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被譽為結束三國時代,一統天下的王朝。
但實際上裡頭,就是一桶漿糊。
隨著東吳滅亡,西晉非但未能展開大一統王朝的榮景,反而每況愈下。
是因為司馬炎驕傲自大的荒淫無度?
還是因為他選擇了無能弱智的晉惠帝為繼承人?
怪罪皇帝,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西晉的政治哲學,本身是復古。
兩百年前,王莽篡漢也是復古,但他搭配了中央集權,結果是一團混亂。
西晉則注重古代共主聯盟的多元性。
他想不注重都不行。
從東漢中期開始,山裡的原住民都下來了。
草原的游牧民族都進來了。
是氣候的影響?還是政治的變革?答案很難一概而論。
三國的武將風起雲湧,但大家不分彼此,頂多管你祖籍哪個州哪個郡。
我們頂多能確認,各地勢力都引進了「番兵」、「蠻兵」、「胡兵」來加入這個亂世。
司馬家奪得大權,進行復古政策,也許也是一種「民族主義革命」。
甚麼意思?川普的意思。
「跟我們雜居的蠻族,分薄了我們的財富,降低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但司馬家沒有趕走蠻子。
或者更精確一點說,曹魏的世族,一步步推廣階級政策,完成了西晉這個王朝的誕生。
九品中正制,復周五等爵,本身都是「天龍人養成計畫」。
即使消滅了蜀,消滅了吳,西晉都不再進行大量的人口遷移計畫。
更尊重蜀地吳地的自治權,只是把他們的中央政府納入旗下。
而且,西晉短暫的降低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大幅提高了兩漢試圖消滅的封建權力。
其封建諸王,直接造成了西晉的滅亡主因:這是正史觀。
但嘴巴上說不歧視,骨子裡卻充滿歧視的政治環境,更是引爆各地叛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的,所謂「五胡亂華」,其實八成都是中國境內居民。
我們不會說日本「亂」華,也不會說蒙古「亂」宋。
同樣不會說五胡「侵」華。
三國蜀有南蠻,吳有山越。
一開始五胡就是這些,同一個中央政府底下的民族。
不是敵國。
而西晉統治下,最先發生「叛亂」的地區,是西涼。
是姜維用他的生命去煽動的地區。
雖然終究沒能幫助他消滅曹魏,但卻在這奇妙的時候點燃了導火線。
從鮮卑禿髮部,到氐人齊萬年。
所以你猜,第二個叛亂區域是哪裡?
就是蜀漢。
這個蜀漢民變的領袖,也有點趣味。
姓李,名特,巴西蠻也。
巴西蠻的神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武落鐘離山崩,出現了兩個山洞。
山洞中分別走出五個「姓」的人(部族),大家爭著要當神。
這是很基本的部落共主源起神話。
他們先約定,誰能用劍刺進山壁,誰就能當神。
四姓皆不能,唯巴氏可。
又定,以土為船,能浮於水者,為神。
土怎麼作船?四姓又失敗了,仍是巴氏代表勝出。
大家再無怨言,奉巴氏務相為「廩君」。
於是廩君便帶著大家乘坐土船,順流而「上」,尋找新的家園。
雖然缺少了很多細節,但根本上與中國的神話起源:三皇差不了太多。
巴氏最有力量,最有智慧,成為領導人,並且把知識與大家共享。
廩,本身就是糧食,儲藏糧食的意思。
也算是另一種神農氏了,民以食為天嘛。
太神話的部分就不探討了,至於為什麼說他們順流而上?
因為武落鐘離山就在夷陵那邊。
而這一支以巴為名的部族,後來就進了四川。
李特的老家,就在巴西宕渠。
東漢末年,張郃奉命來此撤出居民百姓,與張飛大戰一場。
李特的阿公,就這麼加入了曹操軍中……十有八九,就是張郃的手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後來,他們家就在略陽定居下來。
講略陽就像說雲林,好多人總是搞不清楚在哪裡。
但說起劍湖山,那很多人就知道了。
略陽也有個比劍湖山更出名的三國名勝。
就是街亭。
街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控制著隴山的進出口。
是中國西側的「天然長城關卡」。
李特的阿公,父親,跟他本人,都是魏晉所屬的「邊將」。
很小的那種啦。
沒有升遷,沒有過錯,一路來到了齊萬年叛亂的時代。
說真的,傳統民變的起頭,都不是「我要當皇帝」、「我要反抗專制」、「我反對歧視」……
一開始通常都是,我們沒飯吃。
只有當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時候,人民百姓才會站起來。
而隴山兩側的連年饑荒,就是這些反亂的源頭。
你可真別說,為了平亂,西晉政府也是大把大把的輸糧過去。
但老百姓難道就坐著等通知打疫苗嗎?
當然是自己要想辦法買機票去關島求生嘛。
災民們努力遠離前線,穿過了隴山,大家從祁山道進入四川,看看有沒有甚麼活路。
李特這時候也決定捨棄家園,跟著民眾們一同南下。
都說蜀漢,流民欲入蜀,漢中自然要先擋上一擋。
可這源源不絕的災民,漢中也不知該如何處置,就上報朝廷,請個監察御史來看看。
《晉書》說,這位御史到來,就被流民收買,上書建議朝廷讓他們進入益州。
姑且信之姑且信之。
於是流民們進入了益州,然後還是沒飯吃,只好用搶的,益州之亂就爆發了。
這亂講的。
流民們進入了益州,益州刺史自然要好好關照一下。
刺史趙廞對大家都很好,幫忙給吃的,找家園,找工作。
李特跟他的朋友們本是武官,又有巴西原住民血統,體格好得很。
趙廞也給他們找了特別的工作:當強盜。
灑出去的,趙廞都要收回來。
益州,有天子氣。
這傳說自古有之,歷久不衰。
否則,趙廞身為賈后南風的親戚,跑來這窮鄉僻壤作啥?
而隨著賈后倒台,趙廞收到詔令必須回京,益州之亂也正式掀開了序幕。
《晉書》說,趙廞自立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
但其他史料則指出,趙廞已使用年號。
實為稱帝。
趙廞一開始特別重用李特等人,但很快因著功高震主,又生了猜忌。
更有人跟趙廞說李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一看就知道是藉口。
問題是真正決裂的原因更扯:竟是李特的弟弟建請稱帝,被視為大逆不道,為趙廞夷族。
但畢竟李特等流民將領手握重兵,趙廞不敢鬧大,只是多加安撫。
結果就是剩下的李特兄弟召集兵馬,從綿竹一路打進成都。
趙廞到底有沒有稱帝?到底為什麼對李氏下手?
考慮到李氏後來稱帝,根據春秋筆法的原則,大概也能推知一二。
趙廞猜忌李氏的部分是假,他很顯然根本沒那個腦。
但李特的弟弟一定有甚麼行為,讓趙廞怒而誅之,而且是很不光彩的事。
跟「皇宮」有關的事。
最可能就是叛變。
李特的弟弟一定是因為叛亂罪被殺,但罪不及兄弟。
這表示事情發生得很突然,趙廞並不是詳細調查故意陷罪才動手。
相對的,李特等人的外部突襲,更是殺趙廞一個措手不及。
即使八王之亂正在轟轟烈烈上演,西晉也不可能放著益州之亂不管。
前來平亂的將軍,名叫羅尚。
如果你馬上想到,蜀漢抵抗東吳到最後一刻的將軍羅憲,那還真沒錯。
羅尚是羅憲的姪兒,從小喪父,跟著叔叔長大,實是益州豪族。
卻說羅尚帶領七千兵趕到,正好李特打倒了趙廞,不及應變,只好派人前去接待羅尚,表示自己願降。
加上討平趙廞功績,李特等人登時拜將封侯。
然而,益州廣漢太守就不開心了。
既不願好好為流民造冊領賞,更要他們交出財寶。
羅尚那邊不知情,更給流民們定下了進京日期。
諸番壓迫之下,李特自然又是一個造反有理。
益州六郡流民,依照東漢初年河西竇融故事,共推李特為大將軍。
沒看過《光武傳奇》,可能不知道甚麼是「河西竇融故事」。
簡單說,就是在中央政府失能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自行組成自衛聯盟,推派領袖,直到政府恢復正常運作為止。
當然啦,竇融他們當時也是叛「更始帝的」變,只是最後歸順劉秀。
但是在政治宣傳手法底下,竇融故事就跟那些叛王偽帝大不相同。
非常的具有正當性,有理由,有委屈。
這旗子一舉起來,不得了。
不只雍涼流民,就連在地蜀人,也紛紛支持李特起義……反對羅尚暴政。
南北益州,分裂對峙。
雙方終於開戰,李特這邊也是連戰連勝,終於成功驅逐羅尚,建號「建初」。
沒錯,打退羅尚之後,李特就不演了。
可非但南益州支持度不減,就連羅尚陣營底下,也越來越難以抵抗李特的「魅力」。
不得已,晉室只得下詔,請荊州徵兵支援平亂。
但,朝廷卻未曾料到。
蜀漢的起義,已經掀起了一波「東漢復興」的浪潮。
不只是竇融故事。
李特的李,更是當初讓劉秀起身對抗新莽的關鍵字。
「劉氏當復興,李氏當為輔。」
當輔弼星打得如此有聲有色,正主兒,也到了該登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