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怎麼樣才可以當原住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夠長,全文從每天來點布農語啊臉書移植過來。
摘自新聞:原民會將針對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取得原民身分的人,訂定相關配套措施,例如將族語認證視為原民基本條件,原民會主委夷將表示「如果連語言都不願意學習,怎麼能說是原住民?」(Icyang Parod )
⋯⋯
我就問這種方式難道不是更直接把族語認證跟功利取向掛在一起嗎!
我知道Icyang主委的意思原是想讓真正有心為原住民群體貢獻己力者能夠取得競爭資源。
我認為為了確實幫助原住民族群體發展,勢必要設計適合的配套措施,但立場上不應該把沒通過官方族語認證當成一種對具原住民族身分者的處罰或缺憾。
無論主委有沒有那種歧視不會講族語的原住民的想法,這樣的新聞標題與未說明完整的發言意圖,很可能淪於片面的解釋和質疑,並造成很多族人的壓力。
也有很多希望大家理解的問題:

👉🏽其一是我們要的身分認同,真的是這種 #我必須展現我多愛原住民而且有分數項目標準的愛嗎?
👉🏽其二是將官方族語認證跟肯認族群身分綁在一起,難道就不是一種向主流體制屈膝而放棄了文化和語言傳承主體性的悲哀選擇嗎?
👉🏽其三,那你知道為什麼我們族語說的不好嗎?因為我們憎恨自己嗎?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白浪不是Bunun不是kacalisiyan嗎? 當我們開始學習母語了,原因是因為我們得向白浪和政府「證明」我們是原住民嗎?倒果為因把責任都丟給這一代的原住民族人,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還有讀到這邊怕某些語推聖鬥士開始要叫囂,先說以上這些是要我們正視過去失去母語的脈絡和結構性的不友善,不是要推卸或反對學習族語建立認同這件事。但你必須承認這是一種出於對想像共同體的歸屬感與文化生存焦慮的回應。)
日前線上收看了今年由文化部、教育部、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的「 2021國家語言發展會議」
首場論壇邀請到的兩位原住民族與談人排灣族的 masegeseg Zengrur Gadu( 童春發)教授和鄒族 Tibusungu e Vayayana (汪明輝)教授,兩位都是深諳族語的學界前輩,但就連他們在這場針對本土語言發展的政策思考上,都不曾貿然說出考族語認證應視為原住民基本資格,甚至直言批判「現行的族語教學,有點迷失在『族語認證考試』的目的。」(tibusungu 'e vayayana)
族人若僅是為了應付族語考試而學族語,就算考過了恐怕依然「不會說,也不愛說」,忽視了部落的認同與語言傳承的主體性,「#就會失去靈魂」。(tibusungu 'e vayayana)
以認同為本說母語,一直是我被許多族語前輩所鼓勵的,而在學習過程中尋求文化傳承主體性的思維,進而與有榮焉開口說和學習族語。身為晚輩我被這樣的精神深深感受到真正被支持。
在八月一日那天的發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從來沒有用過「慶祝」「歡慶」「快樂」這些詞彙。我自覺不算是用詞很精緻也不太擅長呼口號想口號的人。可是有些詞彙我不會去用,或刻意去用,這些細節就是我的立場和表態。
八月一日也從來就不是「正名原住民族」的那一天,具集體權意義的詞彙是到1997年才正式修正通過的。而為什麼必須應該要將集體權納入法律討論的內容裡面,因為原住民族人所遭遇所被剝奪的並不是只是個人與個案式,而是絕大部分具原住民身分者遭受了雷同的被剝奪與受創經驗,這必然是肇因於結構性的問題,無論是不公義的法律和政策疏漏或是瀰漫錯誤知識的社會風氣。
在八月一日這天我沒有po什麼族服照歌舞照,選擇用自己的小小平台分享一位年輕 #都市原住民 朋友的故事。
誰憑什麼否定她的生命經驗不能構成她對自己身分的認同?喔,因為她族語說的不好嗎?因為她沒有成套的手工編織傳統服飾嗎?因為她打從有意識以來就沒住過部落嗎?
這邊收聽 🎧🎧
否則如果不學母語也不會死,有別的更焦慮危及生存的議題要先去處理,那到底憑什麼要人學族語?如果不是建立認同感,那就是為了資源競爭,對,所以答案就回到了前面的問題,學習是為了考認證,考認證是為了取得福利,就是為了取得主流資源。主體性什麼的管他去死。如果是為了向政府證明「我很原住民,我是原住民ㄛ」,至今我開設這個粉專也就完全完全完全沒有意義,真的。
深呼吸一下。呼。
簡言之,將通過官方族語認證與族群身分劃為等號的喊話,很可能成為助長社會歧視的絕地大後腿。
台灣原住民族是最早定居於這座島嶼上的一群人,綜觀歷史發展,在殖民政權進入台灣四百年間不斷經歷政權更迭,過程中原住民族群的生存與文化權利不斷遭到衝擊與剝削,將原住民族群體推向邊陲與底層的地位。在台灣進入民主國家體制後,政府開始回顧歷史脈絡,調查過去歷史中不公不義的政策,正視當中對原住民族群的傷害,執行轉型正義的工作。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狹義的轉型正義是指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如何面對過去的威權統治;廣義的轉型正義則是國家在經歷重大政治變動後如何著手政治和解、以達到社會重建。回溯性的作法是找出和追溯加害者的罪刑,施以懲罰,並且對受害者進行物質補償與撫慰。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所謂威權時期轉型正義並不同,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追求中所譴責的乃是集體責任,所要恢復的亦是集體權利。根據台灣政治學者施正鋒指出,台灣政府要談的回復原住民族歷史正義框架,所包含的應是外來族群對原住民族侵略與殖民歷史真相之調查與公開,原住民的文化保全與安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平權措施,以及特殊世界觀之原住民族法主體之建立。
據此,回復與確立原住民族之主體地位,使其權益免於遭國家暴力之剝奪,並且強調回復原住民族固有主權與土地管理。這些都涉及外來殖民群體之集體責任,以及原住民族之集體權利。
「一個沒有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不是真正的要面對轉型正義。」(謝若蘭,2016)面對墾殖政府400年來的殖民,帶來自決權、文化權、認同權、財產權、賠償權等的剝奪,因此原住民族要求政府針對歷史所造成的創傷,提出具體實質的和解與道歉方案。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要求的是恢復權利面向,透過要求「恢復權利」的同時「賦予權利」。處理威權時期和殖民思維下的錯誤政策、尋求社會的和解。
總統那篇道歉文和原轉會的成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中華民國在前進的步伐中釋出了某些善意和進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全文
但今天我們卻又要看到「#中華民國有關臺灣原住民族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的主委似乎輕易的表示
#沒有考過族語認證的人沒有資格當原住民 。
我可能要在這邊再向主委以及那些因為自己擁有某些自視傲人資源,包括族語能力的族人,以及那些死抓著相對剝奪感而歧視為難原住民們的非原住民們,再再再提醒一次,原住民族這個身分固然是政治性的,是相對於非原住民族而建構的一個集體身分,但是它塑造和肯認的初衷是要擊碎霸權,拿走重壓在加諸於一群擁有雷同歷史背景與共同創傷的群體身上的枷鎖。
走過血淚風起雲湧原運時代的前輩是我心中永遠的敬重和感謝,我想正是因為認同許多前人不問代價奮不顧身的付出,才有如今可以在相對進步的環境中成長的我們。
也因此我們這個時代的功課不僅是只有抗爭,還能走到了寬容與和解。而這時代和未來還有很多課題,真的懇請族人朋友願意一起在彼此牽持著繼續走,而不是繼續產出霸權殖民的克隆人。
「原住民族」被這個國家肯認那年,我才剛學會說幾句完整的句子,如今24年過來,某些觀點狹隘的族人以「通過族語認證才能被視為原住民」這樣的想法,讓我覺得我原來依然還是被視為牙牙學語,沒有資格訴說自己生命經驗的人,更別說那些從小生長在非典型家庭,或原漢混血孩子,或都市長大根本沒住過部落的孩子,這種身分框架思維下他們可能甚至不被承認有嘴巴。
在這個社會能夠終於能夠正視歷史和結構之惡而理解原住民族的處境,並稍微摸得到一點點「和解」兩字的邊邊或渣渣之前,我們還要先學習跟自己和解。這一題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人莫名刺傷一下,但是你不孤單。
總之讀完那某篇新聞,我只想去擁抱曾經因為「你名字太長很不方便」不知道怎麼反駁而而默默在學校改用漢姓漢名的自己;想擁抱當年那個問我「為什麼要跟大家說你是原住民」的同學;
想擁抱我那些原漢混血的親戚,每年過年回部落我們有時候還會笑鬧著說你長的很不像原住民;
想擁抱那些還在怯生生尋找認同而被「你不夠黑不像原住民」「你不會講族語算什麼原住民」「你不會什麼不夠格當原住民」等等給傷害的朋友。
想留最後的溫柔,給其實有原住民族背景卻曾經不願不敢表態的你:不是只有奧運拿金牌大家才會認同你是原住民,或表現得多好多優秀才能被尊重,

你要自己認同自己,你知道你是,就是。
你不會孤單。
—————
友台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的貼文:
「將族語認證視為原民基本條件,原民會從沒忘記繼續作殖民者的幫兇」
書目推薦:謝若蘭《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
_____
點進《Umav如何了!》
🎧【Sound On】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族語認證 #身分認證 #族語 #母語 #台灣本土語言 #身分認同 #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日到底要記什麼念什麼
#Austronesian #languagelearning #mothertongue #indigenous #Bunun #Taiwan #umavartist #Umav如何了 #原住民Podcast #原住民自媒體 #indigenouspodcastinTaiwan
avatar-img
41會員
115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排灣學」研討會現場
「洪水沖刷過後,我們在美麗與哀愁中相遇相識」。 本幅作品的意象發想自布農族的大洪水傳說,對望的兩名男女神情肅穆彷彿有話要對彼此說,又好像陷入了自我的沉思中。 中間與周邊環繞著百步蛇圖紋,也同樣發想自布農文化,因為百步蛇在布農神話裡是和解過的朋友(kaviaz)。 原住民族的文化並不侷限於傳統累
本文來自Podcast「Umav如何了!」S2E4【tantungu:小恩-1】從教會支持同志平權?神學生小恩倡議友善多元,反對歧視(上) 很多人想說,宗教跟性別議題到底要怎麼對話?特別是在社會上很多莫須有的誤會或衝突事件。所以今天邀請小恩來,是希望他可以從他正在研究的領域就是神學,以及對教會生態觀
辦理電影節,使得藝術、民族知識和國際交流等種種的可能透過多元形式同時發生。另一件重要的意義是,相較於北部資源或藝術空間資訊,在台南和屏東辦理電影節,是別開生面的嘗試,建基藝術與民族交流媒合平台的新潛能,也號召年輕原住民人才。
Podcast【Umav如何了!】母語質詢是在壓迫?你知道30年前就有布農青年堅持用母語出庭嗎?節目內容文稿。從立委以母語質詢事件,分享原住民族群為權利抗爭的歷史~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排灣學」研討會現場
「洪水沖刷過後,我們在美麗與哀愁中相遇相識」。 本幅作品的意象發想自布農族的大洪水傳說,對望的兩名男女神情肅穆彷彿有話要對彼此說,又好像陷入了自我的沉思中。 中間與周邊環繞著百步蛇圖紋,也同樣發想自布農文化,因為百步蛇在布農神話裡是和解過的朋友(kaviaz)。 原住民族的文化並不侷限於傳統累
本文來自Podcast「Umav如何了!」S2E4【tantungu:小恩-1】從教會支持同志平權?神學生小恩倡議友善多元,反對歧視(上) 很多人想說,宗教跟性別議題到底要怎麼對話?特別是在社會上很多莫須有的誤會或衝突事件。所以今天邀請小恩來,是希望他可以從他正在研究的領域就是神學,以及對教會生態觀
辦理電影節,使得藝術、民族知識和國際交流等種種的可能透過多元形式同時發生。另一件重要的意義是,相較於北部資源或藝術空間資訊,在台南和屏東辦理電影節,是別開生面的嘗試,建基藝術與民族交流媒合平台的新潛能,也號召年輕原住民人才。
Podcast【Umav如何了!】母語質詢是在壓迫?你知道30年前就有布農青年堅持用母語出庭嗎?節目內容文稿。從立委以母語質詢事件,分享原住民族群為權利抗爭的歷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很榮幸代表原語會受邀參加玉山神學院族語教育推廣成果盛會。兩天時間裡,超過一百人次參與其中。今日也規劃了「唱自己的歌」橋段,讓參與者深切感受到族語和文化、信仰的力量,為臺灣各角落的族人朋友帶來光彩感動的展現。 Walis院長表示,族語是母親的語言,我們應該有自信地說出來,而族語聖經則蘊含了豐富的語料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很榮幸代表原語會受邀參加玉山神學院族語教育推廣成果盛會。兩天時間裡,超過一百人次參與其中。今日也規劃了「唱自己的歌」橋段,讓參與者深切感受到族語和文化、信仰的力量,為臺灣各角落的族人朋友帶來光彩感動的展現。 Walis院長表示,族語是母親的語言,我們應該有自信地說出來,而族語聖經則蘊含了豐富的語料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