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更新)
又叫窩溝充填、窩溝封填,都是同一回事,中文翻譯的譯名不同而已,英文叫 Pit and Fissure Sealant。
這東西早就有了,不過以前是自費,在台灣乏人問津。 因少子化,相關單位(國民健康局...這是啥單位?很多人應該沒聽過...委託健保署..管醫護人員的錢,執行業務)有了餘裕,才開始推,才廣為人知。 遊戲規則『每年』都在變動。
目前2021健保『只』給付小學一(無條件、所有人)、二(有條件、例如山地原住民、低收入戶等等)年級學童做第『一』大臼齒的溝隙封填。有些小朋友是已長、有第『二』大臼齒的。
更新:2022/09開始放寬到小六,但請注意年齡計算方式喔。
國外補這是很嚴謹的,可能需上rubber dam(綠色正方形的防濕橡皮帳,隔絕口水濕氣,通常用在補蛀牙、根管治療抽神經時,應該很多人第一次聽過),補的才不容易掉。
但台灣國內,唉,免費的最大,小朋友只要不哭鬧,家長基本上不會管,醫護人員通常不會用rubber dam(都會區還有可能),所以惡性循環,補的容易掉,我們大有為的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每半年可以再檢查一次(我記得有四次機會...所以學校檢查單上有四個日期...或者說,保固期...這是奇怪的觀念,不是本來就應該一次做好嗎?預設有保固期,這是什麼心態?),醫師得『免費』再服務數次,吃足醫護人員的豆腐。血汗醫護是怎麼練成的?請別以為您們不是一份子。
基本上我根本不屑補,直接當蛀牙補掉,用可能抗蛀牙性更好的材料填補....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某國的太空總署為了克服原子筆(自來水筆)無法在外太空等無重力狀態下正常使用的難題,耗費了大量經費研發,想要解決此無法寫字的難題,最後才發現早有簡單原始的不得了的解決方案,就是用炭筆、鉛筆之類的。傳統西方科學思考的邏輯產物,解決一個問題(還得在特定條件下喔),卻造成另一個新的問題....小朋友被張口器撐開,或用rubber dam夾到肉會痛,所以需打麻藥,可能造成牙科恐懼症。
所以,別太迷信高科技(溝隙充填這件事就是),大多數科技的進展確實對人類的生活有很大幫助,但有些只是在炫技,把事情搞複雜,表示『我有認真想、有在做事』罷了。難怪有這麼一件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我會給『最近』才來給我檢查的家庭方便(趁我對您家寶貝的口腔狀況還有印象時,請別超過一個月內、或根本從沒給我看過,就想搭此順風車,有些事還得臨床看過,我不想作弊、不想當爛好人,給方便,當隨便),學校的檢查單拿來給我們蓋章,而無須再看診的行政作業方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小朋友的發育,怎麼可能均一?怎麼會是用軍事化管理的單子,都要在小一這個時間點補溝隙充填?那不過健保財政考量的便宜行事。
要就自費,每『顆』2000元。
不過通常我會看情況,等小朋友再大一點,小二、三,讓牙齒再長高一點,根本就不用rubber dam,就足夠隔絕口水濕氣,像大人補蛀牙那樣。夾rubber dam是會夾到牙肉的,會痛的,可能需上一點點麻藥。恆牙咬合面的蛀牙蛀得沒那麼快,要處理沒錯,但有時間的藝術。
小朋友可以配合時,這樣就可有效隔絕口水濕氣了。像大人補蛀牙那樣。 小一通常只長一點點的第一大臼齒,多還被肉蓋住,補了只是補心安的。 我也常在補乳牙時,就順便讓多餘的材料流進那些較深的溝隙,根本免了以後的麻煩。
開頭原文的討論串也值得稍微看一看喔,原作者醫師自己也有補充、回應(像我一樣)...其他有些網友的反應,嗯,就像我常講的,您的頻率、程度會決定您會遇到怎樣的醫護人員,就請別抱怨了...只是還是主流醫學那一套,不過足夠解惑了啦。
用卡通動畫解釋更容易懂,不過請注意啊,您家小朋友的舌頭會這麼乖嗎?
或者這幼兒版的,小朋友應該更看得懂,更願意配合。
補充:
1.學校檢查單大概長這樣
2.我不在屏東市的名單中喔,要就自費,每『顆』2000元。
3.我【不】贊成塗氟,請看『GC乳膏』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