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相關)直到2024:HIV的污名化標籤仍以不同的事件在持續蔓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彷彿HIV感染者即使是在U=U的情況下,也不應該有性行為,甚至將HIV的感染途徑只建構在性身上,而忽略其他感染者的個人經驗與聲音。


過去以來,台灣因為不去檢討「為什麼」,不去檢視歧視如何造成,歧視的源頭是什麼,所以即使那麼多人呼籲不要歧視,指出歧視不該存在,卻彷彿依然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準,只想倚靠政治正確的口號對減少恐懼、消除歧視毫無實質幫助。(喀飛,2021)


外國實況主事件


會用「直至2024,HIV仍舊被污名化」的標題,主要的新聞事件就是因為有一名外國實況主,因為之前有和感染HIV的女性發生性行為,並公開分享在直播影片上,近期來到台灣實踐性行為,而被網友、Youtuber與新聞爭相警告與報導。首先,讓我們先看一下,各家新聞媒體使用了什麼樣的標題來描述該起事件:


圖一、來自研究者自行截圖

圖一、來自研究者自行截圖


首先,「疑染」很明顯出現在各大新聞標題,也就是說在報導新聞事件之前,根本不確定有沒有HIV,先撇開白人這些身分上的討論,只因為曾經跟HIV的感染者發生性行為而被描寫成「只要跟HIV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就會有HIV感染的風險」,但報導中根本沒有提到感染HIV女性的狀況,反而粗暴的直接將性、HIV、無套連結在一起完全沒有顧及到其他HIV感染者的感受,甚至一再建構污名化的刻板印象,試問,這對於那些潛在的感染族群來說,又怎敢向社會公開自身的身分與尋求救助管道?


國際共識「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目前共獲得1,099個國際組織認同,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也於2018年7月便已正式公告「U=U國際愛滋治療共識」,其中指出,只要HIV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且持續抑制病毒,即便有未經隔絕的直接接觸性行為,亦不可能發生傳染。(疾管署,2018;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023)


HIV跟愛滋病的定義不同,感染途徑也不是只有性


HIV 指的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會透過體液在人跟人之間傳染,攻擊人類免疫系統,使其無法正常運作。而愛滋病,指的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 HIV 的人在體內的CD4 細胞(一種免疫細胞)的數量,降到 200 左右時(正常人的數量是 800~1200),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已微弱至無法對抗各種伺機性感染,才會稱為是愛滋病。但不論是社群平台討論的聲音或是影音平台下方的討論,都還是看到許多人會將兩者混為一談,而沒有辦法好好針對其細部內容進行理性討論,而是用恐懼、貶義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來作為自身接收訊息的回應方式


另外,HIV的感染途徑除了不安全性行為之外,還有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方式,然而檯面上的新聞事件報導,只強調HIV與性的連結,彷彿沒有其他途徑的感染者存在,而對於這些感染者的社會處境上只會更加困難(一旦曝光身分大家就會用「性」途徑的方式去看待你),根本無益於改善感染者的狀況。


圖二、截圖自Youtuber的標題

圖二、截圖自Youtuber的標題


雖然Youtuber作為公眾人物提醒他人要小心惡意固然是件好事,但更加嚴重的恐怕是台灣民眾在沒有對HIV有一定程度了解下,而建構了感染HIV等於世界末日的可怕認知,這樣的獵巫行為,跟過往的黑死病獵巫事件或是愛滋病都是來自男同志的錯誤認知,根本沒有區別,它只是換個名詞以不同的新聞事件重複上演而已。


HIV感染者的去「性」化


在過往事件的報導中,大家有空可以回顧一下,以前的相關報導,都描寫成彷彿HIV感染者只要感染了,就不應該和他人發生性行為、不應該有性的慾望,甚至會面臨社會上學校、職場甚至是家庭的不諒解甚至是惡意。而造成感染者長期情緒低落,死於自殺、事故、暴力和藥物濫用的風險偏高(Dana Rosenfeld ,2022)。


因此無論是對於撰寫HIV相關論述的網友或是報導HIV相關新聞的從業人員,也許在執筆之前可以先思考一下,你即將寫出來的內容會不會無形中傷害到這個族群內部的其他個體,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不應該是建構在傷害他人心理甚至生理的前提之下。


國防大學歧視感染者事件


日前衛福部疾管署控訴國防大學歧視愛滋生,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開罰一百萬。消息一出,輿論導向竟多為支持國防大學,許多網友囿於醫學常識不足,反過來指責衛福部無知,令醫藥相關及公共衛生背景的人士,包括筆者,不禁驚訝台灣的衛生教育竟如此失敗,對愛滋病的認識還停留在20世紀的黑死病。(潔西,2016)


很遺憾2012年發生國防大學歧視感染者的新聞事件,到了現在2024年歧視仍舊還是存在,甚至依舊透過網路平台與新聞事件重複建構這些負面標籤給大眾錯誤的認知觀念,1993年,真人真事改編的美國電影《費城》,敘述原本深受公司器重與栽培的律師,在主要合夥人發現他是愛滋感染者後,以其他名義將他開除。2012年國防大學學生阿立在某次健檢中被發現感染愛滋,後來遭校方以操行成績不及格退學,引發軍方涉嫌愛滋歧視爭議。


阿立:「為什麼只因為我感染愛滋,在校方眼裡就從未來軍官變成壞學生?」


偏見和恐懼一旦深植人心,就失去任何理性討論的空間(潔西,2016)。即使在2016年,衛福部裁定歧視開罰國防部100萬元,而成為台灣第一起因「就學歧視感染者」開罰的案例。然而台灣現今感染者的「出櫃」處境仍然十分艱困,因為一旦公開坦承勢必會遭受到他人不諒解的恐懼與害怕眼光,感染者只要按時服藥處於U=U的狀態之下,就跟社會大眾一樣,並且不具有傳染力,也應該擁有實踐性與慾望的權利,希望之後不要再看到有關於污名化HIV的新聞事件出現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角度不一樣-avatar-img
2024/01/03
針對大眾為什麼會對這次事件反感:1.這名老外對本國女性、男性品頭論足,多次在直播中使用負面形容詞來貶低台灣女生EASY、台灣男生像有唐氏症一般2.這名老外"疑似"因"不固定性伴侶"而感染HIV,且疑似再有傳染他人的風險下到處危險性行為,就像有意為之一般想在台灣散播HIV病毒我曾因無固定性伴侶而恐愛了近一年時間,對於HIV有關的文章沒有少看,醫院、自費篩檢沒有少跑少做,知道版主所說的U=U,也認同及支持版主所說的的"HIV帶原者在U=U情形下(不具傳染力),能擁有性自主權利"但本人認為盡量不要打著尊重的名號來讓人減低對這個病毒的警覺心,畢竟人性就是這樣,不讓大家明白嚴重性,久了大家就不在意了HIV目前就是絕症,病毒在感染以後目前就是只能以藥物控制來達到U=U,變成免疫系統的慢性病,一段時間沒有吃藥後,除了會使免疫功能急遽下降造成各種伺機性感染外,還可能對原有藥物產生抗藥性,且必須比一般人更加注重身體的保養來避免免疫力下降,再者抗病毒藥物亦有副作用(如水牛肩、皮膚疾病等),一個本來好好的人在某次不安全甚至不知情的情形下被感染而導致終其一生需服用有副作用存在的藥物,試問誰願意??版主為HIV感染者性自主權發聲非常好!!!但個人覺得更應強調的是""""安全性行為及固定性伴侶""""
avatar-img
On's Talk
3會員
6內容數
主要會從傳播、性別與科技的角度,來主觀分享個人的見解與紀錄(畢竟我很健忘)
On's Talk的其他內容
2024/07/19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2024/07/19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2024/06/23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2024/06/23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2023/12/09
臺灣從2023年初到現今,已出現許多ChatGPT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內容與經驗分享,而本文則從將ChatGPT執行新聞下標與摘要人員的實作中,去回應ChatGPT應用在新聞產業上,目前能做到哪些事情?以及透過這些運用的經驗去反思ChatGPT對於新聞產業的影響。 讓ChatGPT執行下標新聞內容
Thumbnail
2023/12/09
臺灣從2023年初到現今,已出現許多ChatGPT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內容與經驗分享,而本文則從將ChatGPT執行新聞下標與摘要人員的實作中,去回應ChatGPT應用在新聞產業上,目前能做到哪些事情?以及透過這些運用的經驗去反思ChatGPT對於新聞產業的影響。 讓ChatGPT執行下標新聞內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荷爾蒙的管理失敗,最終導致政治的失敗 。」(轉載自香港《亞洲週刊》)我曾在《亞洲週刊》看到這句話,精準地評論近一兩年台灣社會發生的新聞及社會現象。這波性騷擾、性侵犯事件,由政治圈延燒演藝圈,然後,演藝圈黃子佼性侵犯事件迄今還延燒不停,不知往後還要延燒到哪個圈?
Thumbnail
「荷爾蒙的管理失敗,最終導致政治的失敗 。」(轉載自香港《亞洲週刊》)我曾在《亞洲週刊》看到這句話,精準地評論近一兩年台灣社會發生的新聞及社會現象。這波性騷擾、性侵犯事件,由政治圈延燒演藝圈,然後,演藝圈黃子佼性侵犯事件迄今還延燒不停,不知往後還要延燒到哪個圈?
Thumbnail
明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性別指數報告顯示,臺灣的性別平等表現排名亞洲第一。不過,同樣是2023年,臺灣發生#MeToo運動,從政界到媒體界,從校園到藝文界,許多案例被披露。本集許律師將討論臺灣性平三法修法後對企業雇主的影響,並比較中國對性騷擾處裡的異同。
Thumbnail
明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性別指數報告顯示,臺灣的性別平等表現排名亞洲第一。不過,同樣是2023年,臺灣發生#MeToo運動,從政界到媒體界,從校園到藝文界,許多案例被披露。本集許律師將討論臺灣性平三法修法後對企業雇主的影響,並比較中國對性騷擾處裡的異同。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