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分法辯論引起世代對立與認同焦慮: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住民身分法辯論引起世代對立與認同焦慮: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Ispalakan Umav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raw-image



我是布農族與泰雅族的孩子Umav,約15年前我就在身分證上回復使用布農族的族文傳統姓名並按照布農族文化繼承登記祖母的名字。這次關於原住民身分法言詞辯論案,關鍵要素與原住民族姓名與身分的繼承有關。我身邊有很多原漢通婚後代的家人,我很遺憾這場言詞辯論聲請者的訴求,將原住民身分的集體自決權的層級拉低至交由政府/殖民體系來認定,並且又有部分輿論用穿鑿附會解釋法案的方式,塑造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多元通婚血統的對立。


身為當代原住民青年,我很清楚只強調血緣為正統是愚蠢荒謬的說詞,所以血緣之外,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實踐身為原住民族一分子的自覺?原住民青年應該有更廣闊的對話空間,而非勢不兩立的互貼標籤。


名字聯繫著我與社群家族的關係,身為長女而繼承布農族祖母的名字。妳會知道這不僅是妳個人的自我認同的問題,也牽涉到一個早於妳自我意識之前已然存在的群體文化和集體記憶。這從來不是我自己一個人要耍特別、耍特權,而是以「姓名的呈現」作為族群主體性和傳承文化的倡議,是最具體也責無旁貸的行動。原住民族權利是集體性的權利,原住民族群與歷史轉型正義追求的也是集體性的權利恢復,在考慮你個人的「原住民」身分這件事的同時,你也是無可避免的處在族群集體的接納與否之辯證中。

「妳是布農族,妳本來就有這個名字,Umav本來就是妳的名字」,父親這句「本來就是」,我一直到了很久以後才逐漸理解,這是一段多麼充滿解殖意味的告白。回復族名那年,我是個在都市生活念書的青少年。在正值青春脆弱敏感的年紀,不管是國小老師嫌棄的一句「你們原住民會拉低我們班平均」,或是怯生生問我「你為什麼要說出你是原住民?你不知道他們怎麼看我們的嗎?」的原住民同學,或者是學校行政人員困擾的說「妳的名字這麼長,我們很不方便」,或從小往返於父親與母親的部落時,親戚鄰居討論「妳長得比較像布農族還是泰雅族」,以及求學過程中同學們有心無心的探問「妳有加分?」以及每次回部落時心底羨慕的聽著那些孩子們純熟自然的母語口音,還有不可或缺的、社會從古至今沒少過的所有對原住民的歧視誤解言論⋯⋯ 這些事是我的童年,我的成長經驗,那些尷尬或衝突的感受,如海浪重複拍打激盪著認同的召喚上岸。


法定身分是基於歷史事實與政策發展,而原住民身分的依據之一便是血統。但認同這件事就不是法律可以左右你的。即使你不是原住民血統,你可以認同原住民,做出所有實踐認同的舉措,群體也會接納你是一份子。有很多例子是這樣,包括原住民的媳婦、女婿等等,說穿了,你想要加入一個家庭成為一分子,當然一開始的阻隔是血緣,但後來會有更多事情使你們成為真正的家人。反之,有的人就算是阿美族他也是邀請大家去「祖國」中國「回家」看一看啊。


事實是 ,的確會有人將原住民身分當作工具,跳進來又跳出去。但根據原住民身分法第九條這在法律上面是可以成立的。但我們沒有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檢視一個人在成為原住民的旅途上面的認同的掙扎。我曾在數場演講的講座中擁抱原漢通婚背景的孩子,他們的故事往往是,一開始被動的為了升學體制而申請成為原住民,但對文化並不了解,族群認同感不深,卻同時迎來排山倒海的標籤與汙名。原漢孩子還外加一層壓力,是發現這些汙名的來源確實來自漢人群體——那種裡外不是人的感受,急於搖頭喊著「我沒有加分!」「我不是原住民!我媽媽才是!」試圖隱藏自己的臉孔與身分,因為沒有力氣面對這些殘忍的指控。然而,當你感受到這些標籤與歧視,我必須說,歡迎你正式登入原住民的日常。


大學中的原住民社團或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正應該致力於提供塑造認同和接納的環境。每個人家庭養成的背景情況不一樣,混血與身分認同的困境,並不一定發生在每個原住民孩子身上。關於成為一個原住民,或正確的說「minBunun」(布農語:成為人)、或成為「Tayal balay 」(泰雅語:真正的人),從來就不是只有理想與浪漫情懷的自我宣稱,而是一個集體性、政治性的身分和政策的回應。這也意味著你可能要面對成為這個身分帶來的重量和傷痛,不管是一起去對抗現在社會仍然存在著歧視與剝奪,或者是你的自我接納和被你所嚮往群體接納與否的挑戰。身為原住民族群權利倡議者,我們有機會去陪伴這樣子陷入認同困境的朋友走一段路。


在更理想的法律建置完成、更理想的世界來到之前,身為一位也正走在回家路上的青年,我想對所有努力認同自己身為原住民一分子的你說,「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沒有什麼比接住一個穿過這社會多數群體霸權機制、穿過層層歧視與偏見,勇敢認同自己是原住民的孩子更美麗的事情。呼籲無論任何血統背景的朋友,共同為存續原住民族群文化和族群主體性自決權來努力,別讓世代以來普世與你我所倡議的原住民族姓名正義、轉型正義淪為笑柄。


(照片來源:噙著淚擁抱彼此的我們)(在台北商業大學參加原民社團展覽「歧點」時的側拍)


#原住民身分法 #言詞辯論 #漢父原母 #原母漢父 #原住民 #原住民族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自由廣場投書版本 https://reurl.cc/9O6MjO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朋友可先看留言處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Umav的沙龍
44會員
130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Umav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和小學生談原住名族正名】 你覺得小學生關心正名議題嗎?他們會,因為他們會找到自己的故事。 新年剛開始,我來到鄒與布農的久美,在久美國小分享原住民正名議題。用自己的故事和自媒體的經驗,跟孩子們談名字的意義。
Thumbnail
【和小學生談原住名族正名】 你覺得小學生關心正名議題嗎?他們會,因為他們會找到自己的故事。 新年剛開始,我來到鄒與布農的久美,在久美國小分享原住民正名議題。用自己的故事和自媒體的經驗,跟孩子們談名字的意義。
Thumbnail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Thumbnail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Thumbnail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Thumbnail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Thumbnail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Thumbnail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Thumbnail
「雖然中華民國的政府不會認為我們在血緣上是家人,可是我們自己Bunun會知道說,其實我們是家人,而當初我們的關係,是被這種漢姓漢名(外來政權給予的姓名)劃分去打亂的。」
Thumbnail
「雖然中華民國的政府不會認為我們在血緣上是家人,可是我們自己Bunun會知道說,其實我們是家人,而當初我們的關係,是被這種漢姓漢名(外來政權給予的姓名)劃分去打亂的。」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podcast訪談內容的介紹,歡迎點擊收聽: 【tantungu:Iljuk】都市原青的成長與認同!Iljuk(詩婷)排灣女孩的奮鬥故事 8/1原住民族日 除了記念台灣政府終於正名「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歷史,Umav也努力想想還能再跟大家分享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podcast訪談內容的介紹,歡迎點擊收聽: 【tantungu:Iljuk】都市原青的成長與認同!Iljuk(詩婷)排灣女孩的奮鬥故事 8/1原住民族日 除了記念台灣政府終於正名「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歷史,Umav也努力想想還能再跟大家分享什麼。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