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銀雀山書簡,睡虎地秦簡,這種東西叫做墳籍。我們現在年代隔了遠,是重要的考古資料。就是放在東漢?同樣是千金難買的寶貝。不是窮困的孤兒想讀就有得讀的,又不是有圖書館咧。
推回來,收養郤正的人,未必是有錢,但是一個收藏許多墳籍的大學者,可能性較高。
再者,纂的本意除了編寫,還有繼承。
問題是,在郤正成為孤兒的那個年代,所有使用纂來描寫的繼承,只有一件事。
叫做曹丕纂漢。
對,不是篡。
能夠感受到那個奧妙嗎?
收養郤纂幫他改名郤正的人,不但是個大學者,而且還希望這個孩子行得正。不要去繼承不該繼承的東西,整個直接甩人家老爸巴掌。
就這個政治立場來看?收養郤正的家庭,比較像荊州左氏派的高大上。
善左氏,早入益州的學者。
老實說原本看地緣,我猜郤正會跟孟光的系統有關。但這樣列下來,就發現「來敏」恐怕才是正選。
想起來合就非常合,事實上,來敏也是蜀書十二中,跟「史官」關係最低的第二名。
「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
第一名?就是郤正了。
郤正的分類,屬於「文學」,是真真正正的文官,寫好字,寫好文。而且,來敏也是一個「非諸葛亮體系」,出過漢中入過朝堂的人。
對,郤正有個重點就是「非主流」。待在內廷三十年……差不多就是諸葛亮死時才入的宮,往前推七年被收養,還行。
郤正三十年下來,劉禪不認得他,黃皓不鬥爭他,根本就是個隱形斗篷的專家。
也就是因為如此,郤正除了曾經拜訪過孟光,再無其他與旁人相關的記錄。
來孟針鋒相對多年,而郤正的拜訪也非求教,反是孟光「有求於」後進文士郤正。
對,郤正本傳雖未提,可孟光傳早就說過,郤正在太子東宮有一席之地。
這也不是非荊州派系可以到達的地方,當然,我也動了個會不會跟尹默有關的念頭。
更追本溯源,來敏祖籍雖是荊州新野,但家族顯貴,父親三公更開館納士……來敏的父親來豔本身跟郤儉肯定是有同朝為官過。
同時期,孟光只是講部小吏。他只是大貴之族的偏支,跟三公州牧等級的大官,自不可相提並論。
意思是,郤正對來敏而言,應該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故人之子」。供郤正讀讀書學學寫字也沒甚麼大不了的。
抱歉,我現在才想到這件事要重提一下:郤正就是「樂不思蜀」的要角之一。
當劉禪投降魏國,說出樂不思蜀後,郤正教了他一套說詞,去司馬昭面前假哭。但司馬昭一下就踢爆:這是郤正教你的吧?
郤正傳有說到,當劉禪要出發前往洛陽時,大臣們也都各自飛了。或是已經出發、已經逃跑、躲在家裡等候發落……總之,此刻老大是魏國,不是劉禪了。
只有郤正跟另一個名叫張通的管事,不管自己的家庭妻兒,依舊陪在劉禪身邊服侍。魏軍到來時,也是郤正指導劉禪,如何以「一國之君」的姿態踏上旅途。
就像前面說的,直到這一刻,劉禪才真正知道「郤正」此人。
對劉禪而言,之前郤正不過就是台打字印表機罷了。
想來司馬昭也打探過當時的情況,所以更清楚劉禪如果做出一些「對的事」,十有八九就是出自郤正手筆。
再說一次,司馬昭我真心不熟,但我知道,司馬炎肯定會重用這種人。
司馬炎篡位八年後,下詔封郤正為巴西太守。
「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以正為巴西太守。」
六年後,郤正過世。陳壽沒有說「卒官」。
司馬炎用郤正不表示他真的喜歡郤正的德行忠義。而泰始八年的任官,一百分跟即將到來的伐吳大戰有關。
這應該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西晉滅吳的基本打法是,長江全線出兵壓制,然後從蜀中出戰船,順流而下直搗黃龍。
郤正本身的事蹟不多,主要的篇幅都用來記載他寫的一篇文章跟其註解。
基本上,陳壽應該是欣賞郤正這個「後進晚輩」的。
後續,就慢慢來讀郤正的作品。
看他,看陳壽究竟想要表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