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無奈與自我撫平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早寫文,提起莊子所描述的「支離疏」的人,他面貌醜陋、形軀怪異;但他心靈平和隨適,既已之,則安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的,比如:天生醜陋、形軀殘缺,又或因言獲罪,含冤莫白,憂鬱終老…然則,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記得當年在儒學社,連續好幾講——存在的命限。茲節錄小段,以饗諸君:
【寂寞與堅持】
人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命限、許許多多的無奈,其中「人生的寂寞」就無可避免。人生的寂寞,並非與熱鬧對反,而是指能理解自己的抱負、志向、理想的人,實在不可多得,此所以李白謂「自古聖賢皆寂寞」。此外,更有甚者,被中傷、被離間,以致含冤莫白,憂鬱終老,此所以范仲淹謂「憂讒畏譏」啊。以上所提到的,孔子都一一經歷過!
【祈福求安與體悟真常】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命限的,要逃也逃不了,要避也避不開的,比如:病、老、死,這些我們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人每當染上大病、甚至是身患絕症的時候,會怎樣面對呢?當面對人生的大限——死亡的時候,會有恐懼嗎?會有遺憾嗎?會有放不下嗎?究竟孔子如何面對這些人生的命限?
【文過飾非與自我體認】
在人生的旅途中,會受到許許多多的命限、遇到許許多多的無奈,而「過」就是其中的一種。
有時候自己的言行,不知為什麼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以致內疚不已,恨意難消,而成為心中的陰影,梗塞了心靈的通暢,斷絕了人我互通之路。
而這每一次所發生的生命限制,便稱為「過」。
究竟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簡而言之,無論是面貌形軀、無論是是非曲直、無論是疾病死亡,這些咱們都無法改變的,即使人自己,也改變不了自己多少,甚至不必去改變現實。而自己能做的,就是自我調整、自我反省、自我充實,此所謂充實之謂美。心靈美,遠遠美於一切。只要有內涵、有文化,心靈就自然會平和隨適,遇事就自然會淡然處之、泰然自若。
共勉之。
2021-8-8
預告:下次給大家介紹莊子所創造的另外一個人物——哀駘它。國君與他相處後,就願意把國相的重任交託給他;男人與他相處後,就很想跟他成為至交;至於女子嘛,寧為夫子妾,不願為人妻。那他究竟有啥個人的魅力呢?下回再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期有不少港人移居他地,當然也有不少人留居香港。這去與留,旁人都無資格品評的。為什麼?很簡單,旁人都不是當事本人,你又怎知道人家的考量呢?
    最近寫文,提出一句術語——心安的合理點。什麼意思呢?因為合理不合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時、不同的位,但看法未必盡同,是否合理,那要看是否心安。
    有位老前輩說過:儒家思想讀多了,是要讀一些老莊的。 何解呢?
    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22章】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近期有不少港人移居他地,當然也有不少人留居香港。這去與留,旁人都無資格品評的。為什麼?很簡單,旁人都不是當事本人,你又怎知道人家的考量呢?
    最近寫文,提出一句術語——心安的合理點。什麼意思呢?因為合理不合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時、不同的位,但看法未必盡同,是否合理,那要看是否心安。
    有位老前輩說過:儒家思想讀多了,是要讀一些老莊的。 何解呢?
    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22章】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這句話,說出了人生真諦。確實,誰能沒有煩惱愁苦呢?大概,我們一生中,總會遭遇許多愁苦,而大部分的愁苦,則是來自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愁苦,又有百分之八、九十,來自男女感情。 多年前,有位諧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帶給別人歡樂,自己卻身陷痛苦的深淵。
    Thumbnail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深刻探討了面對錯誤和伴隨痛苦的態度。文章從認識事物的方式、我們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面對錯誤和痛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吉野源三郎的這部小說涉及了友情、勇氣、貧富差距和社會正義等主題,並對多代日本人產生深遠影響。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在這些苦難中,「遺憾」和「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特別有關。當我們無法擁有心愛的人事物,錯過了珍貴的機會、沒能和家人多些時光相處,或沒有表達真實的想法時,遺憾就會在心中落地生根。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 "痛苦",人生就是這麼苦嗎?如何能不苦呢? 禪師 Adyashanti 《受苦的力量》書中提到我們受苦的三種方式。 某種程度來說,小我不斷的做陷阱給自己跳嗎? 內容也聊到《莊子‧大宗師》中的一段故事。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有些人的生活很苦,像苦行僧,吃喝睡都很不容易。然而,身而為人,不管家庭環境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在苦中作樂、誤苦為樂。人都有煩惱有擔心,比如擔心自己生病家人生病、擔心工作不保、擔心事業被設計被坑、擔心另一半出軌、擔心孩子不平安、擔心交通、擔心錢不夠用、擔心父母健康,當人就是要承擔這麼多憂愁和不安,而這些
    Thumbnail
    在傳統的觀念中,常常有人會用「業障」來解釋人生中的困境。 這種看法認為,人生中不幸悲慘的境遇是上天對個人的懲罰,是因為前世的種種惡因導致的果報。因此,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困境感到恐懼、同情、埋怨、憤恨或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業障觀。 他們思維
    Thumbnail
    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這句話,說出了人生真諦。確實,誰能沒有煩惱愁苦呢?大概,我們一生中,總會遭遇許多愁苦,而大部分的愁苦,則是來自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愁苦,又有百分之八、九十,來自男女感情。 多年前,有位諧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帶給別人歡樂,自己卻身陷痛苦的深淵。
    Thumbnail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深刻探討了面對錯誤和伴隨痛苦的態度。文章從認識事物的方式、我們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面對錯誤和痛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吉野源三郎的這部小說涉及了友情、勇氣、貧富差距和社會正義等主題,並對多代日本人產生深遠影響。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在這些苦難中,「遺憾」和「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特別有關。當我們無法擁有心愛的人事物,錯過了珍貴的機會、沒能和家人多些時光相處,或沒有表達真實的想法時,遺憾就會在心中落地生根。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 "痛苦",人生就是這麼苦嗎?如何能不苦呢? 禪師 Adyashanti 《受苦的力量》書中提到我們受苦的三種方式。 某種程度來說,小我不斷的做陷阱給自己跳嗎? 內容也聊到《莊子‧大宗師》中的一段故事。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有些人的生活很苦,像苦行僧,吃喝睡都很不容易。然而,身而為人,不管家庭環境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在苦中作樂、誤苦為樂。人都有煩惱有擔心,比如擔心自己生病家人生病、擔心工作不保、擔心事業被設計被坑、擔心另一半出軌、擔心孩子不平安、擔心交通、擔心錢不夠用、擔心父母健康,當人就是要承擔這麼多憂愁和不安,而這些
    Thumbnail
    在傳統的觀念中,常常有人會用「業障」來解釋人生中的困境。 這種看法認為,人生中不幸悲慘的境遇是上天對個人的懲罰,是因為前世的種種惡因導致的果報。因此,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困境感到恐懼、同情、埋怨、憤恨或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業障觀。 他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