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是我第一個島嶼經驗,在十年前。
這樣說未免突兀,台灣明明就是個島嶼,生活在台灣怎麼說沒有島嶼經驗?但正如倡議海洋教育的人們焦慮的一樣,都市中的台灣子民雖然生在島嶼之境,但卻沒有太多島嶼意識,沒有與海洋共生的情感。總之,在踏上馬祖之前,我不曾有太多身在島嶼的感覺。
直到踏上馬祖。
八月末的颱風前夕,我獨自上了小飛機,在陰沈的天氣中飛向馬祖。該算是運氣好,颱風前倒不至於影響航班,前兩週訂的機票總算是不需要更動。
下了機,風大,與大島內的悶熱截然不同。民宿的車已經等在機場外,點清了人頭,寒暄幾句就驅車前往民宿。天是陰的,雲壓得好低,在芹壁的民宿外閒晃也不知到哪去好,看了地圖決定沿著濱海的小公路走到橋仔聚落。望著海那頭隱約的陸地,聽著呼呼的風聲,走在公路上的半點鐘內,沒有一台車、一個人經過。
有種到了遠方的感覺。
在橋仔聚落吃了竹筒淡菜,隨意在聚落走動,小小聚落的房舍圍著玄天上帝廟錯落著,花崗石砌成的方正房子,牆上有著反共標語,一旁晾著哪家的衣褲飄揚。路上漁網散佈,或整齊,或雜亂,有些家門口還有早上補來的漁獲。不遠處的海灣停著幾艘漁船在海裡搖晃。
沒什麼人,有探出身子的人們都靜靜地做事:整理漁網、清洗漁獲、收拾著做生意的鍋碗。
「復興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淡菜海帶紫菜」、「捍衛每一分鐘」,我邊唸著標語、石碑、廣告與海報上的文字,一邊順著緩坡慢慢走上階梯,在坡上的房舍更破舊傾圮,兩隻黑色公雞在路上無所事事地跺著步,無視我的出現。
沙沙沙的海浪聲一波一波持續地從不遠處傳來,沒有人聲。除了浪聲外,耳朵裡只有自己的腳步聲,與些許的蟲鳴雞叫,偶爾,海風會展現它的存在。
沿著公路回芹壁,太陽露出臉來,一旁的藍閃耀著金光,益發亮麗了起來。
呼吸著有海味的空氣,我,真的在島嶼上了。
後記
去了馬祖後,念念不忘。
似乎打開了一些平常不用的感官,經歷了大島上不曾有的島嶼生活經驗,遇到了許多熱情的人們,一直想做些什麼,但,一直沒有行動。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開跑,臉書上滿滿是臉友們上島的照片,當然,現今的馬祖與十年前相比,已經大不相同,有個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相似的藝術節,當真令人感動萬分。這幾年有機會接觸認識推廣馬祖話的
掐米、以馬祖閩東語書寫的
劉宏文老師,以及在桃園推動的「
桃園。馬祖。人」計畫,還有更多不知道名字的活動與戲劇,馬祖的活力與韌性,一如當時在當地感受到的。
在一系列的影像與書寫中,獻上十年前的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