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琅邪王氏下江東】

2022/04/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兩漢三國,但凡好謀士的最高等級稱呼,莫過於子房。
張良的表字是也。

隨著時間來到東晉,在新一波的文學與哲學思想衝擊洗禮下,這個稱號也提升了一個新的等級。

「江左夷吾」。

夷吾,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的字。
孔子說,沒有他,周朝早就被蠻夷取代的那個管仲。
孔明說,我長大一定會跟他一樣,為天下萬民作大事的那個管仲。

不管是法家還是儒家,將軍還是刺客,都不得不尊重的高級全能政治家,管仲。

能得到他的名號,自然是非同小可。
這個人就是幫助東晉在亂世中建國立業,安定民心的謀主,琅邪王導。

然後就是《晉書》最討人厭的地方了。
不知道是不是開國君主功臣太多,比三國還多,搞得大家一上來就是從小聰明有異相,將來必定做大事。

不相信蔣公看小魚游泳,卻相信周處跳進河裡跟蛟龍大戰三天三夜?

其實王導年輕的時候,就是個貴族子弟。
不到順風順水,也不至於有什麼惡評。

但資源總是比人家多的王導,在八王之亂局中,就站在了低調派那邊。

提要一下。
八王之亂一開始兩王鬥,趙王漁翁得利。
接下來有四個王跟趙王展開大鍋炒。

在這五王熱火朝天的期間,有一些人就是靜靜的待在「朝廷」。

朝廷側後來被第六王打爆,有部分的人逃脫成功。
基本上包含第八王的後期勝利者,就是這些低調派了。

低調派最大的成功,就是比八王派系更早反應過來,時局即將進入群雄割據,很快的建立起地方勢力。
這跟東漢末年是一樣的。

什麼董卓皇甫嵩李傕王允在那邊爭天子爭到頭破血流的時候,袁紹曹操這些人就展開了地方紮根。
說選曹操就是有眼光,選袁紹就傻瓜,也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王導的運氣,在這些人當中可說是頂尖了。
他很早就跟琅邪王司馬睿當上了好朋友。

這也沒什麼稀奇,以西晉的軍制,在消滅東吳之後,有兵的就是親王了。
雖然沒有回復成真正地方自治,軍政合一的封建制,但西晉親王,也不是漢武帝之後那種打醬油純看戲的觀眾了。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不要再混了,我們一起回你的封國開創美好將來啊。

也還好司馬睿沒有太早回去,不然應該也是被石勒等人早早收掉而已。
很多事情,講的就是一個緣份。
不早也不遲的時間,讓司馬睿跟王導知道了江東的美好。

但實際來到江東,事情就沒那麼美好了。
東吳滅亡的時候,司馬睿才三歲。
請問江東世族誰會把他放在眼裡?

王導本身也不是什麼有實績的人,即使吹的智計滿腹,也沒辦法為主子解決煩惱。

就在這時候,王導的堂兄王敦,以官派揚州刺史的身分前來上任。

王敦可不一樣,他的父親是王基……不過很可惜不是三國末年威震荊州的大將王基,所以沒用。

王敦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在學界是有成就,得到大老認可的。
琅邪王氏自帶大老:竹林七賢老么,王戎。

有了這份保證,王敦很早就得到晉武帝司馬炎賞識。
不但娶了公主,還在太子東宮當差。

又是一個不過,很可惜的是晉惠帝的太子。
司馬炎早屬意惠帝的愍懷太子,幫他布置布置東宮良師益友,也是正常。
但誰又想得到,晉惠帝的皇后跟太子,卻會來一場不死不休的政爭?

第三個不過,王敦並沒有被牽連,反而更進到晉惠帝身邊,成為朝廷低調派中的核心角色。
這個時期,江東世家也多有要角,比如陸機陸雲,周處等人在朝廷任官。

跟單純的貴族子弟王導司馬睿不同,王敦在學術界上有份量,政治界中有表現,就連軍事謀略上也有實績。
當時江東世族,更傾向服從揚州刺史王敦,而非安東將軍司馬睿。

於是,王敦決定透過堂弟王導,跟司馬睿合作。
哪招?
三小邏輯?

原來,王敦有個東宮同期政敵,找到機會就要捅他刀。
讓執政的東海王司馬越心中頗有不安,改變主意要召回王敦,在宮中擔任尚書。

王敦又不是傻的,當然不願意回去,可也不敢就這麼宣告叛晉,只好跟建業的安東將軍談條件。

司馬睿這邊開出「軍諮祭酒」的位置,讓王敦就地任職無須回京。
而王敦,僅僅需要配合騎馬出巡就可以了。

也就在這一次交易中,王導終於展現了他「鍵盤軍師」的才華。

農曆三月上巳日,稱為「修禊」節。
是盛行於楚地,一種在水邊洗濯的祭祀儀式,當時吳郡大族都會到場參加。

王導就安排讓司馬睿乘坐人力轎,準備儀仗。
而其他人,包含王敦在內,都只能騎在馬上隨從。

吳郡第一大姓顧家家主顧榮,跟他的好朋友紀瞻看到這支「地方官」隊伍,自然知道轎中人不一般。
知道路數的二人更不打話,直接退往一旁,就帶著自己的人馬,對轎子行跪拜之禮。

賀家看到這個情況,也跟著拜。

王導連忙進言:「我就是等著這個時機,請趕快接見這些江東大老……只要搞定他們,我們在這裡就穩了啦!」
顧家,就是顧陸朱張四大姓之首。
賀家,在三國時代最出名則是賀齊。

有了大老起頭,江東人心自是紛紛來歸。
一傳十十傳百,司馬睿就此征服江東……你信啊?

即使在嚴謹的史學作業中,也不免有文學修辭的部分。
區別文學修辭與歷史用語來貼近事實,是很重要的。

吳郡大姓服從司馬睿,那就是吳郡。
他們不會也不能強迫長江以南其他地方的世族太守刺史跟著當狗。

王導接下來,就是拜託堂哥王敦帶兵出去「征討不服」。
自己則開始準備規劃稱帝。

是的,這種事情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
要建立一個國家,不是某個人登高一呼:「今天開始我是皇帝!」就結束了。

朝廷的架構,組織,律法,禮儀,器具。
中國人要建國之前的準備是很多的,就算不懂古代,光看孫文寫三民主義也要知道。

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從來不存在突然稱帝這種事。

而在劉邦身邊,這些事是蕭何在負責,所以他不出去打仗。
在曹操身邊,這些事是荀彧在負責,所以後來荀彧也不出去打仗。
在劉備身邊,自然是諸葛亮在處理,所以一開始諸葛亮也不出去打仗。

負責架構起江東的政府組織機構,並使其得以運行的人,就是王導。

司馬睿只要負責蓋章,就一步步的完成這個建國大業。
正常的人都會很感恩,不斷的稱呼這個謀主文膽「仲父」、「吾之蕭何」、「荀文若,功臣之最」、「管仲、樂毅,於是乎在」。
如果還要出來嘴說王導什麼都沒做,那多半就是彼此之間有利益上的衝突。

還好,王導跟司馬睿利益一致。
而王敦,就要第五個不過了。

為什麼要一直強調王敦的人生充滿了「不過」?
其實就是他的記錄「不符常理」。

在東晉的立場上來說,王敦最後背叛了國家。
但其實東晉這個國家,百分之七十的領土,都可以說是王敦打下來的。

當時人說「王與馬共天下」,你說有沒有道理?

而王敦的叛亂,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套路:「清君側」。
這三個字一打出來,你就知道東晉一建國,政治鬥爭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保家衛國沒有幾個人懂,保家為我大家都擅長得不得了。

不過這邊的鬥爭細節,且容我略過。
也許哪一天可以再來細細研究這落落長的王敦傳。

這邊單純強調王敦的不單純就好。

而王敦的這些行為舉止,自然也影響了東晉朝廷中以王導為首的家族。
但司馬睿選擇原諒,更讓王導主導對抗王敦。

王導的一生中,輔佐了三個東晉皇帝,無止盡的面對叛亂。
東晉就是一個這麼兩光的王朝。

事實上早在三國時代就說過了,江東不是一個國家。
他們更像是聯邦,介於部落政治與封建制度之間。

西晉統一天下沒有去改變這個情況,自然還是保留到了東晉。

畢竟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幾乎是孫權開始的。
就文明進程上來說,跟江北,黃河流域是不相同的。

偏偏晉人又帶來了「沒有忠誠」、「人人可以為天子」的新概念。

其實「五胡亂華」提出的時候,只有列舉了四族。
學界歷代各有說法。

就不知道有沒有人提過,「晉人」本身就是當時華夏最大亂源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3會員
803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