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取自維基百科
前情提要:西晉的八王之亂,最後由東海王司馬越收拾殘局,並且迎晉惠帝返回洛陽,改元光熙。後來,惠帝中毒去世晉懷帝立,朝政仍由東海王主導,分封他的親信在各州。東海王接著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西元311年)去世為止。這場八王之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也加劇西晉的政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亂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五胡)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內亂,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入駐中原,西元316年西晉滅亡。晉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
司馬氏的江南
八王之亂後掌握西晉大權的東海王司馬越,封皇族之一的瑯琊(位在今山東省東南)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及「都督揚州諸軍事」,類似江南軍團總司令。後來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將駐地遷至東吳故都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後來也成為東晉的首都。在八王之亂的餘緒下,江南社會變得動盪不安,當地豪族們極希望恢復安定。恰巧就在這個時期,司馬睿來到江南赴任,他的頭銜是「都督揚州諸軍事」,等於由晉朝賦予了江南一帶的軍事權,再加上擁有皇族司馬氏的血統,兼具了正統性。但司馬睿初到建鄴時,並未獲得江南士族的禮敬,在王導及王敦的協助下,終在江南士族中建立起聲望。
隨著北方的動亂,為了避禍而湧入江南的人也越來越多。王導發揮其過人的才能,對逃難到江南的難民們曉以光復中原的大義,鼓舞他們的士氣,成功延攬了來自北方的人才 ,並獲得廣泛的支持。外來人口不斷移入,勢必就會產生主客之爭以及資源分配的問題,此時王導再度運用其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的擺平各貴族或豪族間的矛盾,讓江南士族與司馬睿合作外,亦調和了其他由北南來的貴族(僑姓),讓他們安心擁戴這個江南朝廷。(閱讀至此,是否覺得跟當年反攻大陸的口號很像?大時代的悲劇不斷的重演,也讓人不勝唏噓!)
江南政治與經濟的穩定成長,逐漸拉抬了同馬睿的聲勢。隨著北方的洛陽慘遭戰火摧殘,晉懷帝及晉愍帝相繼遭到殺害,司馬睿也就順理成章,在各部勢力的擁戴下,於西元317年登基,是為東晉元帝。東晉與先前三國時期的東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國祚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政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一個乃前文所提,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僑」即寄居異地或他國的人,如我們常聽到的「華僑」,所以僑姓是外來的士族。東晉初期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吸收從中原南下的貴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後來晉哀帝曾自嘲政治大事都由桓氏主導(桓玄後來建立了個短期政權,國號桓楚),自己則只負責宗廟祭祀等小事。
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擁有大量田地,甚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與朝廷抗衡。東晉因王導主持大局,政治穩定,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早期有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僑姓士族
本系列文章一開始曾說這是個貴族制的世代,在此闡述。前一段我們說世家大族南下的有王、謝等僑姓,是因永嘉之亂從北方南遷江東(又稱江左)的士族,仍以中原貴族自相標榜,稱為僑姓,其中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袁氏、蘭陵蕭氏為大姓。他們原先在北方並非顯赫大族,南遷後靠著在東晉的政治力量,聲望一度超越留在北方的大族。東晉亡後,僑姓有的北歸,有的留在南方。南梁時,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被拒婚而生怨隙,當侯景南下攻陷金陵(南京)之後,旋即大肆屠殺門閥士族。僑姓除蘭陵蕭氏,在侯景之亂後已不再興盛。
另一是江東地區自東漢以來的當地名族,稱為吳姓,以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朱氏、張氏、顧氏、陸氏為大姓,號稱「吳四姓」。本來江左最具權威的是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號稱江東二豪,甚至有「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但後來周、沈與東晉官方關係交惡,涉入了政治風波,逐漸被吳四姓取代。大體來說,吳姓被僑姓壓抑,等第上略次一等,且兩者之間的芥蒂甚深。
東晉之初,中原沉淪,吳郡便以上國自居,妄自尊大,常稱南下的北人為「荒傖(ㄘㄤ)」、「傖父」等,為天下笑(傖為粗俗鄙賤之意)。而同為僑姓又有渡江早晚之分,劉宋以後,渡江較早的北人反而也以「荒傖」來稱呼晚來的北人。與僑姓相比,江東本土的吳姓並沒有完全沉醉於清談中,而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兩漢經學的學風。南梁末年,西魏攻克江陵,大批士族之民被擄往關中,江左士族名存實亡。透過以上的說明,大家就可了解,唐朝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悲嘆唏噓。
前文提到「王與馬,共天下」,司馬氏放在王氏之後,即可窺知皇權的薄弱。時王導為丞相,而王敦(王導的堂兄)掌握軍事大權。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晉元帝為了抑制王氏權勢,用劉隗(ㄨㄟˇ)、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京師。王敦心懷怨恨,於西元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雖然戰亂平定了,但晉元帝後因恐懼、憂憤而死,太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西元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西元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司馬衍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妹妹是晉明帝皇后)輔政。庾亮在施政上執法太嚴,與王導的寬和政策背道而馳,因此逐漸失去人心。不久之後,就連鎮壓王敦之亂有功的蘇峻、祖約等人也開始對庾亮的施政心懷不滿,庾亮以蘇峻對朝廷不敬為理由,解除了他的兵權,命他回朝廷任官 ,並指派自己的弟弟前往接掌兵權。當時軍事重鎮由陶侃(ㄎㄢˇ,沒錯,他就是鼎鼎大名陶淵明的曾祖父)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西元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蘇峻不僅要求百官搬運輜重,甚至還剝下男女百姓衣服,百姓只好以少許的破草蓆或茅草遮掩身體,找不到遮蔽物的人則坐在地上以泥土覆蓋身軀,悲嘆聲此起彼落。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
此時陶侃經溫嶠(ㄐㄧㄠˋ)力勸之下,決定討伐蘇峻。而後蘇峻陣亡,西元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朝政由王導掌權。叛亂雖然平定,但建康已化為廢墟,眾朝臣提議遷都。有人主張遷都至江西的予章(今南昌),也有人主張遷都至浙江的會稽(今紹興)。 但王導力排眾議,認為建康為帝王之都,而予章、會稽這些都是從前的蠻夷之地,遷都實在不是明智之舉。西元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西元339年後,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朝廷由庾亮弟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北府、西府的形成
以上東晉初期的各種叛亂,基本上是依據兩大軍事勢力而運作,一邊是以建康東方的京口(江蘇鎮江)及其對岸的廣陵為據點的集團,為北府;另一邊則是以長江中游流域的荊州為據點的集團,為西府。從東晉後期到整個南朝,江南歷史便是圍繞著這兩個區域發展,在平定王敦之亂上立了大功的祖約和蘇峻等人的軍隊,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北府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個軍府的領導者都是官封鎮北將軍或征北將軍,負責保護東晉北方的安全。另一方面,西府的前身,則是在蘇峻之亂立下最大功勞的陶侃軍團。陶侃於西元334年去世後,朝廷考量西府的重要性,派遣庾亮鎮守。西府的將軍會受封安西將軍或征西將軍,坐鎮於荊州,管理湖南至湖北的廣大土地。
桓溫的崛起
庾翼死後,桓溫接掌西府。 桓溫的父親桓彝(一ˊ )曾在王敦之亂立下軍功,後在蘇峻之亂守城而死。 西元345年,桓溫繼庾翼之後成為荊州刺史(西府領導者)。桓溫的崛起是他於西元347年,消滅了建國於四川的成漢(五胡十六國之一)而聲名大噪,立下大功。消滅成漢後,桓溫的影響力由荊州擴張至四川,成為長江上游的大勢力。朝廷當然對桓溫起了戒心,而這時在朝中掌控大權且企圖制衡桓溫的人物,恰好是桓溫少年時期的好友殷浩。會稽王司馬昱時為輔政大臣(後為簡文帝),因為殷浩有極高的名聲,又受朝野推崇,於是引為心腹,以抗衡桓溫。桓溫和殷浩因而有了嫌隙。王羲之認為外鎮的桓溫和朝中的殷浩應裡應外合,這樣國家就能安定,勸殷浩不要和對桓溫有所猜忌,但殷浩不從。
這時期的北方,繼羯族石勒之後統治中原的後趙皇帝石虎去世,整個華北陷入混亂,不少原本臣服於後趙的胡漢勢力希望歸附東晉。桓溫趁著這個機會發動北伐,一方面上表請命,一方面令手下武將領兵出征。朝廷在接到消息後也跟著下令北伐,但當時的北府指出這是相當不明智的行動。事實上,朝廷發動北伐原本只是為了藉此觀察桓溫的動向,但這場北伐以慘敗收場,而戰敗的責任卻落在殷浩身上。此時桓溫上表彈劾殷浩的罪行,朝廷於是廢殷浩為庶民並將他流放。但殷浩毫無怨言,仍然清談不絕,家人亦看不出他有被流放的傷感。殷浩終日以手在空中寫字,家人窺之,乃「咄咄怪事」幾字也。後來桓溫打算徵召殷浩作尚書令,並寫信徵求他的同意,殷浩大為高興,連忙回信表示接受,但殷浩擔心回信寫得不恰當,又拆信修改,閉開十數次,最後竟然只寄出空的信封,令桓溫十分不滿。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3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海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後秦姚興 2. 鳩摩羅什的譯經事業
1. 呂光建立後涼 2. 鳩摩羅什傳
1. 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 2. 道安法師大事紀 3. 彌勒菩薩淨土
1. 慕容氏的四燕 2. 華北的統一:前秦苻堅的武功 3. 般若、緣起性空
1. 華北五胡十六國 2. 前趙與後趙 3. 高僧佛圖澄略傳
1. 八王之亂的來龍去脈 2. 西晉滅亡
1. 後秦姚興 2. 鳩摩羅什的譯經事業
1. 呂光建立後涼 2. 鳩摩羅什傳
1. 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 2. 道安法師大事紀 3. 彌勒菩薩淨土
1. 慕容氏的四燕 2. 華北的統一:前秦苻堅的武功 3. 般若、緣起性空
1. 華北五胡十六國 2. 前趙與後趙 3. 高僧佛圖澄略傳
1. 八王之亂的來龍去脈 2. 西晉滅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