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分法辯論引起世代對立與認同焦慮: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更新於 2022/07/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住民身分法辯論引起世代對立與認同焦慮: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Ispalakan Umav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我是布農族與泰雅族的孩子Umav,約15年前我就在身分證上回復使用布農族的族文傳統姓名並按照布農族文化繼承登記祖母的名字。這次關於原住民身分法言詞辯論案,關鍵要素與原住民族姓名與身分的繼承有關。我身邊有很多原漢通婚後代的家人,我很遺憾這場言詞辯論聲請者的訴求,將原住民身分的集體自決權的層級拉低至交由政府/殖民體系來認定,並且又有部分輿論用穿鑿附會解釋法案的方式,塑造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多元通婚血統的對立。
身為當代原住民青年,我很清楚只強調血緣為正統是愚蠢荒謬的說詞,所以血緣之外,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實踐身為原住民族一分子的自覺?原住民青年應該有更廣闊的對話空間,而非勢不兩立的互貼標籤。
名字聯繫著我與社群家族的關係,身為長女而繼承布農族祖母的名字。妳會知道這不僅是妳個人的自我認同的問題,也牽涉到一個早於妳自我意識之前已然存在的群體文化和集體記憶。這從來不是我自己一個人要耍特別、耍特權,而是以「姓名的呈現」作為族群主體性和傳承文化的倡議,是最具體也責無旁貸的行動。原住民族權利是集體性的權利,原住民族群與歷史轉型正義追求的也是集體性的權利恢復,在考慮你個人的「原住民」身分這件事的同時,你也是無可避免的處在族群集體的接納與否之辯證中。
「妳是布農族,妳本來就有這個名字,Umav本來就是妳的名字」,父親這句「本來就是」,我一直到了很久以後才逐漸理解,這是一段多麼充滿解殖意味的告白。回復族名那年,我是個在都市生活念書的青少年。在正值青春脆弱敏感的年紀,不管是國小老師嫌棄的一句「你們原住民會拉低我們班平均」,或是怯生生問我「你為什麼要說出你是原住民?你不知道他們怎麼看我們的嗎?」的原住民同學,或者是學校行政人員困擾的說「妳的名字這麼長,我們很不方便」,或從小往返於父親與母親的部落時,親戚鄰居討論「妳長得比較像布農族還是泰雅族」,以及求學過程中同學們有心無心的探問「妳有加分?」以及每次回部落時心底羨慕的聽著那些孩子們純熟自然的母語口音,還有不可或缺的、社會從古至今沒少過的所有對原住民的歧視誤解言論⋯⋯ 這些事是我的童年,我的成長經驗,那些尷尬或衝突的感受,如海浪重複拍打激盪著認同的召喚上岸。
法定身分是基於歷史事實與政策發展,而原住民身分的依據之一便是血統。但認同這件事就不是法律可以左右你的。即使你不是原住民血統,你可以認同原住民,做出所有實踐認同的舉措,群體也會接納你是一份子。有很多例子是這樣,包括原住民的媳婦、女婿等等,說穿了,你想要加入一個家庭成為一分子,當然一開始的阻隔是血緣,但後來會有更多事情使你們成為真正的家人。反之,有的人就算是阿美族他也是邀請大家去「祖國」中國「回家」看一看啊。
事實是 ,的確會有人將原住民身分當作工具,跳進來又跳出去。但根據原住民身分法第九條這在法律上面是可以成立的。但我們沒有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檢視一個人在成為原住民的旅途上面的認同的掙扎。我曾在數場演講的講座中擁抱原漢通婚背景的孩子,他們的故事往往是,一開始被動的為了升學體制而申請成為原住民,但對文化並不了解,族群認同感不深,卻同時迎來排山倒海的標籤與汙名。原漢孩子還外加一層壓力,是發現這些汙名的來源確實來自漢人群體——那種裡外不是人的感受,急於搖頭喊著「我沒有加分!」「我不是原住民!我媽媽才是!」試圖隱藏自己的臉孔與身分,因為沒有力氣面對這些殘忍的指控。然而,當你感受到這些標籤與歧視,我必須說,歡迎你正式登入原住民的日常。
大學中的原住民社團或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正應該致力於提供塑造認同和接納的環境。每個人家庭養成的背景情況不一樣,混血與身分認同的困境,並不一定發生在每個原住民孩子身上。關於成為一個原住民,或正確的說「minBunun」(布農語:成為人)、或成為「Tayal balay 」(泰雅語:真正的人),從來就不是只有理想與浪漫情懷的自我宣稱,而是一個集體性、政治性的身分和政策的回應。這也意味著你可能要面對成為這個身分帶來的重量和傷痛,不管是一起去對抗現在社會仍然存在著歧視與剝奪,或者是你的自我接納和被你所嚮往群體接納與否的挑戰。身為原住民族群權利倡議者,我們有機會去陪伴這樣子陷入認同困境的朋友走一段路。
在更理想的法律建置完成、更理想的世界來到之前,身為一位也正走在回家路上的青年,我想對所有努力認同自己身為原住民一分子的你說,「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沒有什麼比接住一個穿過這社會多數群體霸權機制、穿過層層歧視與偏見,勇敢認同自己是原住民的孩子更美麗的事情。呼籲無論任何血統背景的朋友,共同為存續原住民族群文化和族群主體性自決權來努力,別讓世代以來普世與你我所倡議的原住民族姓名正義、轉型正義淪為笑柄。
(照片來源:噙著淚擁抱彼此的我們)(在台北商業大學參加原民社團展覽「歧點」時的側拍)
#原住民身分法 #言詞辯論 #漢父原母 #原母漢父 #原住民 #原住民族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自由廣場投書版本 https://reurl.cc/9O6MjO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朋友可先看留言處連結🔗
    avatar-img
    41會員
    109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原住民身分升學優待政策之目的,聚焦於培養族群身分認同,與培養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與多元專業人才兩大部分。
    社群網路發文的速度真的可以很快,只要有人看見過,就會有被延伸討論的機會。昨天有某市議員參選人的粉專上,提出「小學生真的好忙!學習本土語言,帥資能到位嗎」,內文則指出,「讓孩子上這些一週只有少少一兩堂的『本土語言』真的能學得好嗎」,「若是生活中用不到,學習狀況不會理想」等等。
    「真喜歡你分享時閃閃的眼睛~」📷 發文紀錄一下上次去 #清華大學台語所 專題分享的內容。這次也是聚焦在如何用插畫和自媒體的方式推廣族語和文化。誠惶誠恐能和語言學專業背景的朋友們分享自己學族語的故事📷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對誰造成了什麼影響。 她知道,懷約翰當年在台灣時,頂著「國語政策」的打壓,辛苦地記錄族語語料和翻譯,為原住民族宣教和族語事工留下重要貢獻。 愛太重要了。 ⋯⋯
    地獄梗(Hellish gags)是什麼? 地獄梗的素材往往出於嘲諷某族裔、性別、生理、弱勢群體、某人慘況或痛處,而那些梗之所會被稱為「很地獄」,是因為眾人明明就知道該言論觸及議題的敏感性,以及「很顯然這不應該輕易說出來」。 關鍵是「誰從消費他者處境中獲利」
    目前原住民身分升學優待政策之目的,聚焦於培養族群身分認同,與培養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與多元專業人才兩大部分。
    社群網路發文的速度真的可以很快,只要有人看見過,就會有被延伸討論的機會。昨天有某市議員參選人的粉專上,提出「小學生真的好忙!學習本土語言,帥資能到位嗎」,內文則指出,「讓孩子上這些一週只有少少一兩堂的『本土語言』真的能學得好嗎」,「若是生活中用不到,學習狀況不會理想」等等。
    「真喜歡你分享時閃閃的眼睛~」📷 發文紀錄一下上次去 #清華大學台語所 專題分享的內容。這次也是聚焦在如何用插畫和自媒體的方式推廣族語和文化。誠惶誠恐能和語言學專業背景的朋友們分享自己學族語的故事📷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對誰造成了什麼影響。 她知道,懷約翰當年在台灣時,頂著「國語政策」的打壓,辛苦地記錄族語語料和翻譯,為原住民族宣教和族語事工留下重要貢獻。 愛太重要了。 ⋯⋯
    地獄梗(Hellish gags)是什麼? 地獄梗的素材往往出於嘲諷某族裔、性別、生理、弱勢群體、某人慘況或痛處,而那些梗之所會被稱為「很地獄」,是因為眾人明明就知道該言論觸及議題的敏感性,以及「很顯然這不應該輕易說出來」。 關鍵是「誰從消費他者處境中獲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原住民香料馬告到底長怎樣?竟能做馬告臘肉、馬告香腸、馬告雞湯......
    Thumbnail
    提到「大武壠族」,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族群。其實,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之一。早在17世紀就有荷蘭人對於大武壠族的記錄。日據時代就曾被逼迫,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 大武壠族失落了他們的原始文化。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墾丁玩耍結束後,返程我們去吃一家很有意思的料理~樹下餐桌 院子裡有一棵茄苳樹,可能是因為這樣而取名為樹下餐桌吧!這個開在部落內餐廳可是超人氣阿!因為我們只訂到下午一點的位置~不過有點小偏遠,開到一半另一台車的夥伴傳來這個訊息!!! 還好我們順利抵達了XD 主廚是一位返鄉青年回到故鄉,將當地的原
    Thumbnail
    每年的8月1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94年8月1日開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原住民」族群名稱,正式取代舊有稱呼的那天。 從文字文明來到台灣以降,「番」、「蕃」、「山胞」等由外族定義且帶著負面意涵的歧視性名詞,就一直被套用在所有的原住民頭上,無論他們願意與否。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近年來我們看到行政與立法都有漠視、勾銷原住民族的傾向,具體作法正如《氣候法》草案,將法案定位為幾種政經社會利益的折衝妥協,這當中不存在原住民基本權利,當然也就不必在法律上面對處理原住民族基本權利。
    有關台灣人民分段式「自決投票」,其實台灣人民已經完成第一階段。自2018~2020短短三年間台灣人民自主性完成前段的自決投票行動。首先是,2018年東奧正名公投,雖然備受阻撓然成果堪慰。如果說台派團體所推動的「東奧正名公投」運動,也是「自決投票」的一部分。其次是「2020年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原住民香料馬告到底長怎樣?竟能做馬告臘肉、馬告香腸、馬告雞湯......
    Thumbnail
    提到「大武壠族」,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族群。其實,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之一。早在17世紀就有荷蘭人對於大武壠族的記錄。日據時代就曾被逼迫,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 大武壠族失落了他們的原始文化。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墾丁玩耍結束後,返程我們去吃一家很有意思的料理~樹下餐桌 院子裡有一棵茄苳樹,可能是因為這樣而取名為樹下餐桌吧!這個開在部落內餐廳可是超人氣阿!因為我們只訂到下午一點的位置~不過有點小偏遠,開到一半另一台車的夥伴傳來這個訊息!!! 還好我們順利抵達了XD 主廚是一位返鄉青年回到故鄉,將當地的原
    Thumbnail
    每年的8月1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94年8月1日開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原住民」族群名稱,正式取代舊有稱呼的那天。 從文字文明來到台灣以降,「番」、「蕃」、「山胞」等由外族定義且帶著負面意涵的歧視性名詞,就一直被套用在所有的原住民頭上,無論他們願意與否。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近年來我們看到行政與立法都有漠視、勾銷原住民族的傾向,具體作法正如《氣候法》草案,將法案定位為幾種政經社會利益的折衝妥協,這當中不存在原住民基本權利,當然也就不必在法律上面對處理原住民族基本權利。
    有關台灣人民分段式「自決投票」,其實台灣人民已經完成第一階段。自2018~2020短短三年間台灣人民自主性完成前段的自決投票行動。首先是,2018年東奧正名公投,雖然備受阻撓然成果堪慰。如果說台派團體所推動的「東奧正名公投」運動,也是「自決投票」的一部分。其次是「2020年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