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五月份零售與餐飲業營業分析

疫情下五月份零售與餐飲業營業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看一下經濟部最新發佈的零售業與餐飲業的統計值,我比較去年同期與前年同期的營業額。為什麼要比較去年同期?一樣的道理,去年全球剛開始受到Covid-19的影響,而前年可以當成去年和今年的對照,大約就可以知道今年在五月起,三級管制之下零售業與餐飲業的受創情況。

先看【表一】,百貨公司的累積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15.6%,比前年同期成長2.7%。我認為應該是受四月前「補償性消費」的貢獻(我不愛用「報復性消費」形容),大致上如果只看到五月的狀況,會以為百貨公司似乎沒有受到影響,不是嗎?

超級市場業的累積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1.4%,道理我在上一篇文章提過,去年「超前」與「超額」的消費囤積尚未完全消化,出現跨期的影響,經與2019年同期比較,同比增加達18.3%,代表大家還是有超前部署的消費,只是幅度縮小了一些。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與零售式量販業的成長,道理和超級市場業一樣。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應該是這是疫情之下,受創最為嚴重的行業,今年比去年同期還要慘一點,但一對比2019年,營業額損失達32.8%之多!

至於餐飲業呢?四月前疫情影響不大,所以今年的累積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成長8%,比前年微幅衰退1.8%,意思是如果今年沒有疫情的話,餐廳業應該可以正常營業。但外燴與團膳業可慘了,因為眾多學校、機關與行號五月起不是停課或者分流,今年的營業額同比去年減少14.3%,比前年同期更減少達39.8%之多!至於飲料業,印證臺灣不管怎麼樣,飲料業還是一枝獨秀,今年累積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增加4.6%,與前年同期僅減少1.7%,因為飲料業都是外帶,疫情之下簡直沒有影響。

表一:累積營業額比較

表一:累積營業額比較

但一看【表二】五月的營業額就知道潮水退了,到底誰沒穿褲子?

零售業只有百貨公司營業額同比減少28.3%,比前年同期減少32.8%,消費人少了,自然而然營業額也跟著減少,加上一不小心員工確診還得停業,百貨公司這兩年的業績真的是水深火熱,如果疫情在第三季前不能靠打疫苗降溫的話,百貨公司的業績,看來只能期待損失不要擴大。

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與零售式量販業因為疫情消費者超前部署大量採購囤貨,業績真的是旺旺叫,但別忘了,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的中元普渡商機,恐怕會在這次三級警戒延長,各宮廟取消普渡而影響八月的營業額。

綜合商品零售業就不用多談了,一個字,慘!

餐飲業呢?全部是負成長,這道理大家都清楚,五月中起餐廳只能外帶,今年看去年慘,今年看前年,更慘,衰退達24%。團膳業就不用說了,五月等於半個月沒生意,我看六月幾乎可以是停擺狀態。

表二:五月營業額比較

表二:五月營業額比較

我比較好奇的是飲料店的營業額五月份竟然衰退達21.4%,我認為可能的理由是大家都分流上班不團購飲料,或者宅在家不出門所致,經濟部的解釋是「營業時間減少」,我認為這個理由太「不食人家煙火」

我認為六月份的營業額還會比五月份更差,因為六月一整個月都是三級管制,大家就繼續忍下去......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2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