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巴金《隨想錄》時的一些「隨想」

    封面
    封面

    一。
    原來有人也想寫下自己的人生軌跡,無論有不有趣,這樣看來,我寫的那些文章不過就是增加噪音,讓好的文章更難被發現,或者這樣的評價也已經是高估了我的作品,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人會發現我的文章。

    二。
    我自己的「隨想」,朋友的評價是「我覺得自己都經歷過,沒必要看你的。」簡單來說,就是它們連存在的意義都沒有,只是我一廂情願地覺得它們會有什麼特別用處,實際上它們是零,好嗎?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三。
    看著書裡那些認真的用詞,真摯的感情,我似乎看見了以前的自己。說一位80來歲的前輩是以前的自己,還是挺自大狂妄的。不過至少用心寫字,是他點醒我的,但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就是覺得他是以前的自己,同時我也深刻記得,我也是如此一路走到現在的。

    四。
    這些文章就像爸爸的話,我得耐著性子,強行打掉各種雜念才能讀進去一點點,雖然每次都讀得很不情不願,但是讀完後卻有股莫名的溫馨,也許是因為他真摯的感情。

    五。
    現在看著這些文章,就有點像是對著鏡子,不斷地回想自己做過的、想做的、或者是理念什麼的,而且這還是一面會提醒自己的鏡子,我突然覺得,或許我的散文也不是這麽沒用?

    六。
    第四十四篇訪問廣島中作者自稱為理想主義者。我突然覺得,理想主義者就只是一群在現實中得不到任何成就或滿足感,繼而被現實不斷教訓的可憐人。於是理想主義者只得躲進自己的幻想之中,尋找那絲絲的安慰,聊勝於無。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我敢斷言自己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理想主義者。

    七。
    有些難以啟齒的事,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我現在沒有動力做任何事,玩遊戲、看影片什麼的,我都不想做,唯獨看《隨想錄》我仍然還有點興趣。看著書裡的一字一句,就像是在和老人聊天 (其實根本就是),這一來像是在照鏡子,二來是只要把一切想法放在死亡邊緣,似乎都會變得不太重要了,這樣感受就有變好一點點。
    他說托爾斯泰是他的一面鏡子,殊不知他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面鏡子。「說真話。」我記住了。

    八。
    我真的很喜歡他的一個聯想,他的孫女是填鴨式教育的受害者,而他就總把自己在幹校「學習」的經過聯想成孫女的「學習」,還真的挺貼切的。狗改不了吃屎,高高在上的人總想把自以為的「真相」填進別人的肚子裡,把「鴨子」養得肥肥白白之後再把他們吃掉,好讓他們可以享受口舌之福,真的不知所謂。

    九。
    第一百三十篇中的一段,「作者把在文革中受盡屈辱、迫害的人,和在個人迷信大騙局中受騙的人作為攻擊和批判的對象,像隔岸觀火似的對自己國家、民族的大悲劇毫不關心,他即使沒有進過牛棚,沒有坐過噴氣式,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隔岸觀火」一詞,讓我想起某人也曾用同樣的字罵我對香港近年的事毫不關心。對此,我只想說,香港並沒有給我任何的溫暖,面對一個冷血和機械的社會,我能對它有什麼感情?所以巴金的這番話,真的像一把利刃一樣穿過我的心,我確實對國家民族毫不關心,因為我恨透了它。

    十。
    看完自己對「隨想」的「隨想」,覺得可以分享一下,以上。
    • 追蹤我的Instagram,獲得我的第一身閱讀體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