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鄉愁的鄉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扎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伴隨著成長,我是哪裡人?我的故鄉在哪裡?沒有鄉愁的惆悵,就像蘭花的根在空中飄散無所安置,於是在年過半百之時,爬梳我的來處與去處,藉由拼湊過往的點滴片段,聊慰這沒有鄉愁的鄉愁。

    父親是安徽省金寨縣(舊稱立煌縣)湯家匯鎮人,所以從小到大,我在人事資料的籍貫欄上一次次填上「安徽立煌」,這個跟我如此密切,卻未曾踏上也未曾見過的地方,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金寨縣地處大別山麓,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處,一個十分貧困的小縣。父親出生在這樣一個貧困的農村,生活本就不易,加上祖父早逝,家計全靠祖母,雖然裹著小腳,惟性格堅毅,獨力養蠶種稻,養活二子二女,父親每一提起她,一向剛強的他嘴角的線條變得柔和,眼底也流露出孺慕之情。一直深以為憾的是,自打十幾歲離家後就再沒能與他的母親見上一面,甚至說上一句話。在那個「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兩岸分離的年代,任何形式的通訊都不被允許,所以一直要到民國77年開放探親前才與家鄉人連絡上,冒著通匪罪名的風險,用盡了關係,託人將信件從香港、美國輾轉郵遞,真可謂家書抵萬金!那時,父親的鄉愁,儘在一封封蓋了香港、美國郵戳輾轉從大陸郵遞的航空郵件。

  隨著兩岸政策開放,在離鄉40年卸下軍職解甲歸田後,父親立馬備齊了三大件五小件、金戒指等各式物件,帶著母親,融入返鄉的人龍,踏上歸鄉的旅程。回到了家鄉,那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覺,對於所見的人事物不免無限感慨!畢竟相隔已逾40年,對於家鄉那種既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以及午夜夢迴的記憶與現實的差距,一定著實困惑了他,唯一不變的,是對母親的想念,所以當他聽到母親臨終前還惦念著她的小兒子時,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己。

  父親兒時家貧,白米不足一年的食用,常需以紅薯裹腹,據父親說這紅薯可不是台灣的紅心地瓜,若還有選擇,可真不願意把它吞下肚,常常吃到後來看到紅薯就想哭。講到吃的,在我年少時搞不懂為什麼父親喜歡吃淡水魚,對於那些有著土腥味的草魚、鯉魚、鰱魚,除了價格的因素,一定有些我不知道的原因,吸引著他,後來才知道─那就家鄉味!安徽不臨海,對於魚類蛋白質的補充,是全村的人共同在祠堂旁挖一池塘,放養淡水魚,養大了,一起收獲挨家挨戶配給,由於收成不易,配給不多,對於淡水魚的味道自然有他自兒時養成的情感,所以父親愛吃大溪活魚、愛自己作魚丸,這些淡水魚的料理,應該都是為了一解鄉愁的良方。

    雖然因為世局動盪造化弄人,父親大半人生都在台灣這塊土地渡過,職業從軍人、公務員到村里長,一向不變的熱心熱情付出,卻因為他的口音、籍貫,而被分類在台灣人之外,但幾次回安徽省親,返臺後總說已不適應老家的生活環境,最終也長眠於臺灣五指山。他雖來自海峽對岸的水土,但經歷數十年生活,與臺灣的風土人情相互交融滋養,他的根已深植在這片土地,原本的他鄉已然故鄉。

    母親是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人士,我有三個舅舅五個阿姨,媽媽排行老三,除了外公外婆一家,尚有外曾祖母等家人同住祖厝,是個和樂且熱鬧的傳統農村家庭。一大家子人食指浩繁,外公努力地務農、捕魚、作小生意、開小餐館勉力維持。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可以稱得上零食且讓母親念念不忘的,是自家種的花生。品種的關係,金門花生的個頭,比現今市面販售商品小得多,簡單以鹽水煮過再攤放在太陽下曬至完全乾透即成,堅硬質樸的口感與風味,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每當製成後外婆會平均分配兄弟姐妹每人一甕,統一置放在樑上置物處,母親嘴饞時便會上樑抓一把,但因為擔心自己的吃完就沒了,所以常常拿的是別人甕裡的花生。

    外婆家雖然日子清苦仍不惜借貸以供子女教育,無奈母親人在教室坐,心卻總是想著隔壁的玩伴,跟著大人上山種田海邊挖蛤蜊不用上學,沒有功課多麼自由多麼開心!於是小學尚未畢業,便向外公請纓休學協助家務,外公告誡母親考慮清楚並敘明不得後悔後,便開始小助手的工作,但可想而知現實總是不如想像豐滿,當種花生、剖蚵仔、餐廳水腳等等變成例行工作,不由得又懷念起上課的日子,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就這樣母親成長到了及笄年華。

      父親與母親是在外公的小餐館相識的,父親時任金門海龍蛙兵成功隊隊長,健頎的身材筆挺的軍服,搭配時髦的雷朋墨鏡,成功擄獲母親的芳心,婚後隨父親來台,定居於桃園。雖然金門與台灣相距並不遙遠,但在民國五零年代,金門還處於戰地政務時期,加上交通工具匱乏,久久才能透過軍用運輸機或運輸艦往返,所以經常是一年甚至數年才能返鄉或見到親人一面,而信息傳遞大多只能靠書信電報,要電話聯繫必須打到村辦公室,透過廣播把人叫來接聽,極為不便,在那個時期能夠一解思鄉之情的,便是外公外婆託人捎來的金門土產,石蚵、螃蟹、石花菜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當數花生最能一解鄉愁,每當收到花生母親總是珍而重之,打開用克林奶粉罐裝的花生,聞著金門太陽日照的氣味,一顆一顆慢慢食用,撫慰想家的心情。

      兒時最初的記憶,家在桃園八德僑愛眷村旁的小村子,鄰居僅十餘戶都是小平房,一戶一戶密密的挨著,兒時不覺得窄小,長大後再回去看,舊家正面竟不及我兩個臂展,才訝異在這個像扮家家酒的小房子,當年竟容得我在其中追逐跑跳。雖然不是國防部列管的眷村,但爸爸們大多是外省籍軍人,年齡差距不大彼此熟識互動緊密。平日大都家不閉戶,媽媽們串門子,家長里短的聊天、交換菜品,小孩則散養在村子裡自然而然地玩在一起,天黑時才由媽媽喚回家(或鄰居家)吃飯。當時以為這個村頭到村尾不到100公尺的小村子,就是我的世界我的故鄉。

    試著回想幼兒時期的情景,但記憶多已模糊,唯一較為清晰的是大約在民國64、65年,爸爸耗費鉅資買了家裡的第一台電視機,電視機一進家門就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所有人的眼球都被他吸引,那是一台大同公司的映像管黑白電視,嚴絲合縫的坎在做工精細的木造櫃體內,整體看來就像個藝術品,媽媽還特地手工縫製雷絲布罩,看著大人對他珍而重之,我幼小的心靈也感受到這玩意兒非同小可,隨之肅然起敬!就像「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所描述的,每天打開與關上那扇呼拉呼拉的小門,並擺好大同寶寶,成為生活娛樂、招待貴賓最重要的儀式與程序。

   到我七歲時父親考量居住空間生活品質,買了戶兩層樓的連棟透天厝,於是我們搬離了那小小的眷村,初入厝新家時,雖然揮別了玩伴雖然環境陌生,但看著嶄新的傢俱、家電、專屬的臥室,我還是興奮的擺設自己的小天地,展開新的生活,但因為父親軍職須隨部隊移防輪調,每次調動外島我們便舉家隨同赴任,於是在我國小到高中我們在金門和台灣間,來回遷徙住所達十餘次,一共讀了4所國小3所國中,只有金門高中是從一而終。由於青少年時期不斷地在適應新環境,每一處所的人事物在還未熟稔前就要告別,為了尋求自己的身份定位與歸屬,當時有人問起我的故鄉,只能心虛的回答那個我記憶模糊的僑愛眷村。

    父親喜歡養小動物,家裡曾有八哥鳥、貓、烏龜,但最多的還是狗,不論在金門還是台灣,或友人寄養、分送、或路邊拾獲、或自家生的小狗,家裡始終有一隻以上的狗,全盛時期家裡有兩隻成犬五隻幼犬,那時養狗不像現在講究品種,除了兩隻狼犬一隻博美,其餘大多是米克斯。雖然是土狗,但父親給狗取的名字卻很洋氣,總是拿他喜歡的好萊屋巨星來命名,於是,餵食馬龍(白蘭度)、帶勞勃(迪尼洛)放風上廁所、幫瑪麗(蓮夢露)洗澡,成了我的日常。曾經全程看著狗媽媽生產,看著她將一隻隻幼犬的臍帶咬斷,舔拭乾淨餵奶,也曾陪著老狗在生命終了時嚥下最後一口氣,參與了他們生老病死,是否讓我的心靈有所成長,我不知道,但慶幸曾經有這些汪星人,無條件且全時陪伴,讓我得以渡過那段青澀寂寞的年少時光。

   民國78年父親自公職退休我也從金門高中畢業,便舉家搬回桃園八德,全家自此便定居不再遷徙,但我同年進了軍校,畢業後隨職務調動,或住部隊或在單位附近租屋,回家的時間只限於短暫的假期。隨著年歲漸長,除了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男人就該有自己的房產,更多的是因為長年的漂泊,亟欲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能夠就此定錨安身立命,於是民國90年在台北市景美福興路底買了一間小小的房子,那是一個新建的社區,被舊有的大安第九公墓環繞,所以每扇窗外的景色盡是一座一座的墳墓,名符其實的夜總會,但卻完全不影響我名下初次擁有房子的滿足,猶記得在交屋入住時,興奮的在屋內滿地打滾,雖然續後成家為了養兒育女,輾轉換到比較大、生活機能比較好的房子,但這間起家厝在我心中永遠有著特殊的地位。

   落腳在新北板橋算算已經是第18個年頭,太座娘家在板橋,孩子們也在這裡出生、成長和就學,若問他們是那裡人,肯定不猶豫的回答板橋,但總覺得自己不是土生土長的,要說自己是板橋人總覺得心虛有偽冒之嫌。每每和同樣是移居他鄉的同學或同事談天,聽到人家說起南部老家的情景,或緬懷追憶生長居住的眷村改建前的情景,總會莫名的羨慕,覺得心裡有一部分空蕩蕩的。歸屬感與認同是人類普遍的需求,是個人在確認其於組織或社會的位置,進而生涯規劃或發展的重要基礎或參據。在社會化的過程,為了追逐資源、機會,不免需要有目的性的主動加入各色的公司、社團或組織,但認同感終會隨著階段性需求的消長而變化。所以我覺得,在一定時間的共同經歷後,被動的、自然而然的對特定地方、社群或組織產生的共情,才是真正的歸屬感,其重點不在組織的良窳、名聲或能否供給個人資源,而是因為一定時間的經歷,所留在個人身上獨特的印記,以及人格特質的形塑。

    曾經,因為渴望歸屬與認同,刻意勉強甚至偽裝,以換得在群體的棲身之處,但在年過半百,經歷了求學階段,也從第一段職場退休後的體悟,長久穩定的環境與人際關係固然有助於性格培養,但最終內心深處的歸屬感(或安定、平靜),不是一昧追逐外在的標籤、與世俗眼光就能獲得滿足,而是觀照、接受、認同自己的一切,唯有反求諸己,奠基厚實內心的福田,才能將飄散在空中愁緒好好的收納扎入土中,照顧好自己,帶著更多勇氣面對世界。

2023.8.1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伍新兵121
2會員
6內容數
一個當了30幾年兵的社會新鮮人的雜思異想。
退伍新兵121的其他內容
2024/12/21
在國防管理學院的36期畢業生聚首慶祝30週年,同學們共同回憶當年在校的心路歷程,從青澀的少年成長為成熟的壯年。文章分享了在校生活的點滴,尤其是對於財經坡、軍樂隊的珍貴回憶,以及那段歲月的情感共鳴。迎著青春的氣息,大家在回憶中找到了彼此的連結,並對母校表達敬意。
Thumbnail
2024/12/21
在國防管理學院的36期畢業生聚首慶祝30週年,同學們共同回憶當年在校的心路歷程,從青澀的少年成長為成熟的壯年。文章分享了在校生活的點滴,尤其是對於財經坡、軍樂隊的珍貴回憶,以及那段歲月的情感共鳴。迎著青春的氣息,大家在回憶中找到了彼此的連結,並對母校表達敬意。
Thumbnail
2024/08/12
黃昏市場中73歲的老廖對著豬肉攤20歲的小廖埋怨,你不是很有自信說你的肉是萬裡挑一,煮出來的紅燒肉一定晶瑩剔透、香氣四溢、色香味俱全?讓我用兜里僅有的二百塊錢買了回去,但煮出來的菜色黯淡,嚐起來口感、味道也平凡無奇形同嚼臘。 小廖聽了可不幹!忙不迭回話,誰知你買回家是怎麼料理的,莫不是你胡亂料理糟
2024/08/12
黃昏市場中73歲的老廖對著豬肉攤20歲的小廖埋怨,你不是很有自信說你的肉是萬裡挑一,煮出來的紅燒肉一定晶瑩剔透、香氣四溢、色香味俱全?讓我用兜里僅有的二百塊錢買了回去,但煮出來的菜色黯淡,嚐起來口感、味道也平凡無奇形同嚼臘。 小廖聽了可不幹!忙不迭回話,誰知你買回家是怎麼料理的,莫不是你胡亂料理糟
2024/06/06
進擊的巨人是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漫畫及動漫作品。故事建立在帕拉迪島上人類與巨人之間的衝突,人類居住在由高牆包圍的城市,對抗牆外會吃人的巨人,在尋找關於巨人答案的過程中,揭露了島外尚有廣袤大陸與人種,各族群之間歷史的無奈與糾葛。龐大而完整的世界觀、與現實世界歷史相對應的隱喻,以及對於戰爭、人性的寫實描寫
Thumbnail
2024/06/06
進擊的巨人是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漫畫及動漫作品。故事建立在帕拉迪島上人類與巨人之間的衝突,人類居住在由高牆包圍的城市,對抗牆外會吃人的巨人,在尋找關於巨人答案的過程中,揭露了島外尚有廣袤大陸與人種,各族群之間歷史的無奈與糾葛。龐大而完整的世界觀、與現實世界歷史相對應的隱喻,以及對於戰爭、人性的寫實描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父母離異後便與母親搬去外祖母家的南方農場,男孩因對環境不適應而設法離家出走途中遇到個慈祥樂觀的叔叔與之成為忘年之交。
Thumbnail
父母離異後便與母親搬去外祖母家的南方農場,男孩因對環境不適應而設法離家出走途中遇到個慈祥樂觀的叔叔與之成為忘年之交。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
Thumbnail
這綿綿細雨的,下得好惱人。 齊悅撐著傘,站在父親的墳前,這....又是一年過去了。 父親,也死了10幾年了。 齊悅,趁著這次回國,特地來到父親墳前,想起了一些舊事。 好陳舊的一段往事啊! 舊事,趁著回憶彷彿昨日才發生的一切種種... 爸爸倒下後,一堆事就像狂風暴雨般的湧來
Thumbnail
這綿綿細雨的,下得好惱人。 齊悅撐著傘,站在父親的墳前,這....又是一年過去了。 父親,也死了10幾年了。 齊悅,趁著這次回國,特地來到父親墳前,想起了一些舊事。 好陳舊的一段往事啊! 舊事,趁著回憶彷彿昨日才發生的一切種種... 爸爸倒下後,一堆事就像狂風暴雨般的湧來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記得當時年紀小 學校出個作文題為 |我的父親大人介紹| 自認文章寫的呱呱叫 卻讓大家看了哈哈笑 爸爸當時看了也苦惱 怎沒遺傳他的文章好 祂飽讀詩書還嫌少 工作之餘不怕累 每日一定看書報 只為圓祂作家夢 當時投稿稿費沒嫌少 唯一遺憾自傳未了 一屆草民也沒人看 就算廣
Thumbnail
記得當時年紀小 學校出個作文題為 |我的父親大人介紹| 自認文章寫的呱呱叫 卻讓大家看了哈哈笑 爸爸當時看了也苦惱 怎沒遺傳他的文章好 祂飽讀詩書還嫌少 工作之餘不怕累 每日一定看書報 只為圓祂作家夢 當時投稿稿費沒嫌少 唯一遺憾自傳未了 一屆草民也沒人看 就算廣
Thumbnail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小時候常常有鄉音很重,的杯杯到家中做客。
Thumbnail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小時候常常有鄉音很重,的杯杯到家中做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