恐懼疫情捲土重來?我們不再是從零開始的幼幼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土COVID-19病例在1月9日新增11例,回想5月三級警戒的前一日,也是突然本土達到雙位數,隔天暴增百多例,全台從此陷入了長達三個月的疫情嚴峻警戒期,事後還很多人形容,「那三個月像是被偷走了」、「被黑洞吸走了」⋯⋯雖然在歷劫歸來後,我們可以說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苦中作樂的玩笑,不過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在那段時間確實失去了很多珍貴的事物,無論是錢財、求生工具、經濟支柱,甚至是健康、生命、重要的親人朋友。

raw-image

再次看到11例,我想很多人難免會緊張,甚至有俗稱的「既視感」,彷彿去年5月的惡夢又要重演,有的人不想面對,有的人把握現在及時行樂,以免之後又被「關」。前一晚一位朋友才特別叮嚀我,疫情在台灣恐怕會再起,大家都得多加小心注意,朋友關心問:「但你應該還好?你可以居家工作,應該比較不受影響?」

原本我也這麼想,我算是幸運的人,三級時經濟上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但回想那三個月,其實身心也受到蠻劇烈的衝擊影響,也有一度過得非常戰戰兢兢、神經兮兮,除了酒精噴個不停,一天有時候洗兩三次澡,還會對我覺得衛生習慣不合格的家人發脾氣;另外雖然網路通訊發達,還能和朋友在線上聯絡、視訊聊天,但少了實質上的接觸,也減少外出採買比例,還是覺得不一樣。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逐漸解封時又一度「回不去」,如今再度習慣了,彷彿又要回到那時期,難免讓人感覺恐慌。

我真的不受影響嗎?反正我可以居家工作,所以這一切就算發生,真的跟我無關嗎?答案很明顯「不是」。這真的跟我有關,也跟螢幕前的你,每一個人都相關。以下是我自己的幾個心得,也許有點雞湯,也許三級不見得會再來(最好不要),但如果來了,希望這篇文多少能夠幫助彼此穩定,一起思考,為了更重要的事採取行動。

1、練習停止責怪

面對災難或變化,很多人因為不想改變,習慣先去責怪,找個目標來宣洩情緒。這次應該不意外的,很多人會先罵境外移入的防疫政策有問題,認為就是開放邊境,讓這麼多人返鄉過年,才會擋不住Omicron。

先別說Covid-19本身就是傳染力強和迅速的病毒,才讓全球雞飛狗跳,這個變異株的特色,更是傳染力加倍,而病毒原本就不挑人種、國境、階級,如今世界各國因為Omicron再度確診數暴增,台灣雖然一直也嚴守得還不錯,比起各國每日好幾萬病例,我們就像唐老師說的,簡直像是「世界的諾亞方舟」,但方舟終究不可能永遠獨善其身,當世界再度掀起巨浪,你怎麼可能不進入浪裡?何況面對的是「看不見的敵人」,沒有人願意生病,若真的守不住,還是得再次學習與之共存,繼續努力防疫,大家才有可能一起前行。

2、我們不是從零開始

我們並不是從零開始的幼幼班,去年5月大家第一次經歷三級警戒,難免很慌亂,像是賣場狂搶物資等等;但那時候人們已經且戰且走,除了學習提升防疫措施、個人衛生管理,大家在生活上、各行各業,也發展出新的運作方式、變通方式,我們這次知道物資是足夠的,不用搶,但仍要適量準備,以備不時之需,網購和物流也比過往更有經驗,依然能帶給大家便利的生活。

加上如今疫苗涵概率達到7成,重症會比例相對減少,醫療量能也提前準備,防疫旅館及檢疫所也有相對充足的經驗。所以我們就算可能再次迎接三級,也不會像當時一樣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惡夢不會真正重演,因為我們就像打過怪的戰士一樣,升級過了,只是可能要把裝備再找回來,或是稍微調整、保養一下裝備及物資,也保有彈性,隨時應變戰略。

raw-image

3、這不再是「自己好,就好了」的世界

回到前面我說,我不認為我可以絲毫不受影響,台灣或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雖然我們要盡量保持身心穩定,別太過嚇自己,或被外界驚嚇而受到太劇烈的影響,但還是要意識到,我們跟這世界上其他人,很多時候也是一體的,需要一起度過難關。

而Omicron在非洲傳出時,當時被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學者指出:富裕國家經常捐贈效期較短的COVID-19疫苗,某些富裕國家的疫苗浪費比例也很高,呼籲這些富裕強國不要再囤積疫苗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確實不是「反正我過得好,就好了」、「我們自己有,就行了」這樣的運作方式,病毒根本不分人種與國界,富裕國家顧著拼自己打好、打滿的涵蓋率,而貧窮和資源落後的國家,仍然缺乏疫苗等資源,病毒終究會擴散到整個世界。

回到我們珍惜的這艘諾亞方舟——台灣,在那三個月,大家看見了很多美好互助的力量,像是台北萬華區從經歷被標籤化與污名化,到後來社工團體和各界人士有系統地協助,成為自助、人助,而重新振作的區域。

當然那三個月,很多地方如餐廳、娛樂業、商店等也過得非常辛苦,倒閉了好幾間店,如今台北部分地區的街景,多了好多空屋,變得十分荒涼,盛況不再。這樣四處是空店面或張貼招租告示的市景,喜歡的店不在了,不能去想去的地方,不能實際見想見的人,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

雖然空屋這背後不只是受到疫情影響,還有很多因素,但這個病毒,或者說「這個世代的共業」,也許是要來讓我們一起思考和學習:我們除了照顧好自己,還能夠做什麼?我們又想要打造一個怎樣的世界?

4. 除了防疫還能做什麼?

所以除了再次建立加強版防疫和衛生管理習慣、適應新的生活運作方式之外,這次也可以進一步思考,我能再多做些什麼嗎?我能為身邊的人或更多人做些什麼嗎?

也許你認為自己又不是防疫官,不是什麼somebody,但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不同的行動。以我自己為例,我是網路文字記者,如果再度三級,雖然可以在線上工作,不影響收入,但除了每天完成公司交辦的新聞之外,還能做什麼?如果我只是趁機想盡辦法下聳動標題吸引點閱率,製造更多恐懼,就算看到數字飆升,或許會一時得意,內心也會在轉瞬間感到空洞。而這曇花一現的點閱率,或許可以帶來影響力,也能保住我的工作,卻沒辦法帶來良好的價值,我只是往這個世界多灌注了一些負能量,終究會回到我的身上。

顧及工作需求之外,我能否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不可以也帶來良好的擴散和點閱成績?我相信還是有辦法的。一位受訪者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文字可以傷人甚至殺人,也可以救人。」

我無法指揮每個人該怎麼做,但,是時候我們除了照顧好自己,也能夠再多想一些,用升級版的思維面對疫情,為了更重要的事物,採取不同的行動。

★作者禽獸姐,臉書粉專「禽獸姐的萬應室」、「Hannah的人類圖萬應室」,IG:hannah_door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禽獸姐的實驗室
76會員
15內容數
為了探索世界,成了新聞記者。為了探索自我,學習人類圖、哲學。為了成為更有力量的人,嘗試不同運動。在尋覓方向的過程發現,抵達目的不是唯一解,沿途探索、跌跌撞撞的體驗才珍貴。 這裡分享: 生活思考、採訪筆記、追劇和閱讀心得、人類圖或命理工具的迷思系列、任何我有興趣提起筆寫的事。(2025.3 更新)
禽獸姐的實驗室的其他內容
2023/09/03
克比本來是一艘海賊船上的打雜工,但長期受到霸道船長的虐待、囚禁和控制。直到魯夫拯救他之後,他雖然獲得了自由,卻也在某個夜晚陷入茫然的說:「但那時候我知道我是誰,現在反而不知道了」。他說不知道自己是誰,其實說的是「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Thumbnail
2023/09/03
克比本來是一艘海賊船上的打雜工,但長期受到霸道船長的虐待、囚禁和控制。直到魯夫拯救他之後,他雖然獲得了自由,卻也在某個夜晚陷入茫然的說:「但那時候我知道我是誰,現在反而不知道了」。他說不知道自己是誰,其實說的是「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Thumbnail
2022/12/11
從前「家」對我來說,近乎於只是睡覺的地方,我永遠覺得外面的世界比家裡好,比家裡舒適又多采多姿⋯⋯透過整理,打造一個能安放身心的空間,無論在外面發生什麼事,當我回到自己的房間後,就感覺在這個空間裡,有能力支持自己,接納、療癒自己,然後有信心重新面對、開創新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2/11
從前「家」對我來說,近乎於只是睡覺的地方,我永遠覺得外面的世界比家裡好,比家裡舒適又多采多姿⋯⋯透過整理,打造一個能安放身心的空間,無論在外面發生什麼事,當我回到自己的房間後,就感覺在這個空間裡,有能力支持自己,接納、療癒自己,然後有信心重新面對、開創新的人生。
Thumbnail
2022/03/28
雖然是虛擬角色,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透過人類圖的觀點來看跟我們不同的設計,體會另一種思維。⋯羅雨儂所做的許多選擇,大部分都能理解;不過追完第三季之後,我對於她其中幾個決定相當不解,也一度很想罵劇情怎麼這樣安排,直到試著用人類圖的觀點來分析,才比較理解一些。
Thumbnail
2022/03/28
雖然是虛擬角色,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透過人類圖的觀點來看跟我們不同的設計,體會另一種思維。⋯羅雨儂所做的許多選擇,大部分都能理解;不過追完第三季之後,我對於她其中幾個決定相當不解,也一度很想罵劇情怎麼這樣安排,直到試著用人類圖的觀點來分析,才比較理解一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再次看到11例,我想很多人難免會緊張,甚至有俗稱的「既視感」,彷彿去年5月的惡夢又要重演。前一晚一位朋友才特別叮嚀我,疫情在台灣恐怕會再起,大家都得多加小心注意,朋友關心問:「但你應該還好?你可以居家工作,應該比較不受影響?」原本我也這麼想,但真的跟我無關嗎?我真的不受影響嗎?⋯⋯
Thumbnail
再次看到11例,我想很多人難免會緊張,甚至有俗稱的「既視感」,彷彿去年5月的惡夢又要重演。前一晚一位朋友才特別叮嚀我,疫情在台灣恐怕會再起,大家都得多加小心注意,朋友關心問:「但你應該還好?你可以居家工作,應該比較不受影響?」原本我也這麼想,但真的跟我無關嗎?我真的不受影響嗎?⋯⋯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以為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防疫習性,想不到一山還有一山高啊!
Thumbnail
以為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防疫習性,想不到一山還有一山高啊!
Thumbnail
  新冠病毒在前年(2019年底)就開始竄起,當時的人尚未察覺危機,直到去年(2020年)病毒開始在全世界漫延,人們從一開始的不在乎到後來的懼怕,心理的轉折可說是曲折萬分,而現在台灣也開始面臨與世界各國相同的處境,從原先的安逸到現在的恐懼,不論是防疫的議題或是疫苗的取得,紛紛擾擾,著實讓人眼花撩亂,
Thumbnail
  新冠病毒在前年(2019年底)就開始竄起,當時的人尚未察覺危機,直到去年(2020年)病毒開始在全世界漫延,人們從一開始的不在乎到後來的懼怕,心理的轉折可說是曲折萬分,而現在台灣也開始面臨與世界各國相同的處境,從原先的安逸到現在的恐懼,不論是防疫的議題或是疫苗的取得,紛紛擾擾,著實讓人眼花撩亂,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