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綠意盎然的小區,拜訪「寫字的人」徐經綸與林玳榕的工作室,很好奇他們的創作是在何種生活樣貌中激盪而生。迎入門,10坪大的小空間,客廳玄關床踏隨處擺放作品,溫馨雅緻的每個角落,手感自然木質陳設,倒像是個小型展演場。
徐經綸與林玳榕相遇於,台灣在地的家具創作工房「水顏木房 」,工作多年後離開,除了收獲彼此成為創作夥伴之外,也帶著多年涵養的創作能量,邁向新里程。一個擁有扎實的書法根底,一個擅長畫面設計佈局。傳統與新式的交會,最終碰撞出寫字的人。
關於徐經綸
話語有力量的精實青年藝術家,是初次見到徐經綸的印象。6年級的他,桃園平鎮人,因著地緣關係與襲園美術館,可是很早就展開了緣分,彎彎繞繞多年後,對於這份策展機緣,談起來還是有諸多驚喜。
說起徐經綸書法的根基,是源自於小時候參加才藝班的際遇,開啟了他學習書法的道路。一路從小學、國中、高中,書法從未離開他的生活。「直到高職畢業遇見張夢雨老師,這是一個創作的轉折點,打開我對書法的新視野。」徐經綸如此描述著。
「張夢雨老師路線十分特別,他喜歡碑學比較有力量的呈現。就好比這個瓷刻作品,也是因為張老師才學習到這種技法。簡單來說,書法分為兩路,帖學與碑學,一個是手寫一個是刀刻,最大差別在於一個圓筆一個方筆,圓筆在於書寫轉圓,方筆在於刻就刀位。」
徐經綸描述張夢雨老師是一位很有風骨的書法大家,在創作上從不設限,為此學習的路上他亦得到許多養份。
書法創作意義對你來說是什麼:「透過書法,去向大家展現美感的一種媒介吧!大家以為寫字的人有許多位老師共同創作,事實上只有我一個,也是因為與張老師的學習交流影響,不侷限在一個碑本裡,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筆法你皆可再做變化。當然在我學習過程沒有拘束,那就有很多空間可以發揮。」18歲的徐經綸在與張夢雨老師相遇後,帶來一連串對於書法的洗鍊及認知的轉換,進而影響至今,隨情感所致沒有包袱,這就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
多年前,書法創作在徐經綸的生活裡,是陶冶及分享自己的一個習慣,並非專職經營創作,所以沒有對他帶來生活上溫飽收益。而是與林玳榕相遇後,慢慢因著設計需求提升,開始密集展現創作能量。「我觀察到自己,創作這些作品之前,已經醞釀很久的時間。比如在水顏木房這七年,我體會到各式各樣的美學設計及空間的涵養,甚至在上所謂的創意書法課時,得到許多回饋,去做一些創意的調整,累積到現在才能去做整體的展現。」大概這就是所謂,能力需要時間去累積,而夢想需要醞釀時間去看見。
延伸閱讀 寫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