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下五月份零售與餐飲業營業分析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看一下經濟部最新發佈的零售業與餐飲業的統計值,我比較去年同期與前年同期的營業額。為什麼要比較去年同期?一樣的道理,去年全球剛開始受到Covid-19的影響,而前年可以當成去年和今年的對照,大約就可以知道今年在五月起,三級管制之下零售業與餐飲業的受創情況。
先看【表一】,百貨公司的累積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15.6%,比前年同期成長2.7%。我認為應該是受四月前「補償性消費」的貢獻(我不愛用「報復性消費」形容),大致上如果只看到五月的狀況,會以為百貨公司似乎沒有受到影響,不是嗎?
超級市場業的累積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1.4%,道理我在上一篇文章提過,去年「超前」與「超額」的消費囤積尚未完全消化,出現跨期的影響,經與2019年同期比較,同比增加達18.3%,代表大家還是有超前部署的消費,只是幅度縮小了一些。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與零售式量販業的成長,道理和超級市場業一樣。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應該是這是疫情之下,受創最為嚴重的行業,今年比去年同期還要慘一點,但一對比2019年,營業額損失達32.8%之多!
至於餐飲業呢?四月前疫情影響不大,所以今年的累積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成長8%,比前年微幅衰退1.8%,意思是如果今年沒有疫情的話,餐廳業應該可以正常營業。但外燴與團膳業可慘了,因為眾多學校、機關與行號五月起不是停課或者分流,今年的營業額同比去年減少14.3%,比前年同期更減少達39.8%之多!至於飲料業,印證臺灣不管怎麼樣,飲料業還是一枝獨秀,今年累積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增加4.6%,與前年同期僅減少1.7%,因為飲料業都是外帶,疫情之下簡直沒有影響。
表一:累積營業額比較
但一看【表二】五月的營業額就知道潮水退了,到底誰沒穿褲子?
零售業只有百貨公司營業額同比減少28.3%,比前年同期減少32.8%,消費人少了,自然而然營業額也跟著減少,加上一不小心員工確診還得停業,百貨公司這兩年的業績真的是水深火熱,如果疫情在第三季前不能靠打疫苗降溫的話,百貨公司的業績,看來只能期待損失不要擴大。
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與零售式量販業因為疫情消費者超前部署大量採購囤貨,業績真的是旺旺叫,但別忘了,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的中元普渡商機,恐怕會在這次三級警戒延長,各宮廟取消普渡而影響八月的營業額。
綜合商品零售業就不用多談了,一個字,慘!
餐飲業呢?全部是負成長,這道理大家都清楚,五月中起餐廳只能外帶,今年看去年慘,今年看前年,更慘,衰退達24%。團膳業就不用說了,五月等於半個月沒生意,我看六月幾乎可以是停擺狀態。
表二:五月營業額比較
我比較好奇的是飲料店的營業額五月份竟然衰退達21.4%,我認為可能的理由是大家都分流上班不團購飲料,或者宅在家不出門所致,經濟部的解釋是「營業時間減少」,我認為這個理由太「不食人家煙火」
我認為六月份的營業額還會比五月份更差,因為六月一整個月都是三級管制,大家就繼續忍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