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寶島》這本小說非常有趣,它一開始就做了一個大膽的設定: 有一天不明原因,台灣與古巴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在一夕之間大交換,古巴與台灣在緯度上相同,同樣都是島國,只是台灣是南北比較長,古巴是東西比較長,於是人民交換以後的相對地理位置就依循著台灣南北對應古巴東西的關係,例如原本住在台北的人就被交換到古巴西邊,住在屏東的人被換到古巴東邊。我想大部份的台灣人都對古巴很陌生,只知道它是個共產國家,跟美國關係很不好,所以美國長期對古巴實行禁運與經濟制裁,使得古巴的生活水準長期都落後於其他地方。相較之下,我們跟美國一向關係良好, 我們實施的是民主制度,生活水準也不落於人後,為什麼作者會把這樣兩個看似大相逕庭的國家擺在一起呢?
其實作者黃崇凱覺得台灣與古巴沒有這麼不同,我們都有很長的殖民歷史,國球都是棒球,經歷長期的獨裁政權,古的卡斯楚兄弟統治古巴62年,台灣的蔣氏父子當了7任總統,兩個國家最大的威脅就是臨近的大國,美國之於古巴,中國之於台灣,兩個小國都得想盡辦法在大國滿滿的惡意之下挺下來。兩國相似的處境,相反的政治制度反而成了一個巧妙的對比。
共享國家 作者特別設置了一個角色: 總統先生,他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原住民總統,而且就在他準備宣誓就職的 520 當天,大交換發生了,為什麼作者特別賦予他原住民身份呢? 其實為了更進一步的挑戰我們對於國家領土的認知. 所有的現代公民都對國家的組成要素不陌生,要組成一個國家,領土、人民、政府、主權缺一不可,但國家憑什麼宣稱它擁有這些領土呢? 在國家形成之前,這塊土地上就有住民了,所以我們才會稱呼他們「原住民」不是嗎?但很多原住民對「國家」「財產」這些觀念很陌生,在他們的文化裡面,很多土地是共享的,例如山裡的獵場,埋葬祖先的地方,沒有人能夠宣稱對其有所有權,結果反而被後來的移民認為這片土地是無人的,徑自宣布自己是土地的主人。
在大交換之後,突然間大家都對土地沒有所有權了,失去了領土,國家有消失嗎?看來並沒有,社會組織還是繼續運作,雙方官員也立刻協商必要的派駐人力,例如離島軍力,天天都有直航班機往返,與古巴軍方舉行聯合演習,原本與古巴高度緊張的美國也藉此機會完全解除禁運,開始與古巴恢復頻繁的貿易關係。原本跟中國關係不錯的古巴換到台灣島去後,並沒有因此大門敞開,讓中國長驅直入,因為他們也很快的摸清台灣的地緣政治,倒向中國並不符合這個位置的最佳利益,他們更願意與幫忙「看家」的台灣人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總統先生因此在書中的訪問裡面提出了「共享國家」的概念,就像「共享經濟」時代,我們與別人共享一些事物,例如共享單車,共享辦公室一樣,台灣與古巴共享國家領土,就好似從前原住民的共享文化一樣。
無力者代表 許多台灣人現在選擇維持原狀是因為旁邊有中國的巨大威脅,只要表現出一點獨立的意象,就要武力犯台。之前有民意調查顯示,如果沒有戰爭的威脅,支持獨立的比例就會大幅上升。那麼在大交換之後,中國不再旁邊虎視眈眈,是否就是台灣最佳宣布獨立的時機?然而在書中,台灣人換到古巴島上 ,三年過去了,獨立仍然沒有發生,因為美國與中國在大交換之後,很快就出來警告台灣與古巴,要維持現狀,不要輕舉妄動 ,所以即使中國不在旁邊,只要它仍是世界強權,台灣就無法自主作決定。
在真實世界中,早在中國掘起之後,美國就有一種「棄台論」的論調出現,雖然在台美斷交之後,台灣與美國雙方簽署了「台灣關係法」,承諾美國會幫助台灣自我防衛,但面對中國強勢掘起,如果事情真的發生,是要跟中國扯破臉,還是放棄台灣,「放棄台灣比較符合美國利益」自然的就浮上檯面。但就如書中的原住民總統所說,「棄台論」的說法只考慮了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忽視了「台灣因素」。
台灣雖然小,看似無力,卻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我們的處境提醒中國勢力無處不在,在全球疫情下,照理說應該是全球一命,台灣卻還是被像 WHO 這樣的國際組織拋棄,更加突顯這樣的體制有多可笑。中國不斷在國際上宣揚中國式的自由,中國式的民主,中國共產黨宣稱他們雖然像老大哥一樣監控全民活動,但人民在他們的保護之下,可以享有「安全生活」的自由,這是以「自由」做為國家核心價值的歐美國家給不起的「自由」,但台灣證明不用封城,不用重新定義自由,也能夠控制住疫情。台灣就像童話裡面小孩大聲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讓其他人不得不睜開眼睛,不能再裝睡。台灣跟其他大國比起來,的確是毫無力量,但我們就像國際社會的異議份子,我們越是被壓迫,越是努力維持獨立,每一天都是在提醒國際社會,他們的沉默就是平庸的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