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很久以前開始嗎(小時候也沒注意)?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產出內容的方法,就是塑造一個標準來比較,來界定眼前人事物的「好與壞」。
以此篇新聞來說,「壞的」是「漠視的大人」,「好的」是「將貓屍移道路邊的國中生」:其實,如果就教育或公益的角度來說,duck不必這樣描述國中生所做的善舉。
為什麼看到路上有屍體沒去移動,就一定是冷漠呢?
這概念就跟日本(哪一年開始?)宣傳「讓座」這件事時,都不會主動宣揚說「讓座是美德」、「看到老人家沒讓座就是道德淪喪」:
這種思想背後隱含的想法很多,其中一部分理由是因為「站著也可以訓練老年人的平衡和肌力,尤其是上了年紀後,身體機能沒有一定的維持練習,會退化得更快。」而在這衍生出的概念,就是「除非當事人有提及需要坐下,不然何必用『不道德』來綁架沒主動讓座人的思想呢?」
不過現在新聞媒體也不是為了教育大眾什麼,說是為了傳遞資訊,也常常就看看參考就好(檯面上檯面下,買媒體版面這件事,大家也不是不知道):就只是營利事業而已(公視真的算比較特例),點閱即流量,流量即金錢。
沒有造成立即性、讓大眾可以第一時間察覺到危險的事,都不會出事。
但「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百年大事(唉呦,太教師了),如果都覺得只有一個答案的教育是填鴨式教育,是bad,那就更不應該灌輸「只有一個價值觀(標準答案)」在越來越習慣低頭沉浸在網路世界的莘莘學子。
只有單一價值觀,其他自己不認同的都是屁,只會塑造出越來越多情緒化的生活,只會越來越不快樂而已:多元價值觀可以海納許多事情,將習性中看事情的負面(無法避免只能轉換),很自然地換個方式詮釋。這在成長過程中,開始面對到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和複雜的社會運作時,會是自我治療的很重要的良藥。(也只能找到方法治療,不然有時候會走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