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六月書單》+讀後感之下篇

  1. 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
  2. 20歲才開始:你要不斷進化,然後驚艷所有人
  3. 走河
  4. 我的青春,在台灣

《走河》 作者:謝旺霖
看過《趁著年輕去流浪》後,一直都想看《轉山》和《走河》。看著流浪者的故事,就像讓自己的靈魂隨著文字到世界不同的地方,從不同人的人生角度,看見平時無法輕易遇見的人事物。
讀後感想:
這是一本勇敢的書,我想我沒有那麼勇敢。旅程中的任何一種險境,可能都會將我擊回原形。對於看著書的我,謝旺霖走印度河彷若是一追夢的過程。這一路將會有自我懷疑、希望滿溢、也有失望透頂;更存在不明所以的原因,叫我們看過許多風景和經歷。
在書中我看見,他一直不斷地走、不抱目的和希望地走,我想那是自我精進和努力應該有的樣子。他逼迫自己向前,自己找出路、尋方向,最終創造了一條無可仿造的路徑,通往河的上游。
《走河》這本書,像是人生的縮小版,教我再多一些果斷和勇敢,給我出發的動力—走一步,就多一步的距離。
喜歡的句子節錄分享:
1.「為了一條或來或去的河流。為了看見,為了記憶。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或將把我的眼睛,重新打開。」-p.34、封底
2.「周圍褐赭色的大山,坡間遍布著岩塊,灰撲撲的灌木,臨時的溪澗。我像在世界的中心,也彷彿在角落邊緣。」-p.301
3.「……不再思想前方。一切都化作當下腳下的每一步。祈求一步接住一步而已。有一刻間,我感到不再身處遙遠,而是踩著自己的盔甲,身體,血肉,踽踽獨行,毫無防備,走成了透明。」-p.323
4.「別再回頭,也不要忘記。」-p325
走河
走河

《我的青春 在台灣》 作者:傅榆/口述、陳令洋/撰
讀後感想: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與政治相關的書,從前的我沒想過,也感覺政治與我的生活沒什麼關聯,只憑著想多方閱讀、也想了解這個在我的世代討論度並不高,因此而不熟悉的領域。後來發現,從前的不關心,可能都要歸因於我並沒有「思索政治問題的能力」,因為政治其實融入在社會和每個人的背景當中。
也知道我們需要理解不同的意識,其實是要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和他們的歷史(不同生活時代或者不同生長背景、環境、國籍);更想在全面接受資訊後,可以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全面相信、全然否定(包括看這本書和往後的任何資訊)。
另外,我對於在推薦序裡、陳信聰寫的這一句話印象最深刻:「啟蒙,是有趣又神奇的化學變化。因為一段話、一本書、一次新聞事件、一場運動、一部紀錄片,從此生命有了不同樣貌。」,他解釋了為什麼有一群人不倦地在提供啟蒙的原料、解釋了我們為什麼總想接觸不同的東西,以及為什麼人生總可以藉由接觸變得越來越豐富。
喜歡的句子節錄分享:
1.「我還沒有辦法很全面地接收資訊,就自以為是地下了判斷。」-p.59
2.「因為我可以理解每個意識形態背後,都有一連串的人生故事。」-p226
3.「這是一趟追尋『主體性』的旅程,或許,青春的本意就是如此。我們都要經歷青春、青春的傷痕,而最終成為一個個有主體性、有信念、成熟的人。」-p.239
《我的青春 在台灣》
《我的青春 在台灣》

「透過接觸不同的領域,拓展自己的視野,讓生命有不同的可能與體驗。」
六月的分享和心得就到這裡了,希望自己繼續保持閱讀和輸出,並從中有所提升,也希望能帶給你們一些些想法,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