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有疑惑,你要找人問──韓愈〈師說〉

2021/07/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中時若提到韓愈,必定會提及兩個重點。
韓愈因上呈〈論佛骨表〉,觸怒聖上,因此被貶至潮州。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對各類的文化都是極為包容的,在信仰上也是如此,其中又以道教和佛教為大宗。
而韓愈此人呢,排佛尊孔,獨鍾儒術,以弘揚儒家學說為己任。〈師說〉裡有這麼一段: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提出: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願意向才能不及自己的人求教。接著又援引了孔子的說法,來說明自己對於求師的觀點。韓愈對儒家學說的推崇,可見一斑。
卻說時任皇帝唐憲宗篤信佛教,聽聞長安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有一節珍貴的佛骨,三十年才開放一次,立刻派了使者前往,恭迎佛骨入宮。先在宮中供奉三天,接著便送往長安各寺供拜。這個舉動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舊唐書》裡是這麼記載的:「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可見迎佛骨一事已經到了人人為之瘋狂的地步。
韓愈一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馬上寫下了措辭強烈的〈論佛骨表〉,裡頭提到:
  • 佛教徒不事生產,妨害國家民生
  • 佛骨應該盡速燒掉,以絕後人再蹈歧途
  • 以愛佛成癡的梁武帝為例,強烈建議憲宗不得踏上後塵
這個行為徹底激怒了誠心向佛的憲宗,一怒之下他下令將韓愈處死。後來幸虧大臣們極力相救,這才免去死罪,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要談唐代的古文運動,就必須先談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駢文」。
駢文生於秦漢,興盛於魏晉和六朝與唐朝,「朝廷發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沒落於宋,復興於清。
興盛於南北朝,乃因當時儒學衰微,盛行追求藝術之風氣,文學作品傾向較重文辭修飾。然魏晉時的文風日趨華靡,越來越注重形式及詞藻的修飾,內容則流於空洞,以今天的說法,就是看似華麗,但毫無內涵的廢文。
事實上,韓愈並非古文運動的發起者。在北魏時期,蘇綽即主張反對駢文,提倡殷周的古文;初唐的陳子昂亦提出以漢魏風骨取代齊梁靡靡之音的想法。韓愈在前人的基礎上,兼顧理論和創作,強調以先秦兩漢的古文,來振興八代以來衰頹的文風。在友人柳宗元及門生弟子一同努力之下,古文運動在中唐時終於蔚為風潮。
了解韓愈的生平背景,再回來看看〈師說〉的最後一段,我們便可以明白韓愈為何對李蟠如此讚譽有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蟠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年輕人,喜愛先秦兩漢的散文,這點和韓愈的文學主張不謀而合。又提到他對於儒家的典籍都十分熟稔,和韓愈獨尊儒術的主張亦完美契合。接著,這樣的少年,又能不受到當時社會普遍「恥學於師」的風氣影響,主動向韓愈問學。韓愈會提筆成文,寫下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也就不奇怪了。
回到〈師說〉一文,韓愈作此文想要闡述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如果高中老師只和你說「尊重你的老師」,那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當時在社會上普遍被瞧不起的職工,都樂意彼此討教、進步,而知識分子卻以互相求教為恥,這不是很可笑的事嗎?
韓愈想說的是:不論對方的年紀、尊卑貴賤,只要對方有所專才,我們就應當虛心求教。這一點,即使在現今的社會,都是非常值得深省的一件事。我們是否足夠尊重其他人?對於自己不理解的領域,能不能主動地尋求幫助?在了解對方之前,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就妄下定論。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這世界很大,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著我們去發現。如果你遇到的不理解的事物,不須感到驚慌失措。勇敢地求助、積極地發問吧!等你具備了一定的知識,也可以成為那個,能夠幫助他人的人。
這是我認為讀完〈師說〉以後,我們該學會的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ChunChieh
ChunChieh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