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電影情節與自身經驗微妙聯想:《美國女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週日傍晚看《美國女孩》,開演前約一個小時購票,沒想到只能買到最側邊,對的,我的右手邊沒座位,就是牆壁。結果左邊靠走道的兩個位置閒置整部電影,到底。好險最邊邊沒想像中斜。
啊,原來是有映後呀,難怪滿座。又是一個誤打誤撞選到有映後的場。眼尖如我,在電影院外撇見,就先聲奪人(?),說那個好像導演。不過是金馬獎和滑臉書偶爾看到照片的程度,也許是極短髮的關係,被我給瞎矇中。
和友人約好後,才發現方格子有包場映後,沒想到這場也有(幸運)。

最喜歡華語流行音樂

電影裡主角女孩芳儀在閒晃,店內歌曲是蔡依林的〈說愛你〉,後又有出現周杰倫前期專輯的某首歌。心想著,原來小時候聽的歌,已經可以是電影用來還原「舊時代」的元素了。以前年輕看電影,不懂懷舊在懷什麼,只會說,噢那是我爸爸媽媽那個年代的;現在是那是我以前聽的歌。原來這是長大的禮物之一呀,所以奉勸各位年輕人(這裡沒有),現在要多聽多看一點,那會是某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老了有得回味(集體緬懷抖音Oops)。

體罰時最難受的難堪

芳儀在臺灣接受體罰,典型的少一分打兩下之類。想起國中數學考差,也曾這樣被打手心,當下覺得好傷心,一直以來讀得都還不錯啊,怎麼突然數學卡關了,「落到」要被打的地步。想來這樣也沒替自己增加面對數學(困難)的勇氣,只記得真的好難,開始有意識無意識地抗拒,沒有學習的喜悅。
老師的棍子打在主角手上,痛不在我,作為觀眾突然覺得這股難堪,好像更多來自當眾羞辱。你看,考差就會被打、你看,又是他被打、你看,他⋯⋯。各式標籤貼上,好像功課差等於品行差,家長搬出那千篇一律的:請妳女兒不要再跟我家小孩來往,免得一起變差。

關於標準、關於好的定義

芳儀跟同學說,媽媽「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同學卻說「萬一她已經做到最好了呢?」好像真的無法輕易評斷別人,尤其拿自己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於自己,我怎麼可能達到好多人、各種不同的標準,光要讓自己滿意自己都不容易了,還要讓別人滿意,會不會太忙。這樣一來,我不想迎合別人、也達不到標準,那我也沒資格要求別人。賣相害。

親密之人相互影響,難以避免

同意芳儀說的,「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因為她的恐懼會成為我的恐懼,而她的軟弱會使我軟弱。
身為易被影響體質,連我姐說她害怕什麼我都煩,煩的是我明明不害怕的,被她一講,好像才被提醒:這個很可怕喔,害怕的開關就此打開,變得一起怕。又比方買個飛德國機票,爸爸說,啊朋友沒有要去機場接妳妳怎麼去住處?原本還沒有太擔心(或是還沒開始擔心),瞬間焦慮爆棚到退機票。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不覺得自己可以辦到,或許也不信任我可以辦到?我在想,如果親近的人無所畏懼,會不會我也會勇敢一點?(又要檢討自己不應該把自己的不勇敢怪罪他人)
所以「為母則強」這類行為也是一個壓力山大的事。是不是自己明明怕得要死、擔心得要命,還是得為了孩子硬扛起來?然後還要擔心自己的脆弱被發現,沒有成為孩子的榜樣(使上一段身為孩子的我軟弱)。

下輩子要當什麼(動物)?

媽媽回答芳儀,下輩子想當「男生」。頓時的想法是,她這個母職當得太辛苦,隱隱透露不想再當媽媽了。友人對此段的想法,則是因為媽媽其實嚮往自由,而美國、男生都是自由的象徵。
我猛一個覺得,男生很累好嗎!尤其在傳統價值觀裡,什麼賺錢養家責任如果壓在我身上,我不先去臥軌才怪。後來又想想,好像小時候真的說過下輩子想當男生。這份心情也是因為身為女生的種種彆扭而來,只看到女生的慘、男生的好,忽略女生的好、男生的慘。回想這份心情,覺得滿幼稚的,現在可能會想說,下輩子當什麼人啊,什麼男人女人都很累好嗎!而且女孩是問要當什麼動物,也是不用選人類啦。人類,人累。
如果不幸(?)得再當人的話,我還是會想當男生,畢竟沒試過,直接體驗一波比較準。但更想要的,是當一個自由的人(此生繼續追隨的目標)。
片名:美國女孩
片長:1小時41分鐘
上映時間:2021年12月3日
IMDb:7.9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4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指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討論度頗高的韓國戀愛實境節目《換乘戀愛》,我最近才風風火火地完食。節目找來素人四男四女(最後再擴充一組)同住一個屋簷下,他們分別是因不同原因分手的男女,也就是要在自己前任的眼皮底下,認識新朋友、重啟另一場戀愛關係。
這天是一日雙國片的行程,早上看《詭扯》,傍晚看《瀑布》。也許是期待太高、個人偏好的關係,前者雖說角色眾多、劇情豐富;後者聚焦母女兩角,步調較緩,加上受《陽光普照》的洗禮,確實《瀑布》較走進我的心,也想推薦給大家。
《藍色大門》這部電影是這樣,小時候看,想像著未來;長大看,回憶著青春。青春如白紙,寫上的東西,再怎麼擦都有痕跡。我們可以指著那些說,這彌足珍貴,珍貴到如今再次回放,產生一個必須謹慎對待的心情,如要開始寫下這篇,像捧著一個玻璃球,思索該如何描述它的美,又深怕摔碎了它。
第一季帶著我們看稀奇古怪的喬伊是如何私下瘋狂追蹤愛人,第二季剛開始收斂了一些,彷彿小心翼翼拒絕重蹈覆轍,卻又遇到真命天女般,與樂芙相識、甜蜜交往、拼命守護,到最後以樂芙懷孕作結,在第三季進入婚姻,多了一份身為人父的責任,然後,再次重蹈覆轍。
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改編自美國證券經紀人喬登.貝爾福的同名自傳,述說他從1980年代踏入華爾街,一路運用各種手段壯大事業版圖,過著洗錢致富、揮霍無度、鋃鐺入獄的起伏人生。
疫情時代,窩居在家,有人為了發洩被關在家的鬱悶,頻頻上網購物;有人則發現,原來生活所需比想像中的還少。無論哪一種,消費行為本身很有趣,某種程度反映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推薦大家觀看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想一想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麼。
前陣子討論度頗高的韓國戀愛實境節目《換乘戀愛》,我最近才風風火火地完食。節目找來素人四男四女(最後再擴充一組)同住一個屋簷下,他們分別是因不同原因分手的男女,也就是要在自己前任的眼皮底下,認識新朋友、重啟另一場戀愛關係。
這天是一日雙國片的行程,早上看《詭扯》,傍晚看《瀑布》。也許是期待太高、個人偏好的關係,前者雖說角色眾多、劇情豐富;後者聚焦母女兩角,步調較緩,加上受《陽光普照》的洗禮,確實《瀑布》較走進我的心,也想推薦給大家。
《藍色大門》這部電影是這樣,小時候看,想像著未來;長大看,回憶著青春。青春如白紙,寫上的東西,再怎麼擦都有痕跡。我們可以指著那些說,這彌足珍貴,珍貴到如今再次回放,產生一個必須謹慎對待的心情,如要開始寫下這篇,像捧著一個玻璃球,思索該如何描述它的美,又深怕摔碎了它。
第一季帶著我們看稀奇古怪的喬伊是如何私下瘋狂追蹤愛人,第二季剛開始收斂了一些,彷彿小心翼翼拒絕重蹈覆轍,卻又遇到真命天女般,與樂芙相識、甜蜜交往、拼命守護,到最後以樂芙懷孕作結,在第三季進入婚姻,多了一份身為人父的責任,然後,再次重蹈覆轍。
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改編自美國證券經紀人喬登.貝爾福的同名自傳,述說他從1980年代踏入華爾街,一路運用各種手段壯大事業版圖,過著洗錢致富、揮霍無度、鋃鐺入獄的起伏人生。
疫情時代,窩居在家,有人為了發洩被關在家的鬱悶,頻頻上網購物;有人則發現,原來生活所需比想像中的還少。無論哪一種,消費行為本身很有趣,某種程度反映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推薦大家觀看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想一想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每個媽媽曾經也是備受呵護的小女孩,雙手舉高高要抱抱。都還來不及練習,這位女孩就要變成女人,開始面對人生。這位小女孩,初入社會,發現偽裝才是走入社會的武器,武裝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勵。
我告訴我自己,原來女生,需要的就是讓自己,像個女生,不需逞強,不需一肩扛起,該軟弱就軟弱、該勇敢也可以不那麼勇敢,想哭泣就哭泣! 我不需要去扮演一位爸爸,把自己穿的很中性,眼神隨時看起來很有殺氣,留著短髮,從不穿裙子、也不化粧,不打扮自己,我發現我錯了,我沒有好好對待我自己。 或許這是我從母親身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每個媽媽曾經也是備受呵護的小女孩,雙手舉高高要抱抱。都還來不及練習,這位女孩就要變成女人,開始面對人生。這位小女孩,初入社會,發現偽裝才是走入社會的武器,武裝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勵。
我告訴我自己,原來女生,需要的就是讓自己,像個女生,不需逞強,不需一肩扛起,該軟弱就軟弱、該勇敢也可以不那麼勇敢,想哭泣就哭泣! 我不需要去扮演一位爸爸,把自己穿的很中性,眼神隨時看起來很有殺氣,留著短髮,從不穿裙子、也不化粧,不打扮自己,我發現我錯了,我沒有好好對待我自己。 或許這是我從母親身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