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落落的潮流風向
法國的王公貴族對於高跟鞋的喜愛帶起潮流,其實也延燒到歐洲其他地方,當時男性幾乎都穿著3-5吋高的鞋。直到1700晚期法國大革命後,自由平等減少階級對立,且認為男子穿高跟鞋實在太陰柔少了男子氣概,男性穿著高跟鞋的風氣才逐漸式微,高跟鞋漸漸成為專屬女性的服飾。
1970年代其實男性高跟鞋也有小小的復甦,原因在於當年迪斯可熱潮,由於約翰屈伏塔在電影裡一雙巴西鞋亮相,繼而使高跟鞋再成為一種潮流。2000年之後也有時裝設計師設計了男性高跟的紳士鞋,也引起一種時尚跟風。
反觀女性的高跟鞋,款式之繁多,從材質、造型到各種鞋跟的變化,難以計數。嚴然成為服裝之外重要的一項搭配。特別是經常參加公眾場合或者上班族女性,高跟鞋都必備配件之一,也是彰顯個人時尚品味的重要元素。
到底是性別禁錮還是增加自信
這是難有結論且會各執己見的一項論題。
有些女性主義堅決認定,高跟鞋不但有礙健康,更是男性發明來禁錮女性的物件。但個人比較認同的是女性集體聯署向日本企業施壓,在性別平等與身體健康前提下,不准明文或私下規定女性上班必須穿高跟鞋,這樣的訴求個人比較支持。
但女性真的不愛高跟鞋嗎? 其實也不少擁護高跟鞋的女性。例如《慾望城市》裡的凱莉(其演員沙拉傑西史派克也很愛高跟鞋),凱莉把高跟鞋稱為「合法毒癮」,為了買一雙鞋寧可面臨破產,並且深信女性魅力和自信和高跟鞋有絕對關係。無獨有偶,作家平路也認為,高跟鞋讓女性的身姿更綽越婀娜。
女性寧願穿上高跟鞋折磨雙腳是向男性主宰的世界乞憐示弱嗎? 當然不,雖然有研究指出,男性對於穿著高跟鞋的女性好感度會倍增,但同樣的也有研究指出,高跟鞋於女性而言,並非表示臣服,反而是展示自身的力量,這力量無論是職場女性的自信,或者散發出魅惑異性氣質,甚至顯示出某種權威形象。所以這到底是貶抑女性還是彰顯女性主義呢? 實在也很難有定論。
其實我認為,穿著屬於個人自由,無論您選擇甚麼樣的服飾,只要符合社會禮儀,想穿甚麼都是可以的。就像一位德國工程師大叔(Mark Bryan),為了推廣性別平等,他酷愛穿著裙裝和高跟鞋上班。其實他這樣上半身男裝下半身女裝模式,也幾度在時尚圈流行過,不少知名品牌都曾經在男裝上面融入女性服裝樣式,甚至走秀時讓男模特兒穿高跟鞋。很多人應該會說:「時尚就是搞怪。」但是這些搞怪的念頭,不也是讓人類觀念不斷進展的因素之一嗎?
從性別爭議中踩出新天地
既然高跟鞋從女性主義的影響和男性凝視中被逐漸解放,那麼這些年高跟鞋到底成了甚麼? 答案確實很意外,從輔助性工具成了攻擊性武器。女性踩上高跟鞋,不再為了吸引男性目光,更多的是彰顯自身氣勢,而那雙鞋正好符合某種「氣勢」的攻擊,除了達成視線上的平視,更從搖曳婀娜的身姿中展現不輕易倒地的堅韌。而更多高跟鞋廣告展現出的形象,是性別權力倒置,高跟鞋從迎合變成至上的權力展示。
男性穿高跟鞋,除了性別界線的跨越,或對於父權的挑戰外,反而出現另一種女性對於男性穿高跟鞋的讚賞和忌妒。男性讓高跟鞋成了另一種攻擊武器,不但挑戰男性也挑戰女性,成了新的性別詮釋利器。
當然高跟鞋至今不但沒有被淘汰,就造型而言,越發令人感覺意外,超越穿著功能性的思考,它成了跨越種族性別的另類權力演示,亦即才華與成就的展現,高跟鞋踩出了新的天地。在國外從時尚圈的中性男裝風潮,女性穿著男性西裝搭配高跟鞋,展現著自信灑脫;男性穿著緊緻服裝展露身材線條搭配高跟鞋,在純男性的吸引力中增加一些冶魅,從扮裝皇后們各種綺麗誇張的裝扮,再到專以高跟鞋舞蹈著稱的男子團體,或許性別的區分不再那麼界線分明,這世界彷彿更加多元綻放,高跟鞋自有一方天地。
這位法國編舞家Yanis Marshell,應該是近十年最成功且編舞深具原創性的流行舞蹈家。他以爵士舞為基底,加上高跟鞋,他的舞蹈大師課遍布全世界,沒錯他真的很大牌,因為他的課程都是給專業舞者上的,因為課程時數很短,要真的記住並學會這些頗有難度且高強度的舞步,也只有專業舞者做得到。不過他也有比較一般的課程,就是指導如何穿高跟鞋穿出性感魅力。
YANIS MARSHALL HEELS CHOREOGRAPHY "IF" JANET JACKSON KAYTRANADA REMIX. FEAT STEVIE DORE
YANIS MARSHALL HEELS INTENSIVE. "YOU'RE MINE" OSCAR AND THE WOLF. MILLENNIUM DANCE COMPLEX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