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抗體也可以立大功 – COVID-19 抗體藥物能否藉由 Nanobody 另闢途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作者:Linda Kang
編輯:顏廷耘
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除了幾個大藥廠的抗體外,有好幾個研究團隊紛紛發表以 nanobodies 治療 COVID-19 的研究,究竟 nanobodies 是什麼呢?和一般常見的的 IgG 抗體藥物有何不同?

Nanobody 是個意外的發現。在1980 年代,比利時 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 (VUB)的生物實驗課要求學生練習從人類血清中提取抗體,但學生因為怕感染疾病而拒絕使用人類血清作研究,教學單位因而提出以庫存在冷凍庫的駱駝血清作為替代方案,卻意外發現駱駝血清中除了有常見的 IgG(約 150 kDa)以外,還有一種只有重鏈的抗體 HCAb(heavy chain antibody,大約 90 kDa)[1, 2]。它的 variable region( variable domain of the heavy chain of HCAb,VHH ),又稱 nanobodies 或是 single-domain antibodies ( sdAb ),大小只有 15 kDa 左右,雖然 nanobody 的大小比 IgG 小很多,但是特異性( specificity )和親和力( affinity )的表現並不亞於 IgG。在這個發現之後,VUB 便開始研究 VHH ,並和 VIB ( Interuniversitair Instituut voor Biotechnologie )於 2001 年技轉至共同成立的 Ablynx 公司[3],這間公司在 2018 年被 Sanofi 以 39 億歐元收購 [4, 5]。

相較於常見的 IgG 有兩個 variable region ( Fv ),來自駱駝科( Camelidae,包括駱駝和駱馬)的 nanobodies 雖然只有一個 Fv ,但對抗原的親和力和特異性並不遜於 IgG ,甚至因為不具有輕鏈的關係,讓 nanobody 在特定領域比 IgG 更具發展潛力。一般 IgG 抗體的穩定區( Constant region, Fc ) 通常都會被醣化( glycosylation ),IgG 上的醣化模式只出現在動物細胞內,因此需要透過動物細胞來生產 IgG ,而 nanobody 因為不帶有 Fc,所以可以用大腸桿菌( E. coli )和酵母菌大量生產,這兩者的表現量比動物細胞高,培養成本也比動物細胞便宜許多。除了製造成本以外,因為抗體大小與結構組成的不同,nanobody 比一般 IgG 更容易深入組織、也較少出現抗體因為溶解度( solubility )不佳而產生抗體聚集( aggregate )的現象 [6]。然而 nanobody 這個小小抗體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大小較小的這個特性附帶而的缺點是有較短的半衰期,在體內容易被代謝掉,這個缺點可以透過結合不同的 nanobodies 來彌補。

Nanobody 的諸多優點使得科學家們嘗試將其應用於臨床治療,其中幾個著名的癌症治療案例即是立基於它高親和力與高特異性的特色,以及更能比 IgG 更深入腫瘤的優點來進行與藥物結合的 nanobody-drug conjugates 療法。目前進入臨床一期或二期的 nanobodies 大多為針對 PD-L1 和乳癌的 HER2 [5]。除了針對癌症外,Sanofi / Abylnx 用於治療後天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 acquir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TTP )的 caplacizumab ( CABLIVI® )已於 2018 年得到歐盟許可,並於 2019 年得到美國 FDA 許可,為第一個通過歐盟和美國核准的 nanobody 藥物 [5, 8]。Caplacizumab 的標靶蛋白是 vWF ( 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 是一種幫助血小板凝結的蛋白,這個蛋白一般游離於血漿中,在有傷口的情況下快速鍵結膠原蛋白並與凝聚血小板, aTTP 患者則是小血管在沒有凝需求的情況下出現凝血的情況。透過專一性與親和力極高的 nanobody 療法, caplacizumab 在臨床試驗與核准後的真實世界數據都有優越的表現 [5, 9]。 Nanobody 抗體藥物的成功案例不僅 caplacizumab 一樁, Abylnx 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nanobody 藥物 Ozoralizumab( ATN-103 )也於今年初在日本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並送日本厚生省申請製藥和上市許可,如果核准則將會是日本第一個通過的 nanobody 藥物 [10]。
自美國 FDA 核准 caplacizumab 後, nanobody 作為抗體藥物的可能性便逐漸引起注意,尤其在新冠疫情發生後,有不少團隊紛紛發表關於新冠病毒 anti-Spike nanobodies 的研究,近期美國匹茲堡大學(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發表用於治療新冠感染的吸入式 nanobodies PiN-21 的初步成果。他們在倉鼠感染新冠病毒後,於鼻腔送進低劑量( 0.6 mg/kg )的 PiN-21 ,相較於控制組,吸入 PiN-21 的倉鼠不但沒有出現體重降低等症狀,並且於治療十天後肺部測不到病毒。而在使用噴霧器作為給藥方式的研究中仍可以達到相同效果 [11, 12]。相較 IgG 藥物需透過靜脈注射來給予高劑量的抗體藥物,吸入式的 nanobodies 則方便和便宜許多 [12],雖然目前還在 pre-clinical 階段,但如果進入臨床試驗後有顯著效果,nanobodies 也許會成為一個新的戰場。
參考資料:
[1] ​​Mini-antibodies discovered in sharks and camels could lead to drugs for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Science (2018). Nanobodies 的發現
https://www.science.org/news/2018/05/mini-antibodies-discovered-sharks-and-camels-could-lead-drugs-cancer-and-other-diseases
[2] Discovery of Nanobodies
https://www.chromotek.com/technology/discovery-of-nanobodies/
[3] VIB Spin-off – Nanobodies
https://vib.be/our-success-stories/nanobodies-our-legacy
[4] Sanofi press release: Sanofi completes its acquisition of Ablynx following the expiration of the Squeeze-out Procedure (June 2018)
https://www.sanofi.com/en/media-room/press-releases/2018/2018-06-19-07-00-00
[5] Nanobody approval gives domain antibodies a boost. Nature News & Analysis (2019)
https://media.nature.com/original/magazine-assets/d41573-019-00104-w/d41573-019-00104-w.pdf
[6] Holliger & Hudson, Engineered antibody fragments and the rise of single domains. Nature Biotech (200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1142

[7] Yang & Shah, Nanobodies: Next Generation of Cancer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0)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onc.2020.01182/full
[8] FDA approved caplacizumab-yhdp
https://www.fda.gov/drugs/resources-information-approved-drugs/fda-approved-caplacizumab-yhdp
[9] LA Völker et al, Real-world data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caplacizumab in acquir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Blood Advances (2020)
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advances/article/4/13/3085/461268/Real-world-data-confirm-the-effectiveness-of
[10] Taisho: Notification of Application for Approval to Manufacture and Market Anti-TNFα multivalent NANOBODY® compound (ozoralizumab) in Japan
https://www.taisho.co.jp/global/news/2021/20210322000753.html
[11] Nambulli et al, ​​Inhalable Nanobody (PiN-21) prevents and treats SARS-CoV-2 infections in Syrian hamsters at ultra-low doses. Science Advance (202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h0319
[12] FIERCE Biotech, Pitt’s inhalable ‘nanobody’ fights off COVID-19 in hamsters at ultralow doses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pitt-s-inhalable-nanobody-fights-off-covid-19-hamsters-at-ultra-low-doses
avatar-img
6會員
16內容數
這是一個專注分享全球生技醫藥產業發展趨勢及分析公司經營策略的專題,由全球的台灣生技研究人才及產業人士共筆,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觀點,讓華語世界有更專業多元的生技產業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隨著生物醫療技術發展,殲滅癌細胞逐漸朝向「精準」打擊,其中抗癌藥又以ADC抗體藥物複合體,成為最新趨勢,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分析,近期興起的奈米抗體技術(nanobody),因為具備分子量小、易於改造、穩定性和生產效率高等優點,是ADC不可或缺的應用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腫瘤治療中的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CAR-T細胞技術,解析免疫系統如何對抗腫瘤細胞及相關的治療方法,並評論臺灣的醫療支出與對應的挑戰。透過這些技術的發展,期待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醫療體系的運作,為未來提供更多的治療可能性與希望。
Thumbnail
台灣東洋的流感疫苗合作夥伴CSL Seqirus,日前在《開放論壇傳染病》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論文,該篇研究藉大規模樣本分析,正面肯定細胞流感疫苗對預防流感的價值。台灣東洋樂見代理的細胞流感疫苗獲國際肯定,未來會持續打造更完整的疫苗產品鏈...
Thumbnail
2024年4月10日在《實驗醫學期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發表了一篇以間質巨噬細胞是病毒接管和炎症在人類肺部新冠肺炎起始的焦點為題的研究,揭開了以前被忽視的免疫細胞類型-間質巨噬細胞 (IM)允許新冠(SARS-CoV-2)增殖、誘導宿主促纖維化和誘發炎症,並破壞宿主細胞結構。最棒的是,史丹佛大學
講道會破壞免疫系統的病原,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HIV了,但其實並不只有HIV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 伊波拉病毒破壞免疫系統 伊波拉出血熱的病理生理學為醫學界的熱門討論議題之一。伊波拉病毒主要透過黏膜處及表皮傷口入侵宿主身體。它們能在多種細胞內進行高效繁殖,包括: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肝
Thumbnail
施打疫苗是大家遠離疾病的方法之一,從小到大我們接種了B型肝炎、小兒麻痹與日本腦炎等等多種疫苗,都是為了提升國民健康生活的狀況。        但是當我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有的人會非常害怕打針,即使是長大了,還是有人被注射時會有暈針現象,其實打針的確也是身體被攻擊的一種狀態,當你越害怕時,肌肉就
Thumbnail
《貓追耗子,笨豬追貓》Delta,Alpha,Omicron,B.1.617.2(印度變種病毒株),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B.1.1.529,BA.2.75,BQ.1,BA5,X.BB,…..病毒在前面不斷變種,藥廠在後面追,研製新疫苗,(約需半年)。病人又在後面,接受新疫苗施打(需3個
Thumbnail
2024年1月《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新冠中的免疫損傷(Immune damage)可能來自先天免疫防禦系統中「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的局部啟動誘發血栓炎症...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禮來和諾和諾德的新藥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也達到了減重的效果,這對於產業來說是一個新的藍海。另外,ABVC集團也有一款瘦身保健品DFN,具有輔助癌症治療的功效。另外,臺灣也有兩家公司專注在新藥的研發和銷售。張子文博士創立的免疫工坊也成功開發了超長效型藥品GLP-1,準備進軍糖尿病及減肥藥物市場。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隨著生物醫療技術發展,殲滅癌細胞逐漸朝向「精準」打擊,其中抗癌藥又以ADC抗體藥物複合體,成為最新趨勢,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分析,近期興起的奈米抗體技術(nanobody),因為具備分子量小、易於改造、穩定性和生產效率高等優點,是ADC不可或缺的應用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腫瘤治療中的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CAR-T細胞技術,解析免疫系統如何對抗腫瘤細胞及相關的治療方法,並評論臺灣的醫療支出與對應的挑戰。透過這些技術的發展,期待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醫療體系的運作,為未來提供更多的治療可能性與希望。
Thumbnail
台灣東洋的流感疫苗合作夥伴CSL Seqirus,日前在《開放論壇傳染病》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論文,該篇研究藉大規模樣本分析,正面肯定細胞流感疫苗對預防流感的價值。台灣東洋樂見代理的細胞流感疫苗獲國際肯定,未來會持續打造更完整的疫苗產品鏈...
Thumbnail
2024年4月10日在《實驗醫學期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發表了一篇以間質巨噬細胞是病毒接管和炎症在人類肺部新冠肺炎起始的焦點為題的研究,揭開了以前被忽視的免疫細胞類型-間質巨噬細胞 (IM)允許新冠(SARS-CoV-2)增殖、誘導宿主促纖維化和誘發炎症,並破壞宿主細胞結構。最棒的是,史丹佛大學
講道會破壞免疫系統的病原,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HIV了,但其實並不只有HIV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 伊波拉病毒破壞免疫系統 伊波拉出血熱的病理生理學為醫學界的熱門討論議題之一。伊波拉病毒主要透過黏膜處及表皮傷口入侵宿主身體。它們能在多種細胞內進行高效繁殖,包括: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肝
Thumbnail
施打疫苗是大家遠離疾病的方法之一,從小到大我們接種了B型肝炎、小兒麻痹與日本腦炎等等多種疫苗,都是為了提升國民健康生活的狀況。        但是當我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有的人會非常害怕打針,即使是長大了,還是有人被注射時會有暈針現象,其實打針的確也是身體被攻擊的一種狀態,當你越害怕時,肌肉就
Thumbnail
《貓追耗子,笨豬追貓》Delta,Alpha,Omicron,B.1.617.2(印度變種病毒株),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B.1.1.529,BA.2.75,BQ.1,BA5,X.BB,…..病毒在前面不斷變種,藥廠在後面追,研製新疫苗,(約需半年)。病人又在後面,接受新疫苗施打(需3個
Thumbnail
2024年1月《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新冠中的免疫損傷(Immune damage)可能來自先天免疫防禦系統中「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的局部啟動誘發血栓炎症...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禮來和諾和諾德的新藥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也達到了減重的效果,這對於產業來說是一個新的藍海。另外,ABVC集團也有一款瘦身保健品DFN,具有輔助癌症治療的功效。另外,臺灣也有兩家公司專注在新藥的研發和銷售。張子文博士創立的免疫工坊也成功開發了超長效型藥品GLP-1,準備進軍糖尿病及減肥藥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