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0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被解放軍機籠罩的女王:英軍奔赴印太的兩大盤算

9月27日,英國海軍於推特(Twitter)上發帖稱,英國海軍23型護衛艦「里契蒙」號(HMS Richmond)正在通過台灣海峽,「里契蒙」號的官方推特同樣發文呼應:「在與東海的合作夥伴和盟友一起工作,忙碌一段時間後,我們正在通過台灣海峽,前往訪問越南與越南人民海軍」。如此舉措,暴露了幾處不尋常。
首先,這是英國海軍首次公開穿越台灣海峽。「里契蒙」號護衛艦為英國海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的組成艦隻,此前曾脫離航母編隊,在東海支持聯合國的對朝制裁任務,進入台灣海峽前,也曾在日本進行例行維護。有鑑於此次行動的敏感性,英國應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安排。
其二,論及英國穿越台海的時空脈絡,恰好是9月15日美英澳宣布成立AUKUS安全聯盟後不久。回顧此前,澳洲軍艦曾於2017年穿越台海,美國更是屢屢為之,光在2021年2月4日、2月24日、3月10日、4月7日、5月18日、6月22日、8月27日、9月17日,美軍便曾派艦9度通過台灣海峽。如今英國同場加碼,頗有為AUKUS「繳納投名狀」之感。
無獨有偶,10月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布訊息,披露10月2日至3日與美國航母「雷根」號、「卡爾文森」號以及英國航母「伊莉莎白女王」號,於沖繩西南海域實施聯合演訓的相關細節。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也於4日表示,英航母「伊莉莎白女王」號已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準備再與新加坡等國海軍共同演訓。
然而與此同時,台海氛圍再起波瀾。自10月1日起,解放軍機出動百餘架次,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打破過往數字紀錄,成為近期軍事熱議話題,也讓英國此次印太「出巡」,讓位「武統」的戰雲陰影。
秀肌肉秀成「肌肉萎縮」
但平心而論,即便沒有4天149架次的解放軍機插曲,英國此次遠洋「秀肌肉」,依舊滿是「肌肉萎縮」的尷尬。
早在5月上旬,英國媒體便大肆宣傳「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CSG 21)將於7月駛入南海「爭議水域」的消息,一副力爭「航行自由」的「正義使者」架式,彷彿其即將踏上的不是遠洋航路,而是重返大航海時代的時空隧道般。而後事實也證明,英倫幻夢終究難敵現實考驗。
6月23日,英國「保衛者」號驅逐艦駛經黑海,以「在烏克蘭爭議水域」展現「航行自由」的起手式,闖入了克里米亞附近的俄羅斯領海,結果招致俄方出動蘇-24M轟炸機向「保衛者」號投射炸彈,後者只能狼狽逃離,可謂在姿態極盡膨脹時,被北方巨熊一掌拍回原形,「自由航行」終成「自取其辱」。但這並非英國「虎頭蛇尾」的終點。
7月27日「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穿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南海,有別於事前的高調放話,英方此次偃旗息鼓、極為低調,也未闖入解放軍事前警告的島礁12海里水域紅線內,直到通過南海後才加入美日澳一系列聯合軍演,顯然是擔憂黑海慘劇重演,如此作法也與7月淺嚐輒止的「部署宣言」遙相呼應。
彼時英國同樣高調表示,為因應「中國勢力擴張」,將在澳洲、日本和新加坡艦艇支持下,於亞洲長期部署海軍。但所謂「拒止中國的海軍」,最終也僅是「史佩號」(HMS Spey)、「塔馬號」(HMS Tamar)兩艘無飛彈的近岸巡邏鑑,其或可於亞洲水域巡邏,維持英國所謂「軍事存在」,卻絕無干預地區熱點的能力
此次「里契蒙」號穿越台灣海峽,看似是英國久違的鼓起勇氣,要捋一捋解放軍虎鬚,其實更多是挾美國與AUKUS威勢,壯膽而行。而這般舉措,背後暗藏兩大考量。
逐漸成為美國附庸
首先,英國在脫歐鬧劇終結後,有意重塑大國地位,打造所謂「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的國家形象。如此心態恰逢美國強化印太戰略部署,自是如魚得水、一拍即合。
早在AUKUS成立前,美國已於印太地區建構兩大同盟機制。第一,是美日安保形塑的軍事同盟,美國由此在日本部署5萬美軍、第七艦隊,維持了在第一島鏈的顯著軍事存在;第二,則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此一聯盟覆蓋面積更大,但各方合作存在「溫差」,眼下仍是政治宣示大過實質行動的階段。
如今美英澳共組AUKUS,頗有強化太平洋南部軍事部署的意味,欲同駐日美軍南北呼應,填補「四方安全對話」的空泛,強化印太圍堵的堡壘一隅。英國也因此番「共襄盛舉」,踏出了涉足印太的「象徵」步伐。
其二,從黑海、台海到南海,英國海軍盡顯「今時不同往日」的窘態,在此境況下,其更要仰賴美國的軍事承諾與訂單,方能撐起已不合身的「海軍強國」鎧甲。
以「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為例,其原先設計搭載F-35B艦載機,可藉滑躍起飛方式,在15分鐘內起降24架戰機,單日最大出動能力,則可高達108架次。然而英國向美訂購的軍機至今尚未到貨,全英只有8架F-35B戰機,「伊莉莎白女王」號此次匆忙出動,連艦載機都未配齊,可謂「一路裸奔」;而包含穿越台海的「里契蒙」號在內護航艦艇,僅配備48枚「魚叉」亞音速反艦飛彈、7架反潛直升機、30具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如此羸弱的反艦反潛能力,伴隨美軍出兵波斯灣尚可,要於台海與南海「拒阻中國」,無異於天方夜譚。
此外,不論美軍或英軍,如今任何穿越台海的軍事行為,皆會遭遇中國東部戰區海空艦機兵力的跟蹤監視,喪失了急迫性與侵略感,淪為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圖的「表態遊戲」。於美國而言,乃是玩轉「台灣牌」的伎倆一環,於英國而言,則是「展示忠誠」的對美投名狀,以換取更多支撐「全球化英國」的登場台階。
要而論之,英國之所以不自量力響應美國號召,頻頻奔赴印太,為的仍是早已遠去的帝國餘暉,但如此作為,無疑會加深其對美國的軍事依賴,也難免陷入區域衝突的危險漩渦。到頭來,所謂「全球化英國」的宏圖大業,終究只是「美國附庸」的雅稱,脫歐後的英國欲覓立足之地,卻只能步步自陷「美國禁臠」的悲慘宿命。

原文發表於2021/10/6《多維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