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4
前言
早上睜開眼,就看到窗外那整建了近兩年的鄰居的鷹架上,有朵被陽光染上淡橘色,略呈隋圓形的雲貼在那邊,立即浮上心頭的是"霞光到曉穿朱戶"。但不知出自那裡,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晏殊的"蠂戀花"<蠂戀花>三字也很有情調,看到這三字畫面中出現的是幾隻蝴蝶繞著花朵忽遠忽近的飛舞著…。該詞的第一句是"檻菊愁煙蘭泣露",晏殊心思相當細微,將觀察的事物擬人化描述得相當精微,有淡淡的情思在其中。該詞的後半片開頭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意思是:想成就大事業,目標要高遠,方向要明確。
上圖書館
圖書館借的書快要到期了,因此昨天準備還書前,想把所借的書中較有印象和想法的做個簡單的描述,以後再找時間將想法做進一步的整理。結果打開word沒多久,就出現word不能使用的訊息,想按掉,馬上出現"記憶體不足",關也關不掉,只能強迫關機,再來一次,還是同樣問題,查找網上,看不懂,只好放棄,等兒女回來或者乾脆送請電腦公司處理。還的書總共八本,疊起來的高度從肚臍到眼睛,現在上文化中心需要實名登記或掃描二維碼,書太多太重,因此先放入門志工前面的桌上,再回頭掃描。體溫是自動測量的(站測量器前方的腳印處),只有一個出入口,進門擺著一張桌上,志工瞪著你掃描及量體溫;圖書館門前還有一張桌子一個志工,告訴你順著隔繩先往右走,再轉到借還書處。借還書時,最少間隔一公尺半。與前不同的是:以往一次只能借十本,三個星期,現在則是一次可以借二十本,一個月。
深井效應
<深井效應>講的是貧困社區的醫生如何逐步發現兒童身心疾病與原生家庭的密切關係,以及如何發現可以用簡單量來預測兒童身心出狀況的機率,又如何透過睡眠,運動,營養等等來修復受傷身心。他的修復方法,老實說我有點存疑,因為重大身心傷害很難用一般的方法來處理,他所用方法或許可修復一點點傷害,但無法深入處理遑論根治。他的書中印象較深的有二,其一是兒童幼年時家庭發生重大事故時,一般都為了保護兒童而避口不談,可是此種做法是否適當值得檢討,因為很可能你避而不談,結果幼兒就共能自己去尋找答案,而這個答案很可能是他自己必須負責,例如,家人重病,或車禍重傷。<媽媽通靈師>(美劇,以往在,較減緩一些但最MOD第236台播出,突然不播,也沒說明,感覺怪怪的,兒童遇此應該相類似)中有一集提到:母親懷孕預告兒子他要當哥哥了,可是小嬰兒出生不到三小時竟猝逝,母悲痛不已,卻未告訴兒子,結果母通靈後,通靈師問兒子:你似乎有問題,他才提出,因為他在不知狀況的情形下,竟然將原因歸罪於自己,因為自己不乖,所以上帝收回妹妹這個寶物了…另外一點是兒童因為原生家庭持續的肢體或語言暴力,甚至會使得其基因都受到傷害。內中提到杳仁核主要功能是覺察四周環境以決定戰或逃,因攸關生死,因此優先於意識的理性處理。如果持續處於壓力中,杏仁核就會長期處於運作狀態甚至會因而腫大,以隨時準備處理(而這個腫大甚至會遺傳?),也因此,它敏於察覺壓力,一有動靜可能就會超量反應;再者,它搞不清楚現實與危急的差別,即使壓力源已消失,它仍處於運作狀態,因而造成學障問題(注意力無法集中)。
我不知道將嚴重家庭問題-持續的重複的語言或肢體暴力,或長期疏忽歧視孩子的家庭-稱為"原生家庭問題"是否合適?因為這兩者應該是不同的,前者或可稱為家暴家庭,而一般家庭父母關愛,但偶或失常的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這才談得下去,否則兩者不分,你一提到"原生家庭"所舉的例子卻都屬於"家暴家庭",那"原生家庭"的原罪將永遠貼著,無法撕開。事實上,原生家庭因為家長偶或失常,因此,在療癒時是有可能自行處理的;而家暴家庭,對不起,很難自行處理,甚至連專業人員或機構都可能處理不了。
原生家庭肇因兩岸有別
原生家庭問題在大陸極受矚目,原因似乎與文革有關,文革時期,甚至鼓勵兒女攻擊、仇視父母,因而,這些兒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根本沒受到任何的關愛或照顧,他們只懂得攻擊和仇視,他們的父母當然不敢對兒女表示關愛和照顧,因為他們不能也不敢;所以兒女長大後也不懂得關愛和照顧自己的兒女,因為他們沒接受過這些,他們也不會這些;所以呢,他們的教養方式大概就是責罵,怪罪,指責…好,現在他們的兒女長大了,學識見聞多了高了,他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成長過程,發現自己傷痕纍纍,而且好像普遍性的都有這個狀況,每個人提起來似乎一個比一個慘…
台灣的情形似乎與社會變遷有關,城市化、商業化打破了原先較為穩定的農業社會,城市化和商業化的社會較強調的是比較,比車,比房,比兒女,人人為比較而活。父母雙薪,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教養壓力,成龍成鳳壓力,難免有分身乏術之時之時,蓄意虐待的狀況相對較少較輕…。因為人類的依賴期漫長且影響深遠,再好的家庭也都難免有疏忽的時候吧?較為敏感,較為聰明的孩子可能就因而受傷了吧?"深井效應"中提到一研究,因原生家庭而受傷者的比例大概近七成,而且不管那一階級大概都有或多或少的家庭問題,也就是說貧困家庭固然有原生家庭問題,但是中產及富裕家庭也因不同原因而產生原生家庭問題。跟小兒提到時,他很有興趣的提到他在美國時最欽佩的那個華裔老師應該也有家庭問題,與妻子分隔十六年,講話極為理性且自信,但情感方面…嗯,可能有問題。在台灣的老師,聽說讀大學時,生病也不告訴家人,嗯,可能也有原生家庭問題…
酸民
昨天傍晚騎車聽音頻,<哇賽心理學>講酸民現象。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及人的「從眾性」因此出現所謂的酸民現象。一般人會對人或對事抱持著"與人為善"的態度,但酸民則不然,他們最喜歡的是:故意惹你生氣,讓你難過。那他們的性格呢?大概與自戀,心理變態,馬基維利,及虐待狂有關,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虐待狂。換句話說,碰到酸民,你怎麼與之論辯,與之理性討論等等都沒有用,因為他們要的就是想方設法的讓你不高興,讓你難過…所以碰到他們,絕對不是你不好,或者你有什麼問題…僅僅只是有心理不正常者要看你笑話,要看你暴跳如雷,而你卻對之無可奈何也無能為力而已,所以呢?對之的最好方法就是漠視之,你根本就視若無睹,視之如無物(但說來容易,真正要你忍氣吞聲,你很可能做不到;但你回應看看…)幾次下來,他看到你不理睬他,自己覺得無趣(你還記得他的興趣所在嗎:惹你生氣,讓你難過)只好再去尋找可能的獵物了。那你怎麼辦?你覺得不服啊!你不舒服啊!你這樣想好了:你有在路上踩過狗大便嗎?(沒有的話也沒關係,你就想像自己踩到狗大便好了。)然後呢?你要對著狗大便破口大罵嗎?或者多踩幾下以解氣嗎?或者,洗乾淨,自認倒霉碰到這種狀況,然後就讓它過去了。酸民現象中除了案主和酸民外,還有其他的旁觀者,如果你是旁觀者,客觀理性的支持案主就是最好的應對,因為案主是無辜的,得到認同最好能找回一點信心和勇氣。
嗯,哇賽心理學,領教了。
<網路上查找酸民,老實說,沒有<哇賽心理學>所說的那麼令我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