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伐曹賊,興復漢室」是多麼遠大且難以實現的心願!然而諸葛亮謹記著先帝的遺志,同時又必須輔佐身邊有著宦官干政的後主劉禪,心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高中老師或許是這麼告訴你:〈出師表〉一文提及了「先帝」整整十三次,可見諸葛亮對劉備的感念。但細究文章內容,其實,其中亦有其用心。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文章開頭開宗名義的告訴後主:天下雖然看似三分,然而蜀漢卻是最疲弱的。儘管如此,朝廷內的文官、在外奮戰的武官,都能努力不懈、捨身度外,就是為了追隨先帝劉備的恩德,並報答陛下。在這樣的時刻,你更應該像父親一樣:廣納雅言,親近忠良之士。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文章第二段,諸葛亮提出:朝廷內和我丞相府中,對於賞、罰的標準,應該要一致。這點就非常有意思──按理說,丞相是替天子服務的。就算要說「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那也該是丞相府自動自發,以朝廷的標準為依歸。怎麼會由丞相來告知天子,「你賞罰的標準,不宜和我不同」?
由於此時劉禪身旁有宦官干政,諸葛亮又即將啟程北伐,遠離國都──他必須明確地告知陛下,不得因為私心而導致賞罰不公。或許也只有身為蜀漢老臣的他,才能以這樣的態度來訓誡後主。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這一段當中,諸葛亮為自己離開國都以後,先做了人才的部署──朝廷內留下文官攸之、禕、允;朝廷外則薦舉了武將向寵。不論是宮中、沙場大小事,只要向這幾位求助,必能對國家有所幫助。
此處最值得細究的,就是「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以及「先帝稱之曰『能』」這兩句話。要知道,諸葛亮雖然深受劉備信任,但自然不是所有臣子都願意信服他。難保他前腳剛踏出宮殿,馬上就有奸佞小人在劉禪耳邊,說他「安排自己的勢力」、「藉以牽制天子」等等。所以這裡諸葛亮再次提起先帝,是要告訴劉禪,這些都是你父親當年欽點的人才,願你能夠繼承父親的智慧,繼續重用他們。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此處援引西漢之所以興盛,東漢之所以敗亡之因,告誡後主必須「親賢臣、遠小人」。同時,再次提起曾和劉備討論的往事,以老臣口吻勸勉後主:親近賢臣也是你父親生前的作為,若能貫徹此一信念,則光復漢室,指日可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 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 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文章至此,諸葛亮話鋒一轉,回憶起當年三顧茅廬等種種往事。由於劉備的知人之明,讓他得以加入這場改變世界的戰局。白帝城託孤一舉,又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因此,他必須完成先帝託付的任務──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他報答劉氏父子,最好的方式了。
此處再次提及攸之、禕、允的名字,也是告誡後主務必重用三人,勿聽小人讒言。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末,第三次提到攸之等人之名,可見諸葛亮對於此次北行,宮中之事確實是較為憂慮的。最後亦勸勉後主應多加自省,廣納雅言,好好經營父親留下來的這片江山。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短短數字,在學生時期或許並未深入探討。然而細究諸葛亮寫下此句的心境,便可以知道為何他會「不知所云」。
諸葛亮寫下這篇〈出師表〉的時間,是蜀漢建興五年。這時他已經接近五十歲,加上劉備過世後,蜀漢國事幾乎都由他一肩扛起,此時的他已積勞成疾,病痛纏身。先不說此趟北伐困難重重,連自己有沒有辦法活著回來,再見後主一面,諸葛亮都沒有把握。
也因此,這則上書不僅僅是一則丞相對天子的建言,更蘊含了諸葛亮幾十年來的血淚告白。如果這趟北伐我沒能順利回來,我希望你知道:我的一生,和你的父親一樣,都為了光復漢室,而努力奮鬥。如果我們不幸沒能成功,你要好好振作,重用父親遺留給你的忠臣良將,繼續奮戰。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提到:「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句話也可概括蜀漢一世的理想目標。
圖片出處:《三國》,2010,北京小馬奔騰影視文化傳媒
歷史上對於諸葛亮是否真心扶持,抑或有心竄漢,一直有著兩派說法。然而姑且不論及此,自從離開了南陽,就將青春投入了如此大業,並且終其一生,都為了一個不變的理想而奮鬥。這樣的人,確實有他值得尊敬之處。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寫下了這篇〈出師表〉,以表明自己一路以來未改的心志。
宋人安子順曾言:「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誇大,但細讀〈出師表〉,探究箇中情操,確實令人回味再三,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