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舊城速寫|鹹酥雞攤

    遠遠的一盞黃光的小攤,很容易溫暖覓食者的心,有時候即使已經酒足飯飽,都還會不自覺得走過去攤位選一、二樣自己愛吃的食材酥炸一袋回家
    遠遠的一盞黃光的小攤,很容易溫暖覓食者的心,有時候即使已經酒足飯飽,都還會不自覺得走過去攤位選一、二樣自己愛吃的食材酥炸一袋回家
    你說哪一家才是台灣「鹽酥雞」的創始店,幾乎已經不可考證了。台灣在那個正要經濟起飛的年代,「飲食」從原本單純只是為了吃飽而存在的觀念,逐漸轉化爲還要滿足正餐之外的點心,當時各種小吃應運而生。目前有紀錄可考的是1975年在西門町的「台灣第一家鹹酥雞」是發明者,不過嚴格來說,那只是調味料批發商的名稱罷了。也有人說是台北大直的「第一家鹽酥雞」是創始店,不過都只能算是行銷語言,這樣用雞肉或不同食材沾粉油炸的料理,其實十分常見,台灣人較不喜歡的雞胸肉透過這樣的料理模式,確實解決雞胸肉乾材的問題,也容易讓人接受。
    在台灣各個城市都很容易找到賣「鹹酥雞」的攤子,尤其在一些街頭巷尾,遠遠的一盞黃光的小攤,很容易溫暖覓食者的心,有時候即使已經酒足飯飽,都還會不自覺得走過去攤位選一、二樣自己愛吃的食材酥炸一袋回家,或是在工作疲累之餘,買一點鹹酥雞為自己今天的辛勞犒賞一番;雖然是再簡單不過的油炸,但是那份滋味又常是離鄉遊子味蕾間的魂牽夢影,不得不說味蕾是思鄉的起點,是記憶的濫觴。
    在「鹹酥雞」攤位上,賣的食材其實都大同小異,偶爾會看到有一點創新的食材,比如近十年才出現的「炸雞皮」、「銀絲卷」、「四季豆」、「杏苞姑」等等。食材的多元也讓攤商生意興隆,「炸物」的市場本來就沒有季節的區分,夏天炸物可以配啤酒冷飲、冬季炸物可以當宵夜點心,尤其台灣人熱愛美食也無形中透過人的移動,將「鹹酥雞」這項食材的取得與烹調上不太困難的料理帶往世界各地,也透過這樣的傳播讓更多人體驗這樣的味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