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短棹西湖好
朝代:宋代
原文: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着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盪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這裏形容水面光滑。
漣漪:水的波紋。
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
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於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於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於文字也”(《思潁詩後序》)。並與
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採桑子》十首。
鑑賞
作者:佚名
這組《採桑子》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水深莫測,廣袤相齊”(《正德潁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從中折射出
歐陽修掛冠退隱後從容自適的閒雅心理。
這首詞是《採桑子》組詞中的一首。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採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全詞以輕鬆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爲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景,筆調輕鬆而優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閒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爲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閒地飄蕩在湖面上,遊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處推進的動態畫面。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二字爲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遊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爲這一趟悠閒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慣於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爲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徵,並將遊人之悠閒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遊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 、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有很的強吸引力。
以上取材自:讀古詩詞網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8311
騎行
每天傍晚騎著腳踏車聽著音頻出去走走時,因為聽的聲音會受到車聲的影響(不管是有線或無線耳機,音高都有一定限制,當然是為了保護耳朵,但不用耳機卻也限制音高就有點奇怪了,但也只能牽就這個限制了。)因此喜歡找較偏遠的小徑走。騎車到宜蘭河員山段這邊的堤防,忠烈祠前下堤防,然後往福園方向走,轉進福園前,路的兩側各有一個小湖,經過小湖後,路呈T字形,往右拐是福園,往走拐則是一條人跡稀少,有些高低起伏,略帶彎曲蜿蜒的沿山山路,經過民居後,需爬上一個陡峭的坡(需要費力的用力踩,約二、三十米吧?)上面是一座橋,橋下小河大半時間都是乾涸的,過橋就是一個過癮的下坡路(有數十公尺,你就享受一下下那一小段的乘風破浪般的快感吧),往前右邊是大湖國小,前面就是往員山或圳頭的大馬路了。大湖遊樂場正在整修,但旁邊有小路可經湖邊,那條小路騎實真有夠瞧的,舖的磁磚有綘隙,凹凸不平,車行其間,跳動不停,疫情期間可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在此釣魚,但路況雖差,卻可就近欣賞湖景。大湖比前面的兩個小湖大得多,中有一小島。然後我會轉往內城,一樣,小路,內城,蘭陽溪堤防前,內城醫院,7-11,回家。試騎過好幾條路,這整條路帶點挑戰,又安靜,而且花費的時間大約是一個半小時,最合意。
每次經過那兩個小湖,以及大湖遊樂場的大湖,都會想起歐陽修的"綠水逶迤",想著"逶迤"是什麼意思呢?為何用逶迤來形容綠水?"綠水"又是什麼意思呢?使得騎行增添了一些詩意和聯想。
福園前的兩個小湖,右邊較大,中間是一小島,約佔了湖一半的面積,島上雜樹叢生,間有白鷺築巢其上,偶或低空盤旋飛舞;湖旁就是青山,近旁則有高樹,每騎經其間,看到青山高樹在湖中的倒影,就想到"綠水逶迤",青山高樹直視似乎沒有倒影的清晰,你看那樹葉樹枝樹形樹貌在水中比在路上還要清楚,這片枝葉和那片枝葉甚至連顏色的不同都看得很清楚,繞過小島,青綠的倒影中露出一小片天空,白雲藍天,在青綠中更顯得深藐空靈;嗯,"綠水逶迤"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但湖不夠大,無法行船。路左的湖,則無小島,其中養有數隻鵝鴨,湖小得一眼看穿,沒有右湖那麼吸引人。但湖旁草地綠樹,則常引人來此攝影。
試解
"輕歌短棹"四字宛如節奏起伏有秩的歌聲(試與柳永的"寒蟬淒切"相比,淒切似帶哀聲),似唸唸看,已有輕快、輕鬆的感覺了。作者帶著悠閒愉快的心情,甚至還哼著歌呢,上了小船,坐在船上,看著船夫船拿著短短的漿划著水,船慢慢的前進,作者看著四周,遠方的青山和岸邊的高樹映入眼中,當然更不免看到湖中映照著青山綠樹在水中的倒影,倒影似乎更青翠更顯影,倒影順著青山綠樹蜿延彎曲的佈滿整個湖面,而岸邊的綠樹在水中的倒影,樹的形狀和顏色的深淺也更加清晰了。湖中的那條長堤,堤邊的青草剛冒出新芽,顏色更加翠綠,坐在船上看著四周美景以及這些美景在水中的倒影,令人心神為之一寬,只覺世間一片靜好。此時隱約聽到遠處傳來的樂音歌聲,不管船走到那兒,都籠罩在那樂音歌聲中。"隱隱""處處"試吟之似又有樂音之感。聯想到麗江古城,遊賞古城時就籠罩在一片樂聲中,走到那裡,歌聲就跟到那裡…隱隱約的,若即若離般的…不管是視覺或聽覺都得到了享受。
下片意思淺顯,值得注意的是"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似乎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寫得好像有因果關係似的。極為生動。
騎經大湖時,車子跳動不停,經過湖中小島迎來一片水域,真的有大湖的韻味,青山高樹的倒影更加明顯,"綠水逶迤"湖中倒影連線曲析隨著微風搖曳漂蕩…無風時,湖面光滑清徹;有時時間尚早,陽光照在湖面,一整束光線閃爍著映在水中;有時風大,一波波的浪隨風涌動;有時陽光尚強,微風小波,每個小波上都是一點點的光,跳動不已…
想起以往課本中有篇課文是首小詩,裡面有一句:湖是大地的眼睛,藍天,白雲,飛鳥都映在大地的眼睛裡。(不知道記得對不對?)「湖是大地的眼睛」,嗯,講的真好。
"芳草長堤"真解
經過那片水域後,路和山之間隔不到十公尺,束著身體的小潭湖水橫在其間,邊岸上的雜草四方滋長,更加翠綠,湖中倒影更加清晰,一支竿子插在湖中,竿子在水中的折影襯得水中翠綠的倒影,更有美感,更顯突出,許多野薑花參雜其間,偶或聞到薑花清香的味道。原先我以為歐詞中的<芳草長堤>應該是遠景,船划進湖中,看到遠方長堤上有新綠的草佈滿其上,此時才驚覺:可能有誤,可能不是遠景,而是近景。我們想像一下,上船的碼頭一帶,應該是整理得很平整,你看不到什麼草不草的,可是小船離岸後,回望碼頭旁的湖邊,野草雜生(芳草指的不是舖蓋地面的韓國草之屬,而是岸邊蘆葦薑花之屬),間或聞到襲來的野花香氣,嗯,應該是這樣才通。上片講的是船剛離岸,下片則是人在湖中,所以看到漣漪漸起,視線隨著漣漪而動,竟然看到原來棲息的鳥似乎被驚動從而掠著湖邊飛旋。
詩詞寫景應是不離實景
每次讀詞的譯文及鑑賞等都有想罵人的衝動,因為與事實有段差距。以此詞為例,作者是親身遊賞過,因此描述得極為真實且生動。而解讀者則沒有親身遊賞過,所以只能就著字面的意思強做解人,但因沒有親身遊賞,所以其解讀就有點以文字來推測原意的狀況在,因而與實情有距離,也沒有了那種如在實境中的感覺。也就是說其解文與實情相差很大,解了還不如不解。請試看前面的譯文及鑑賞,你大概可以知道我的意思。
後記:
蘭陽多水,尤其是水田置水準備插秧的時節,有時騎車出去,水中倒影之美令人忍不住停車欣賞一下,拍個照做為留念。此時想起的歐詞採桑子的另一首"疑是水中別有天",然而,令人訝嘆驚艷的這種時刻不多,因此一有此感,則其景其情均彌足珍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