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試著把這篇文章寫得老少咸宜,也歡迎大家提供不同想法。
1. 我常在不同平台放「投資」相關文章,但所有內容都刻意排除「理財」。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根本不懂,所以不想誤人子弟。
同時,我也認為理財內容不值一提。
嚴格來說,理財包含投資,所以我不可能分開兩者。
然而按照「坊間」的語意,理財和投資演化成不同領域,我也曾寫了一篇「我不理財,我投資」說明來意。
因此,如果網站有投資專板,我很樂意搬家。
本來這種想法也沒什麼好宣傳的,不過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日復一日,總是有新加入的勇者掉進陷阱,所以我乾脆再寫一篇,描述自己的有趣經歷,也供讀者參考。
2. 我敢說,如果各位不在業界、沒有背景環境、也不是相關科系,那一開始接觸「理財」的路徑都會和我相似。
某一天,突然意識到錢很重要,而且通膨很可怕,覺得自己應該做出改變。於是,我們開始上網找資料,讀書、看電視、問朋友......成為一名理財新手。
不過隨著經驗累積,我開始討厭看理財的書。
理財很重要,我知道,我真的知道。
但是一百本書,就告訴我兩百次,內容還一模一樣,我可不想浪費時間。
我想要趕快「賺錢」,而不是花錢買書之後,看到一堆重複又沒用處的內容。
我知道資源有限欲望無窮,所以生活不該太揮霍。
我也知道每天省下一杯星巴克的錢,周末就可以喝七杯。
但看到最後,總覺得作者是在講廢話。
3. 自從看了《富爸爸》系列之後,我對於投資和理財的觀念有些轉變。
別誤會,我不是在推薦書,畢竟我不太喜歡這本。
但是他讓我更加堅信,理財和投資應該分開討論。
理財最多讓我餓不死,而投資能讓我享受美食。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現金流」遊戲,大意是區分資產和負債,然後讓累積金流超過「老鼠圈」的上限,進入最終階段。
我認為此遊戲具有教育意義,但只能當成最粗糙的入門介紹。
每次看到網路上「過度解讀」的文章,我都覺得作者很可憐,因為她大概也浪費時間在相關課程上。
我不是說玩遊戲之後,就突然對於投資有心得。
我是說,適度參考遊戲,可以讓理財觀念更完整。
偶而玩玩可以,像我就喜歡自己打完一局。
但是如果把富爸爸那套當真,大概也會直接在市場上犧牲。
4. 我電腦裡的書有上萬本。
根據統計,頁數總和約300萬。
所以如果一天看60頁,而每個交易日都讀書,那我大約要花200年。
換句話說,根本「讀不完」。
就是因為我曾荒唐的蒐集各種書籍,也因為我曾以為書讀千遍其義自見,所以我知道,堆書沒意義。
在這個階段,如果各位的理財觀念,已經和市面上的暢銷書一樣,那何必繼續買書?
我們應該尋求能精進的領域,而不是一直待在膚淺的理財觀念上。
事實上,學校有一門課叫做投資學,但各位聽過理財學嗎?
因此,我開始研究「投資」,並把精力花在真正能「獲利」的部分。
很明顯,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看看理財網站的投資和非投資懸殊比例就知道。
5. 那究竟是理財本身沒深度,還是我沒看過專業理財?
我都說我不懂理財了,所以各位應該也知道答案。
事實上,任何領域都有專家,理財也是。
只不過這種內容,和市面上的書有點距離。
我的奇幻冒險,就從一個岔路口路展開。
曾經有商學院的朋友告訴我,金融研訓院的「理財規劃人員」證照,是一張用來斂財的衛生紙。
所以我們立了一個賭約,而我也順利拿下證照。
金研院大概也不會給我廣告費,所以我不推薦大家去考。
相對的,各位可以到阿摩之類的網站,看看歷屆試題。
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是一般民眾,那麼應該就會知道,市面上的理財書籍有多浪費時間。
理財老師、醫師、建築師、大法師,講得天花亂墜,什麼財務自由、被動收入、財商提升、改造計畫.......當然吸引眼球。
但是,我建議各位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好好理解基本觀念。
若是生活無聊,也可以像我一樣去「打賭」拿證照。
6. 說到冒險,我覺得考證照是很好的遊戲。
除了金研院體系,證期會辦的證照也很普遍。
像我之前去考CIIA(投資類的),但是其中一節和酒攤撞期,所以我蹺掉。
即使如此,我認為它的難度也對得起它的價錢。
如果有興趣,讀者也可以參考它的測驗內容。
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要是各位讀者朋友還想繼續走下去,在「理財」領域拿到公認的證照,那我建議可以考CFA.
特許理財/金融規劃師,聽起來就很帥。
我沒參加過,也不認為一般民眾需要拿這張證照,但各位不妨閱讀它的資料。
我認為定性方面,CFA的note和curriculum非常嚴謹,而且緊貼實務,值得學習。
另外,根據金融界的「仇家」所說,準備CFA確實幫助她複習專業知識。
之前我待在她家,早上一起準備午餐,我表演矇眼削蘿蔔,結果肉燒焦,她當場崩潰,從此和我結下樑子。
後來她考過CFA一級,請我吃火鍋,我馬上和她賭下一級,這樣我大概又有得吃了。
因此,不管是想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還是想侵入別人的舒適圈,賭下去就對啦。
7. 故事結束,我要說點嚴肅的議題。
如果投資和理財,只是講法的差異,那當然沒問題,不用斤斤計較。
例如有些教學的作者,能夠在投資和理財雙棲,而且正派經營,我十分支持。
可是還有一種常見的陷阱,來自於「簡易理財」。
各位可以思考一件事情。
光是投資一門學問,就已經非常廣泛了,而投資只不過是理財的一個分支。
一個老師要什麼領域都精通,有可能嗎?
所以到最後,我看到一堆「理財界」神棍走了相同的路,亂寫。
這些人的共通點,都是在理財的主軸下,提到錯誤的投資觀念。
投資人可以藉由保證金制度調整槓桿,影響預期報酬和風險,例如期貨。
結果這樣一句話,變成「期貨高風險」。
通常債券加入股票,可以提高預期報酬,同時增加風險調整後報酬。
然後老師就說,「資產配置會降低報酬」。
巴菲特精通股票投資,同時也擅長債券、選擇權和直接投資。
可是作者聽說巴菲特是股神,就宣稱「巴菲特只買股票」。
長期而言,股東權益會有複利效果,而權益對外發放的形式包含股利股息。
結果,達人「透過股息計算存股複利」。
如果總額一樣,那分批進場完畢的效果就等於單筆投入,只不過將風險和報酬都往後延,並沒有減少。
神棍就說,「定投降低風險」。
用20到30年來算,股債結合經過回測,例如Monte Carlo,則每年拿4%到5%,仍可以有效避免破產。
然後,4%法則就被隨便解釋,例如手續費或利率。
我曾經遇過幾個作者說「期貨就是期權」,我還相信了一段時間。
事實上,兩個商品根本不能混淆,否則Call Put平價套利公式就失去意義,遠期部位也不用合成了。
你不能因為他們看起來很像,就誤導信任你的觀眾。
也有老師覺得世界上就只有兩種投資策略,所以把存股、基本面、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指數投資...全部歸為同一類。
同理,權證、期貨、K線、當沖...又被混為一談。
更好笑的是,他把股票投資策略,拿去用到法幣匯率和數位貨幣上,所以整個策略就變成「K線基本面的BTC期貨存股」。
達人宣稱她已經「財務自由」,靠股市賺取「被動收入」,然後每天在群組講5分K,說自己獨創技術分析流派。
我真的看不出來,每天被鎖在電腦前,她哪裡自由,哪裡有被動收入了。
套句某Youtuber的話,難怪兼職「被人在身上動」,也叫被動收入。
就是因為有這些謊言,讓我的一帆風順變成驚濤駭浪。
我不希望各位嘗試逃避,我反而鼓勵各位多接觸。
因為這個地球上,總是有瘋狂的人類和大膽的信徒。
多一些交流,就多一分精彩。
8. 如果各位讀者朋友不想要像我一樣,繞一堆彎路又被迫冒險,我倒是有兩個建議。
第一,要找「理財老師」,就去找真的老師,而不是網路上冒出來的理財達人。
我確實看過很優秀的網紅,但也遇過很無知的精神領袖,所以各位不必賭這個機率。
我曾經鼓勵家人到社區大學上理財課,而老師就在金融界。
老師也不怕講實話,直接在課堂上揭穿業界話術,告訴學生有哪些地雷應該避免。
同樣的內容,我解釋不了,老師卻有辦法,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第二個建議,走出新手村,看更難的書。
我知道一直看理財暢銷書很爽,反正怎麼翻都懂,可是在原地徘徊,永遠不會進步。
妳可以像我一樣,往投資領域轉向,也可以像我仇家一樣,持續研究專業理財的知識。
你還可以因為看不下去,而乾脆自己出一本書。
如果擔心書籍過時,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找原始文獻。
舉個例子,我這兩天剛好看到其它網路作者(因子動物園)包裝的文章,來自美國金融協會。
大家不妨挑自己喜歡的領域瀏覽,當然你有本事讀完200多篇文章也可以。
最後,我不會祝各位理財順利或財務自由。
投資和理財都是自己的事情,好聽的假話就留給專人去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