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這個方式破除無家者的困境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林璟瑋 攝影
文|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但是,在我們社會中,因貧困而陷於居住困難的人並不限於露宿街頭者,有更多的人夜宿在收容中心、網咖、二十四小時的營業場所(速食店、便利商店)、廉價旅館、三溫暖、以及惡劣擁擠的租屋環境。
這些人和露宿街頭者一樣處於極度貧窮(赤貧)的狀態,只是勉強保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但是稍有個風吹草動便會失去住所,流落街頭。對於這種處境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遊民儲備軍」。「遊民儲備軍」比露宿街頭的人更容易被忽視,幾乎不被社會看見;沒有被看見就幾乎等於不存在,也難有社會資源挹注。
為了呈現居住困難者的全貌,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無家者」來對應英文的「the homeless」。「無家者」涵蓋了三種居住困難者,第一種是露宿街頭以及夜宿營業場所者;第二種是居住於設計給第一種狀態者居住的庇護所或收容中心;第三種是居住於惡劣、過度擁擠的租屋或者自有空間者。
我們希望透過「無家者」這個新名詞的詮釋,可以讓社會更了解居住困難者的樣態與處境,不要只看到露宿街頭的「無家者」,而忽視「遊民儲備軍」這層面的「無家者」;不要只將資源投諸於後端的扶助工作,而輕忽了防止流浪生成的前端工作,這部分的工作無疑更重要也更為迫切。

無家者的困境與社會的焦慮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最初是由服務無家者的第一線工作者組成,在協會成立之前,我們各自在不同機構服務無家者,然而長期下來,我們發現後端扶助性的協助,並無法完全解決無家者的困境,也無法緩解社會的焦慮;同時我們也發現社會排除是無家者發展以及服務工作資源累積的最大障礙。
當社會對無家者心存排斥與偏見時,無家者的發展就會受限。不管是學界研究還是國內外實務工作者的經驗,都顯示「居住」是重返社會之路最重要的基礎。有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才有辦法安定身心,進而有辦法穩定去工作。但由於社會對於無家者的負面印象,導致政府不願投入資源,增設居住設施,而自行尋覓租屋地點的無家者,也時常吃閉門羹,遭到社會排除。
當人們沒有機會認識這群人,沒有機會理解他們為什麼成為無家者時,很容易就用刻版印象去想像,以為無家者就是髒亂的、好逸惡勞、愛鬧事的。事實上,有居住困難者的無家者很多,露宿街頭者僅占一小部分,而露宿街頭者當中,罹患精神疾病、酗酒或有暴力行為者,更是少數。無家者社群如同社會的縮影,裡頭的人形形色色,真正行為不佳者其實很少,卻經常被放大報導,形成人們對於無家者的典型印象。
更嚴重的是,這些既定的刻版印象使得大眾所看見的無家者,永遠是具有負面形象的那群人,而無法意識到公園中有些穿戴整齊、精神良好的人,也是無家者,更不可能看見有工作的無家者。
事實上,許多無家者都有工作,只是賺取的所得不足以支付住宅的費用,但卻一律被貼上「好吃懶做」的標籤,甚至被潑水、潑糞與驅趕,遭受不人道的對待。我們所接觸的無家者,對此汙名時常感到不滿,卻苦無發聲管道。

驅趕無法解決問題,做好社會溝通,才能共存

這些工作經驗,使我們意識到「社會溝通」的重要性,唯有讓大眾更全面了解無家者的處境與需求,才能發展有效的做法,協助無家者自立更生,而不是以為只要把無家者驅趕到看不見的角落,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為了促進社會大眾對於無家者的認識,芒草心慈善協會邀請長期關懷弱勢的文字工作者李玟萱採訪與書寫無家者的生命故事,期望透過出版此書,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
為了呈現無家者的多樣性,我們擇取生命軌跡殊異的無家者作為本書主角,包含榮民、更生人、精障者、身障者、在中國投資失敗的台商、工廠外移的失業者;同時也選擇從事不同工作的無家者,包含舉牌工、玉蘭花販賣者、傳道人、清潔工等等。
每篇故事都如實呈現每位無家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描述他們從「有家」到「無家」的生命歷程,以及成為無家者之後的生活實況,同時也試圖貼近他們的真實感受,用他們的話語說出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又如何盼望未來。
透過這些故事,不只希望社會大眾對無家者能有更立體的認識,也希望無家者的成因能被更多人理解。

流浪街頭不等於永久成為社會邊緣人

許多人之所以變成無家者,一方面與個人的遭遇與選擇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社會結構與產業的變遷息息相關,例如書中的阿明,曾在工廠當作業員,卻因產業外移中國大陸,而失去了工作。此外,年紀增長、老化或罹患疾病也是重要因素,許多無家者在流浪之前從事非典型工作,例如在工地工作,但隨著年齡增長或疾病導致體力衰退,漸漸無法從事這類工作而成為失業者。
不過,流浪街頭並不等於永久成為社會邊緣人,只要有適當的協助與陪伴,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重返社會,例如書中的阿忠屢屢輕生尋死,後來在教會的支援與協助下,變成宣傳福音的傳道人;而在獄中度過漫長歲月的阿新,後來則蛻變成介紹工作給無家者的舉牌工領班。
這些重新站起來的案例,背後仰賴的是社工長年的投入,一步一步與無家者建立信任關係,協助其克服實質的經濟、醫療與居住問題,陪伴他們突破各種心理障礙,找到重返社會的信心。在無家者邁向自立的路上,社工的角色相當重要,而社工經驗的累積也往往是突破障礙、發展有效方法的一大關鍵。
幾年前,芒草心協會參訪韓國的無家者服務組織時,發現他們的工作者都非常資深,他們大多在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之後投入無家者服務,至今為止每個人都擁有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年的資歷。長年的經驗累積,使得這些資深工作者非常敏於判斷不同無家者的需求,而能在資源到位時,立即發展方案,有效協助無家者。
反觀台灣,由於社會支持有限,近年來無家者領域的社工不斷流失,資淺社工的經驗無法累積,資深社工的經驗亦無法傳承,相關服務面臨嚴重挑戰。無家者服務需要的不只是社工的熱情,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資源投入。
為了讓大眾了解社工如何協助無家者,本書特別收錄五篇無家者社工的故事,期盼社會大眾能看見他們做的事,理解他們的價值,進而有更多力量支持專業工作者。
  • 以上內容摘自《無家者》出版緣起

書名:《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作者:李玟萱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插畫:小姜
攝影:林璟瑋、楊運生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5
    avatar-img
    6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游擊文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任依島 《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寫的是我當社關員時,在精神失序者及家屬身上看到的故事,原本並未設想談論自己,但編輯在了解我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後,建議我不妨談談自己如何走上這條路。 沒有遮蔽的防護,曝露自己的過往,難免有些擔心,後來一想,就如同我去到民眾家裡,不管是本人或家屬,有時不消我多問,他們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超級便利的生活是台灣之光?還是台灣社會的隱形危機?是誰讓超商店員如此萬能,卻又如此廉價?是誰從中獲利?又是誰為此付出代價?提到方便,台灣民眾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絕對是便利商店。台灣超商的便利程度不僅讓台灣人滿意,也讓外國人嘖嘖稱奇、大為讚賞。
    文|林奎章 眾多文獻顯現大眾對於台語片的多樣看法,其中三本著作是我執筆時主要的對話對象。第一本是霍華.蘇伯教授的《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The Power of Film),在我萌生寫作想法之前的好幾年,由我的同學、好友兼本書編輯李晏甄介紹給我。蘇伯教授將多年對電影藝術
    文|任依島 《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寫的是我當社關員時,在精神失序者及家屬身上看到的故事,原本並未設想談論自己,但編輯在了解我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後,建議我不妨談談自己如何走上這條路。 沒有遮蔽的防護,曝露自己的過往,難免有些擔心,後來一想,就如同我去到民眾家裡,不管是本人或家屬,有時不消我多問,他們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超級便利的生活是台灣之光?還是台灣社會的隱形危機?是誰讓超商店員如此萬能,卻又如此廉價?是誰從中獲利?又是誰為此付出代價?提到方便,台灣民眾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絕對是便利商店。台灣超商的便利程度不僅讓台灣人滿意,也讓外國人嘖嘖稱奇、大為讚賞。
    文|林奎章 眾多文獻顯現大眾對於台語片的多樣看法,其中三本著作是我執筆時主要的對話對象。第一本是霍華.蘇伯教授的《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The Power of Film),在我萌生寫作想法之前的好幾年,由我的同學、好友兼本書編輯李晏甄介紹給我。蘇伯教授將多年對電影藝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平淡無味的水,如同平淡無奇的生活… 有多少人過著平實平淡終其一生無人關心呢? 社會邊緣人,他(她)們如何茍延殘喘過生活呢? 社會福利做得未臻于完善的我們,是否能幫助他(她)們呢? 政府的良心在哪?只是權謀在於自己的利益己私上,小老百姓的我們要的是基本生活安定,卻愈顯困難了…
    Thumbnail
    每一個城市都有街友,如果有機會深入理解他們,許多刻板印象就會隨著善解而消失。一般人都以為租一間小套房或雅房也不是多困難的事,一個月幾千元就租得到,不可能連幾千元都賺不到,可見一定是懶惰或是怕辛苦,才會淪為街友。 深入探訪街友之後,才發現他們白天都有工作,幾個小時的零工,掃街、粗工、發傳單等等,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我的筆名「Homeless Cosmopolitan」的來源。以下節錄: 從前我把自己看作竹林七賢那種人,也有一陣子把自己當作人人喊打、不洗澡的哲學家,後來我把自己看作多元主義知識份子,最後我當自己是無國界、無所屬的創意資源:誰需要我,我就幫誰。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幾年前公司旁邊有個荒廢的小屋,裡面住了一個浪子,後來也來了一個女浪子與他同居,天氣寒冷時,家人還會給他們棉被及食物。 他們離開小屋後,偶爾我還會在街上遇到女浪子,他~很酷,上次我看見他直接躺在路邊休息,他的家當佔據馬路一半。 這回遇見他坐在超市玻璃窗前面,有位從超商買咖啡的路人...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平淡無味的水,如同平淡無奇的生活… 有多少人過著平實平淡終其一生無人關心呢? 社會邊緣人,他(她)們如何茍延殘喘過生活呢? 社會福利做得未臻于完善的我們,是否能幫助他(她)們呢? 政府的良心在哪?只是權謀在於自己的利益己私上,小老百姓的我們要的是基本生活安定,卻愈顯困難了…
    Thumbnail
    每一個城市都有街友,如果有機會深入理解他們,許多刻板印象就會隨著善解而消失。一般人都以為租一間小套房或雅房也不是多困難的事,一個月幾千元就租得到,不可能連幾千元都賺不到,可見一定是懶惰或是怕辛苦,才會淪為街友。 深入探訪街友之後,才發現他們白天都有工作,幾個小時的零工,掃街、粗工、發傳單等等,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我的筆名「Homeless Cosmopolitan」的來源。以下節錄: 從前我把自己看作竹林七賢那種人,也有一陣子把自己當作人人喊打、不洗澡的哲學家,後來我把自己看作多元主義知識份子,最後我當自己是無國界、無所屬的創意資源:誰需要我,我就幫誰。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幾年前公司旁邊有個荒廢的小屋,裡面住了一個浪子,後來也來了一個女浪子與他同居,天氣寒冷時,家人還會給他們棉被及食物。 他們離開小屋後,偶爾我還會在街上遇到女浪子,他~很酷,上次我看見他直接躺在路邊休息,他的家當佔據馬路一半。 這回遇見他坐在超市玻璃窗前面,有位從超商買咖啡的路人...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