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1/1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看一眼巴黎設計|美之為物,法國公寓

這些「裝飾畫」在五光十色的設計展中,顯得文雅而寧靜。它們並不是慣常見到的宜人風景、美麗照片或抽象畫,它們讓我聯想起有達爾文首度乘小獵犬號發現南美洲時期,人手描畫的動、植物的縝密針筆素描,理性、古典,而富科學性地勾勒出植物特徵,以及動物骨骼詳解;有些則看起來仿若兒時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時,被模擬重現出來的史前以及異域的野地叢林,看起來有點假,但很親切。這些「畫」幾乎讓我聞到那些泛黃圖錄、朽木香料、潮濕船艙的遙遠氣味,像從一本本自然探險家的手冊中,或植物學家的筆記本裡,所擷取出來的書頁插圖。
古書善本的植物圖鑑,變成充滿書卷氣的裝飾。照片來自THE DYBDAHL CO.官網
古書善本的植物圖鑑,變成充滿書卷氣的裝飾。照片來自THE DYBDAHL CO.官網
這裡是巴黎設計週中的巨型展會Maison&Objet,數千個展位呈現了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以及品牌,裝飾小物、生活用品、大型傢俱等等豐富的展出內容,是下半年全球設計界的十大盛事之一,除了供專業人士以及交易商的交流平台,也開放給任何人在此尋找自己的生活質感。
丹麥家飾品牌THE DYBDAHL CO.就是其中之一,年輕的負責人亨里克Henrik DYBDAHL沒有商店主的熱烈,也不若設計師的高冷,可能是北歐民族的作風,反而有點木訥。他告訴我,他們的「畫」全來自善本古書中的繪圖、雕刻與印刷,而這場尋找視覺珍寶的探險,帶領他們穿梭在圖書館、博物館、各種檔案館、以及古物拍賣行之間,挖掘出最獨特的主題。我並不驚訝,因為它們看起來正是如此,也令我好奇起這些古書頁從書架走到牆上的故事。
照片來自THE DYBDAHL CO.官網
照片來自THE DYBDAHL CO.官網
亨里克對書的鍾愛從很早便開始,大學主修(聽起來像超級書獃子的專業):圖書館管理以及文獻典藏,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古書,目前在哥本哈根的工作坊裏頭,就設有間小型的圖書館,陳列自己多年的搜集成果。但在憨厚的外表下,亨里克同時藏著一顆街頭青年的狂野之心。白天出入圖書館潛心研究編整書籍,晚上則加入街頭藝術家的創作社群,並很快的運營起了一個藝術空間,舉辦街頭藝術展覽以及活動。這兩者看似衝突的生活面向,讓他產生了把看似高不可攀的古籍,帶入生活,轉為平面作品的靈感。這些「作品」雖然是複製化的「產品」,但是卻全由專業藝術家一筆一畫重繪、填彩上色、精密製版、小量印刷,紙質和油墨的選材都是手工的典藏性層級,點點滴滴以匠人之心來看護。
Henrik本人,與他心愛的...鳳梨!
從匠人眼中,酪梨也是下得了廚房、上得了廳堂的美物。照片來自THE DYBDAHL CO.官網
無獨有偶,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壁紙設計Creative Lab Amsterdam也在概念上有類似的創作,他們的新系列”永無止盡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以及”新篇章”便是與荷蘭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合作,將老大師的作品--因為那些紙本變得過於纖弱,已不再能進行任何公開展示--將其重繪到了壁紙設計上,並且最後再回頭來,用做博物館的內裝,同時也可以販售。
這些作品要追本溯源到16-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國家紛紛朝海上發展,雖然接下來的政經殖民,在當代引起了眾多反對以及重新省思的聲音,然而也正因為這些遠征,使得傳統神權以及中世紀的陳舊世界觀劃下了句點,發展出以實徵和探索為根基的理性精神。軍人、水手、探險隊、科學家大量地搜集了異國標本,新的學科被建構起來,然而攝影術要等到兩個多世紀之後才被發明,那些更大量的、一時之間無法參透的新物種或地貌,就只能仰賴藝術家的眼睛和筆,將其帶回。
與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合作的”永無盡止盡的故事”系列壁紙,照片來自Creative Lab Amsterdam官網
十七世紀的手稿,重新設計變成壁紙之後,看起來卻格外當代。”新篇章”系列,照片來自Creative Lab Amsterdam官網
在歐洲不少博物館裡面都藏有這種紀實性的紙上作品,從現在眼光看起來:鴕鳥、斑馬、丹頂鶴或犀鳥,這些動物我們多多少少都已熟悉,不算陌生。然而只要去想像那些首次描繪、首次見到這些形貌的心靈,是如何充滿著驚異、神秘、新奇以及讚嘆的感受,就使得這些作品如此無價而特別。
這兩件日常家用的”飾品”,不見得好看,事實上,當初它們被創作的時候,原意也不是朝著“漂亮”而做的。然而卻因為它們服務另外一個”真”的功能,所以在我眼裡它們獨具魅力。
”永無盡止盡的故事”細節,照片來自Creative Lab Amsterdam官網
”很久很久以前”系列,彩色的團花來自東方的形象。照片來自Creative Lab Amsterdam官網
壁紙給室內引進一股清新而充滿幻想的氣息,照片來自Creative Lab Amsterdam官網
說到裝飾與魅力,那就來說說巴黎的公寓吧。
在亞洲,如果說到法式室內裝飾,刻板印象會直接聯想到路易十幾時期華麗的洛可可宮廷風格,然而真實巴黎公寓的魅力,卻很少真是出自這種富麗堂皇的派頭,而總是貼近生活,並且以一種簡單而審慎的心情,來考量物與細節。它們往往擁有各種生動和不匹配的家具與裝飾組合,這是源於法國的生活歷史,自12世紀以來,由於一個房產歸整家族所有,所以經歷各世代的家庭、個人,不同的住客帶入了不同的沙發、凳子、椅子、手工櫥櫃或儲物櫃等等物件。
這些矛盾元素的混合,所達成了一種”反裝飾”的意圖,便是經典巴黎公寓的魅力,在於曾在其中生活過的種種”過客”留下來的品味、時代以及生活感:可能有些紛亂,可能與現代審美有些格格不入,它們不再亮麗如新,色彩也從豔麗褪成柔和,但是不要緊,這些都來自時間的遺留。在法語中甚至有一個單詞”la patine du temps”(時間的古色)形容這種尖角被反覆觸摸而變得圓潤,被坐軟磨亮的柔潤舊皮革,泛白而乾淨雅潔的色彩... 來表示無上地舒服妥帖的感覺,同時,也只有禁得起考驗的材料,才能夠優雅地老去(像是塑膠或是便宜的木材,可能在老化之前就先崩壞了),因此這些魅力的老物,通常也是高品質的象徵。總之,從法國人的角度來看,”反裝飾”這正是它最好的美,因為它不可能被複製,而且永遠不能被人力製造。
與其嶄新完美,家應該是舒適並且充滿回憶的地方,就像整個巴黎這個城市,又鬧又亂,事實是,她的細節就是不完美,但是她最大的魅力也就是不完美,以及對此泰然自若。
幾個巴黎公寓的例子,沒有金碧輝煌,但是都感覺溫馨。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不純化”,就是很可愛的法式審美。
美必然是純粹的嗎?舉例對女人外表的審美。在整型業最發達的韓國,想要變美的女孩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女明星模板”變臉”,這對法國人而言是相當奇怪的做法。當然,漂亮的外表是人人稱羨的,然而在路上處處撞臉,所有人都是”美女”,光是想像這個複製人畫面,就好像有點令人索然無味。同樣,現代醫學也可以用各種手法來”凍齡”,然而這種不符合實際年齡的外表,真的值得讚揚與傳播嗎?不完美的臉,並不意味著缺乏了女性的美德,皮膚平整無瑕、蘋果肌高聳堅挺,但藏在呆若木雞、皮笑肉不笑的假面底下,肉眼可見的則是對青春與時間的恐慌,實在很難將這種心情與”美”連接起來。
“純粹”和”完美”確實非常燦爛耀眼,它們很容易就引起人們的注視與追求的渴望,但它們同時也是人們很容易落入的陷阱,因為”永恆”同時也意味著缺乏生命的歷程,換句話說就是... 無聊。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純粹、與一種完美(這就是它們的定義),然而卻有成千上萬、與眾不同的”歪掉”、”花雜”、與”瑕疵”,也就是說,每一種”不完美”都是舉世無雙。
”缺陷”並不是”美”的對立面,事實上,它們兩者絕對可以共同存在,一個人可以同時是有缺陷的,但同時也是美的,因爲真實。對於法國人而言,個性與人味,才是一個人之所以好看的重點,正因為一些雀斑、笑起來歪向一邊的嘴唇、眼角皺紋展示出的歡快性格,那些不完美、不對稱的地方,正是可愛的特徵。
懂得恰到好處的”不要太費勁”、”刻意地”保留瑕疵,事實上,這一點也不簡單。「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換句話說,看似毫不費力的時候,更意味著在後面藏著深刻的認識和反覆思量。
一間公寓裡的留白處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不是因為它意味寬敞,而是因為那些僅有的物件各是萬中選一,自有故事和獨特的精彩,因此留白處更顯得收放有致。
一個頭髮微亂,彷彿剛睡醒才用手指梳抓兩下、穿著中性的女人,貌似並不精雕細琢,然而她平整熨襯衣的堅持,對於首飾節制而點睛的選擇、以及走路時不討好的姿態,可能看起來比日系「女子力」爆棚的女性,顯得更加性感。
古書或古畫,在繪製時只用於求知與紀錄真相,這份追求非但不令它們枯燥無聊,反而使它們有種特殊、不可取代的味道,以致於隨著時間過去,它們能夠持續煥發出不同的價值。
當然,”物”與”人”的客觀漂亮是一個敲門磚,然而它始終不是目的。美從來都是來自其內在,我們用什麼樣的一雙眼睛來觀看外界,以及觀看自己,我們在那其中的探索是否豐富,能在裡面找到多少真實、多少樂趣、多少獨特,以及多少安居?擁有這個目光、吸引這個目光,使人強大,使物美麗。
(有關巴黎設計週的內容,我們將在下幾篇文章中持續報導。)

喜歡我們分享的內容,請給我們一顆愛心鼓勵鼓勵! 也歡迎追蹤或訂閱PTexpress的專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