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主計總處發布最新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5.46%,較今年2月預測值上修0.82個百分點,創10年最高;但也坦言,這是假設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第3季可有效控制,且不影響製造業及出口所做之預測。

坦白說這句「假設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第3季可有效控制,且不影響製造業及出口所做之預測」是一種後見之明,為什麼我這麼說呢?一份全年經濟預測報告可不是三兩天就寫得出來,可見這份報告是在五月之前做成,但卻因為疫情擴散之後,這份預測結果變得不三不四,卻又不能重寫,於是乎只好在事後端出「假設疫情可以在第三季前有效控制」的說法。這樣一來交了卷,且「萬一」疫情無法控制時,還可以自圓其說!

內需經濟會好嗎?服務業百業蕭條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服務業是靠人潮消費,營運準備金都不會太高,只要流動性的收入銳減,服務業的營運必定難以為繼。

2020年零售業營業額同比成長1.5%

我們看看下面這張表的零售業營業額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在去年初擴散,對百貨公司營業額而言只衰退了0.3%,算是持平。雖然影響美食街的營業額,但美食街的營業額佔百貨公司的營業額不高。所以去年後期來說,算是有點「補償性消費」挹注,讓百貨公司的營業額為支持平。

raw-image

超級市場業的營業額去年成長10.7%,算是零售業裡面正成長最多的。

回憶一下去年初的貨架,是不是搶購泡麵、衛生紙,為之一空呢?想必是因為疫情影響,民生必需品出現「超前」與「超額」消費,但卻發現,實際上疫情並沒有想像中嚴重,但這一下子卻貢獻了超級市場業的營業額。

便利商店與零售式量販業均成長8.9%,成長的理由和超級市場業一樣。唯一負成長的是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受創29.5%。什麼是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根據定義,指的是從事飲料以外綜合商品零售店均屬之。本類所 銷售之商品多為一般性商品,包括服裝、家具、電器、 五金、化粧品、珠寶、玩具、運動用品等,如百貨公 司、零售式量販店等。 消費少了,也不是民生必須消費商品,營業額受疫情影響銳減,損失最大。

超級市場業因2020年消費囤積尚未消化,出現跨期的逆影響

今年的狀況呢?第3級警戒是5/15才發佈,經濟部的統計資料目前只發佈到4月,百貨公司業營業額同比大幅成長27.9%,看來「補償性消費」的效果有持續。倒是超級市場業衰退了6.8%,令人有點意外,有可能是去年「超前」與「超額」的消費囤積尚未完全消化,出現跨期的影響。便利商店業成長7.3%,會不會是今年天氣特別炎熱,冷飲的銷售特別好?零售式量販業成長1.3%,算是持平,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3.7%,有改善很多。

下半年零售業怎麼看?樂觀來說,如果疫情真如主計總處估計的在第3季前有效控制的話,我認為零售業營業額大概與去年持平,或者小幅衰退。要是疫情擴散?大家要知道零售業中百貨公司的單月最高營業額一般是在10月(週年慶),量販式零售業、便利商店業與超級市場業的週年慶是農曆7月(一般落在西曆8月),也就是說疫情無法在第二季落幕的話,除了百貨公司以外的零售業營業額,恐怕是岌岌可危了!

受疫情影響,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第三級警戒至今絕對影響零售業,離八月的零售業年中慶只剩下兩個月時間,而一般宮廟普度的採購多半會提早進行,以目前的疫情,普度供桌數恐怕會銳減很多,甚至連中元普度都無法進行。如果8月影響30%的營業額,全年來說約影響4%左右的營業額。

假定這個影響存在,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以上的假設只是單一事件影響單月的營業額,考慮疫情的連帶因素,影響的幅度可能還會比上述更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4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2/01/26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Thumbnail
2022/01/26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Thumbnail
2021/12/27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
Thumbnail
2021/12/27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感受上是一片寒冬之外,究竟從2019年底到現在,台灣的實際就業機會怎麼樣呢? 疫情真的讓就業情況變得很糟嗎?還是在重創台灣就業機會的另一面,也為台灣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呢?
Thumbnail
感受上是一片寒冬之外,究竟從2019年底到現在,台灣的實際就業機會怎麼樣呢? 疫情真的讓就業情況變得很糟嗎?還是在重創台灣就業機會的另一面,也為台灣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呢?
Thumbnail
在疫情爆發後,全球的消費行為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根據研調機構eMarketer在去年(2020)年底的全球電商展望報告中表示,去年全球電商零售銷售額年成長率來到27.6%,預估今年(2021)之後成長率開始放緩...
Thumbnail
在疫情爆發後,全球的消費行為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根據研調機構eMarketer在去年(2020)年底的全球電商展望報告中表示,去年全球電商零售銷售額年成長率來到27.6%,預估今年(2021)之後成長率開始放緩...
Thumbnail
台灣疫情自五月中旬爆發後啟動三級警戒,外出的人潮大幅度的減少,餐旅服務業受到疫情打擊,苦不堪言! 如今防疫有成,指揮中心逐漸放寬限制,包括餐廳內用、娛樂場所的開放…等,是否疫情受害產業最壞的時期已經過了呢?
Thumbnail
台灣疫情自五月中旬爆發後啟動三級警戒,外出的人潮大幅度的減少,餐旅服務業受到疫情打擊,苦不堪言! 如今防疫有成,指揮中心逐漸放寬限制,包括餐廳內用、娛樂場所的開放…等,是否疫情受害產業最壞的時期已經過了呢?
Thumbnail
【數位轉型】是一篇討論在疫情影響之下,企業轉型之際應該注意的文章,透過簡單有趣的方式,一起討論這個主題。 如果你有自己的商品或是想要加入電商,為自己或是家人成為最強的後盾的話,文章有大經驗的心得,也有近幾年我閱讀的資料,希望對電商有興趣的你提供一點點的啟發。
Thumbnail
【數位轉型】是一篇討論在疫情影響之下,企業轉型之際應該注意的文章,透過簡單有趣的方式,一起討論這個主題。 如果你有自己的商品或是想要加入電商,為自己或是家人成為最強的後盾的話,文章有大經驗的心得,也有近幾年我閱讀的資料,希望對電商有興趣的你提供一點點的啟發。
Thumbnail
歷經兩個多月,台灣疫情狀況逐漸趨緩,許多解封政策也陸續出爐,對於每個服務業者而言,無非是引頸期盼消費湧入,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絕對不能為了短期的收入而鬆懈,不僅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更要加強店內的相關規範,帶給民眾更好的消費體驗。 自 7/27 日起,配合政府防疫策略,台灣將調降為二級警戒,雖然離「平
Thumbnail
歷經兩個多月,台灣疫情狀況逐漸趨緩,許多解封政策也陸續出爐,對於每個服務業者而言,無非是引頸期盼消費湧入,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絕對不能為了短期的收入而鬆懈,不僅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更要加強店內的相關規範,帶給民眾更好的消費體驗。 自 7/27 日起,配合政府防疫策略,台灣將調降為二級警戒,雖然離「平
Thumbnail
疫情的發生,讓零售業的傳統銷售場景被挑戰,無論是門市、還是原本的線上購物的形狀。面對變動,重新省思原本習以為常的佈局,重新整隊,本來就是一種生存之道。
Thumbnail
疫情的發生,讓零售業的傳統銷售場景被挑戰,無論是門市、還是原本的線上購物的形狀。面對變動,重新省思原本習以為常的佈局,重新整隊,本來就是一種生存之道。
Thumbnail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Thumbnail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