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聊個別企業,而是簡單三個數據聊聊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
一,貿易順差:
從2017年之後,中國其實貿易順差就到底,在2018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當年度還衰退,直到2019才又回穩。但這不是代表雙方情勢好轉,而是廠商抓緊時間提前拉貨,以免川普任內突然真的停止貿易往來。但無論如何沒有穩定回穩,對極需貿易順差的中國來說就是一種壓力,所幸去年發生的疫情帶來了拉貨潮。但,真的是"所幸"嗎?
二,中國物價:
PPI是生產商的物價、CPI是消費者的物價,PPI 減 CPI,若為正,表示廠商吸收了比較多物價的上漲。而今年廠商開始比較難轉嫁物價給消費者,這是一個訊號,代表民間的吸收能力可能下滑,而且別忘了,去年下半年至今,從油、礦、金、農等原物料的價格來看都是直接飛天,倍數成長,廠商若沒有辦法轉嫁,就是自行吸收成本,就會對獲利產生壓力。
三,中國用電量:
整段2019年都有在成長,雖然幅度不大,但還不到悲觀的時候。今年則是相對成長較大,但別忘了,今年的高成長是奠底在去年的衰退;而且中國靠燃煤發電比重仍高,煤價有沒有上漲?有,所以五月中國官方才要調控煤價;甚至動腦筋到虛擬貨幣挖礦上面,嚴格禁止,希望用電量能夠少一點。
四,物價:
前些日子中國央行說不搞大水漫淹,但隨即就降低存款準備率,讓銀行可以"少存"一點錢到央行,把錢放到市場上。投資者就要非常小心了。還記得第二張圖寫的:廠商無法轉嫁物價嗎?
美國的核心物價是年度成長4.5%,台灣控管不錯,也都有1.35%;疫情嚴重的印度非核心物價是6.25%(打個對折也有3%),但中國居然連1%都不到。而且......嚴重的是,去年同期是下降的"比較基期。
舉例來說,中國今年五月的核心物價對比去年5月(1.1%)是正成長0.9%、但今年6月對比去年6月(0.9%)也是只有0.9%,根本沒成長,甚至有衰退的嫌疑。
Source:TradingEconomics.com
結論:恆大其實被凍結的財產很小,而且上個月還有跟中國石化合作,理論上短期應該不致於有大幅度的問題;但中國整體數據就沒那麼亮眼,這讓未來中國若不持續寬鬆政策恐怕無法刺激經濟「軟著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