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譯: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逐、不望報、不自恃;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卑下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退讓的德行。

水,究竟有什麼特性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水既能處於眾人之所惡的地方,又能滋潤萬物,所以,無地而不善。
心善淵:水若能積聚成淵,則顯博大精深,沉默自持,無往而不定。
與善仁:水施與萬物,無我無私,一視同仁,盡顯大仁之德。
言善信:水不用計取巧,故所言者,皆至誠不妄。
正善治:水公正無私,則治政無往而不順。
事善能:水為事不爭,無私奉獻,則事無不成。
動善時:水流動順時應勢,不強作、無自逞。

以上是水的特性,也是水的德性。七種德性,加起來就兩個字——不爭。故此,老子在這章的末句,說:
「…夫唯不爭,故無尤。」正因為不爭、不逞強,就不會咎尤自取。

2021-7-7共勉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要以「不爭」來保持距離,即使是近鄰,彼此都可以相望,甚至雞鳴狗吠之聲,彼此都能聽得著;但,適當的距離還是必要的。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呢?簡單地說,不爭。天下之所以有戰亂,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起衝突,就一個字— —爭。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話雖「小國」,即使是大國,君民上下的生活,都是簡樸自然,毋須攀附比較,而使人民回復結繩記事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裡的甘、美、安、樂,都是動詞,就是要讓人民在基本的衣食、居所和環境,都能過著自然滿足,和諧舒適的生活。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什伯之器」,就是兵革之屬。用現代語來說,即軍備武器。 在老子的時代,戰亂還是有的。故此,要視乎國家的財力,軍備還是需要的;但,不是要軍備競賽,更不是用作侵略;再積極些來看,縱使具備尖端軍備而不運用。同時,不會主動引發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要以「不爭」來保持距離,即使是近鄰,彼此都可以相望,甚至雞鳴狗吠之聲,彼此都能聽得著;但,適當的距離還是必要的。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呢?簡單地說,不爭。天下之所以有戰亂,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起衝突,就一個字— —爭。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話雖「小國」,即使是大國,君民上下的生活,都是簡樸自然,毋須攀附比較,而使人民回復結繩記事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裡的甘、美、安、樂,都是動詞,就是要讓人民在基本的衣食、居所和環境,都能過著自然滿足,和諧舒適的生活。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什伯之器」,就是兵革之屬。用現代語來說,即軍備武器。 在老子的時代,戰亂還是有的。故此,要視乎國家的財力,軍備還是需要的;但,不是要軍備競賽,更不是用作侵略;再積極些來看,縱使具備尖端軍備而不運用。同時,不會主動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