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是一定要你回來,只是當又把回憶翻開──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有光雖被尊為明代古文大家、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這些在高中考題必定出現過,但對於他的生平,課本提及的應當有限。他天資聰穎,但在考場屢次失利;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離開,最後只剩下他自己。
歸有光的一生,可說是十分坎坷。
他自幼家境貧困,八歲時便喪母。在〈項脊軒志〉一文中,也透過了和家中老嫗的對話,感念母親對年幼子女的掛念與關愛: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歸有光九歲能文,十五歲開始在項脊軒內讀書,心中抱著遠大的抱負。他以蜀清和諸葛亮發跡以前無人聞問為例,勉勵自己即使現在處在敗屋之中,只要肯努力,將來必有成功的一天。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就連祖母也拿了先祖當年上朝使用的象笏,對他說:「我們家的子弟長久以來沒能取得功名,等你哪天當官的時候,這便可派上用場。」可見家人對他的期待之高。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然而,儘管博通經史,歸有光在科舉考場卻屢次失利,到了三十五歲才中了舉人。而後參與了八次的會事,皆名落孫山,直到六十歲才登進士第。
除了幼年喪母,歸有光又經歷了家中叔父分家,最終彼此形同陌路的痛苦。家,再也沒有一個家該有的樣子。〈項脊軒志〉當中是這麼寫的: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歸有光娶妻以後,共度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幸福並沒有持續太久,妻子在婚後六年便過世了。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歸有光用平淡的語言,描繪出兩人共同生活的情景。妻子時常到項脊軒中,問他一些古代的事,或是靠著書几,學習寫字。這些看似瑣事,對他來說卻是最重要的小事——因為項脊軒不再只是個書齋,裡頭的一桌一椅,都蘊藏著他與亡妻的回憶。因此即使房屋損壞了,歸有光仍不願意整修。即使兩年後修建了,也多居在外,不常回家。
面對摯愛的離去,每個人選擇弔念的方式都不同。莊子鼓盆而歌,慶祝亡妻不再被凡胎肉體拘束;子夏喪子後過於悲痛,甚至哭到雙目失明。我特別喜歡〈項脊軒志〉的原因,在於歸有光用十分樸素的文字,將他對於母親與妻子的思念,好好地保存下來。沒有哭天喊地,也沒有死去活來,但感情的重量依舊可見。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愛妻過世那年親手種下的枇杷樹,如今已經成長茁壯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我將會帶著對你的思念繼續生活,見樹如見人,而我沒有一天不想念著你。
歸有光獨特的情感書寫,是讀完這篇選文後,值得細細思索品味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