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會鄙視小人嗎?
君子會鄙棄財利嗎?
首先,「君子與小人」這些稱號,在孔子之前已存在了,但都指稱政治社會的兩種階級身分。「君子」是指有統治地位的貴族,而「小人」是指被統治的平民。其實,在周朝的封建世襲制度之下,「工之子恆為工,農之子恆為農」,你是君子抑或小人,天生注定,毋法改變。但,自孔子開始轉化這種傳統的觀念,突破那種不合理的貴賤階級,人人皆可以透過主動修養,自覺自存,而挺立起有人格尊嚴的君子。
然則,是否以有人格尊嚴來分辨君子與小人?那麼,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23】
【語譯】 孔子說:「君子上達仁義,小人下達財利。」
達,就是追求、奔赴、爭取。所以,無論君子抑或小人,都同樣奮力去追求、去奔赴、去爭取,只不過彼此所追求的方向、目標、價值不同而已。君子追求的是仁義、是真善美;而小人追求的是財利、衣食、甚至是面子。故此,孔子看透小人僅僅追求財利、衣食、面子等等的外在的東西,藉此找到存在感,這是向外求,而不是內省自證,這對人格的氣節,是無補於事的。不過,孔子就沒因此而鄙視小人。
那麼,君子是否會鄙棄財利呢?不,只要是合義的、得之心安的,「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孔子並沒有鄙棄財利、小看衣食,只是那些財利衣食並非人生的重點目標;而人生的重點目標是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格。
怎樣才叫「獨立」啊?不賣身投靠,不出賣良知,不趨炎附勢,不做應聲蟲,不諉過於人。 怎樣才叫「自主」呢?內心有把尺,應做時「雖千萬人,吾往矣」;相反的,不該做時,就自覺羞慚,「吾不惴焉」。(未完待續)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