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當萬華成為台灣的武漢(2):篩檢出人與人的恐懼

台灣三級警戒,「萬華活動史」成為最大感染源,於是這個地方受到媒體最多的矚目,而萬華人被網購平台、部分醫院拒於門外,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萬華真正的樣子到底是什麼呢?
五月十三日,一個月內曾經過艋舺的人們,手機都收到了細胞簡訊(Cell Broadcast Message),請他們要自主健康管理,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症狀,並儘速就醫,而這個人數也是台灣在疫情之後史上之最,高達六十萬人。在台北東區大樓梳化準備拍攝廣告的我,正跟兩位戴著口罩的梳化師聊著天,突然髮型師驚訝地給大家看自己的手機畫面問:「這個簡訊是大家都會收到的嗎?」
當天的廣告拍攝也在突然地全台大停電中草草結束,整個台北陷入了可怕的末日感,坐在往萬華的公車上的陌生人們感覺也惴惴不安,但大家可能還帶有一絲希望,想像台灣這次又會順利地過去,而我也沒有想過,這是我近期最後一天,能到萬華以外的地方。

全台三級警戒開始

台灣防疫各級警戒條件與規定
台灣防疫各級警戒條件與規定
五月十四日,全台三級警戒到來,隔天病例數飆破三位數,讓全台灣人心惶惶,即便相較世界其他地方,台灣仍舊是相對安全很多的所在,但對於這一年多來,都待在島內的人們來說,這是第一次讓人們有「病毒就在你我身邊」的緊張感,使得警戒剛開始的一週,大馬路上就空無一人,這時台灣人仍有十足的信心能夠短期戰勝疫情,甚至在各大社群平台出現「民眾素質高,自主封城」、「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等積極樂觀的口號,希望三級警戒能夠在兩周內結束。
5.14 Twitter網友的口號病毒式傳播到各大社交平台,希望給大家正面鼓勵
但過了幾天,大家就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當病例數不斷飆升,甚至因為檢驗量能不足而出現「校正回歸」現象,每日病例數是否真實反映疫情又或者反映了多少?當下都無法有精準的交代,使得疫情看起來非常不樂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先前的超前部署受到強烈的質疑,於是大家對於疫情的恐慌程度短時間內升高,讓這一年來台灣人的信心瞬間瓦解。

剝皮寮快篩站:安全與歧視的權衡

剝皮寮快篩站外觀(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而重災區萬華則迅速地設立了全台密度最高的快篩站,並設立了第一個非醫療院所的戶外快篩站,就在古蹟剝皮寮裡,因為此地屬於市府管理,而地緣關係上剝皮寮在艋舺正好緊鄰三水街的新富市場、龍山寺,以及大部分的私娼寮也隱身在剝皮寮周遭,這也是為何CDC在記者會上會鼓勵周遭民眾去做篩檢,但也耳提面命地希望媒體不要去拍攝,因為這次疫情爆發的破口,主要就是來自艋舺的性產業工作者與顧客,在儘可能讓這些人出來篩檢的條件下,身份的保密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以免染疫者仍然躲在家戶中,讓疫情不斷擴散。
快篩站設立初期,果真發揮了極大的功效,迅速地抓出許多確診者。但也同時有許多恐慌的民眾擠爆快篩站,甚至非萬華區的居民也跑來快篩,在萬華人自組的當地社交平台,也不乏看見各種詢問「快篩站是否要排隊?」、「該不該去快篩?」的各類詢問,也因為台灣開始實行快篩,也出現了企業逼迫員工需快篩陰性證明才能來上班的亂象,使得檢驗量能更加地緊張,因為為了要降低快篩產生的偽陽偽陰的問題,必須快篩檢驗與PCR檢驗(核酸檢測)並行,於是又再次讓校正回歸現象擴大。
「我是萬華人」社團中被迫要快篩的網友
同時間,「萬華」也成為病毒的代名詞,許多企業會不管因為戶籍、住所在萬華,就直接讓這些員工在家上班(WFH),甚至留職停薪、自費篩檢等,甚至醫療院所也會透過健保資料看見是萬華人而拒絕收治或另闢戶外診療間,過一個多禮拜後,CDC也宣佈,只要是住所在萬華的人,健保資料就會被特別註記(至5月29日),同時因為三級警戒,民眾開始使用網路購物來做生活用品的採買,這時兩大網購平台也開了第一槍,拒絕大型家電出貨至萬華區,這一系列措施,也再再加深了民眾對萬華的負面觀感,於是這樣的集體情緒不僅是讓其他地區的人產生恐懼,連在地萬華人與萬華租屋族的人也開始想辦法逃離,便開始出現各縣市確診卻仍舊指向「萬華活動史」這樣的感染源,而持續地造成惡性循環。

人聲鼎沸到救護車鳴笛

龍山寺捷運站在台北捷運的人流數上名列前茅,疫情之後由艋舺擴及到南、北萬華街上空無一人,只聽得見不斷來回駛過的救護車聲,不知道是載走確診者去隔離還是有人又染疫過世,的確救護車聲有如喪鐘般的不斷敲響這個地方的敏感神經,社區的住戶都在祈禱不要有任何鄰居確診,彷彿病毒會透過空氣傳進每個人的家中,也看見許多人因焦慮而開始指責前線醫護外送拒送第一線防疫人員等。
家母是個非常愛到傳統市場買菜的人,因為台北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就在萬華,而且非常多的農產都是從這邊銷往台北各地,所以品質從低到高都有,因此吸引全台北的菜籃族都會前來購菜,有些人甚至會特別坐公車來這裡採買,這也使得果菜市場也是一個潛在的疫情風險區,即便我們不斷禁止家母前往,但傳統市場的吸引力仍舊強力,而且台灣中老年人普遍不信任網購平台購買生鮮,使得傳統市場的人潮始終無法下降。
而住在萬華社區,鄰居有非常多的蔬果攤商,透過家母跟攤商鄰居的聊天,就不斷傳出果菜市場有非常多人確診卻沒去採檢的謠言(但最近北農染疫事件使此事可能非空穴來風),也常常聽到隔壁街區、連鎖速食店的慘況與隱瞞,還有各種社區醫院、診所的假消息不斷,讓整個萬華籠罩在極度的不安之中。

社群的形成與穩固

恐懼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之後,卻意外地將被不斷排擠的萬華人,凝聚出集體意識。各個攤商開始組織Line下單群組,每天將自己的菜上聊天室報價,或是由成員下各種單,幫忙採買。也有被迫停止內用的餐廳,立刻發起「醫護警消半價」的外帶活動,也因為萬華一直以來都是弱勢族群的支持團體的大本營,很快地就有物資募集、到府送餐的援助。透過臉書「我是萬華人」社團,透過發文說出哪裡需要幫忙,立刻就有熱心的在地人提供物資或金錢來進行援助,版主甚至不斷號召與實際動員,不斷地在萬華各地穿梭,像是超級英雄般的在最困苦的時刻挺身而出。
其實萬華一直都會被誤認為不是在台北市轄內的行政區,因為不同於平常人對台北繁華現代的印象,萬華除了老舊傳統以外,也是台北難得一直保有在地關懷的大型網絡,從幾百年來羅漢腳來台,只能依靠艋舺在地深根的大戶人家濟貧捐獻,形成特殊的遊民聚集地以外,老台北人的人情味在這邊絕對是數一數二,又傳承於以前地方勢力的政治慣習,自己的家園自己救似乎也是世代的教訓,也因為多年來的脈絡與另眼相待,只是這次的疫情更加鞏固且擴大了這樣的社群,由艋舺夜市勸導遊客戴口罩未果的事件夜市會長阿敏的故事也可以略窺艋舺人對這塊土地的情懷與處事風格。
慢慢地,過了兩週,萬華的確診數字逐漸下降,許多針對萬華的措施開始取消,即便媒體仍舊關注萬華的疫情,但疫情熱區似乎慢慢地從艋舺轉移到其他地方,人們也開始習慣三級警戒的生活,隨著警戒開始不斷延長,萬華人的壓力也不再那麼沉重,社群的力量也成功地穩定輸出,讓萬華從最艱難的時刻走了出來,但危機還尚未平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簡嵩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