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冬至大如年”,為何冬至要吃這些食物,又有何講究?

    冬至,又稱亞歲、冬節、短至,是中國24節氣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這天是北半球在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最漫長的一天。從這天開始,白天會逐漸增長,夜晚逐漸變短.天氣也將開始回暖。每年的冬至的日期並沒有一定,但幾乎落在12月21到23日之間,是陰氣最重即將升陽的日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後漢書》曾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這天漢代官員也會因為冬至而放假一天。《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表明了古人對冬至的重視。
    今天是冬至,許多人一早就感受到了溫暖的氣息,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食物。一早起床,家裡準備了湯圓、水餃、羊肉湯,吃在嘴裡,暖在心裡。中國人是注重吃的民族,所謂“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在在表現我們對吃的重視。那麼為何冬至要吃這些食物,又有何講究?
    我們先來看湯圓。每年冬至,電視上各種廣告,賣場上主打的莫過於湯圓。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有包饀的、沒包饀的,還有各種不同的口味。湯圓在臺灣是最具象徵性的食物。
    湯圓又稱"湯糰"或"浮元子",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現在浙江寧波)一帶,是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期盼和嚮往。
    由於華人重視團圓,所以冬至吃湯圓有象徵團圓、圓滿的意思,而紅湯圓代表金,白湯圓代表銀,吃湯圓要成雙成對,不要落單。
    傳說古代冬至時,家家戶戶都山珍海味、歡騰慶祝,但有戶窮人家的媳婦卻沒錢買好吃的,於是靈機一動將家中的米磨成粉,搓成一顆顆小圓球,再加入一些菜當佐料,煮成湯圓孝敬公婆。
    公婆覺得十分美味,逢人便稱讚媳婦的巧手,此後一些當地的媳婦為了討公婆的歡心,也學著在冬至這天爭相做湯圓給公婆吃,於是便傳出去也一代代流傳下來。雖然只是個故事,卻可以看見中國人以孝為本的傳統。
    其次是水餃。臺灣比較少吃水餃,但在中國北方則以水餃為主食,認為水餃是冬至不可或缺的食物。有句諺語說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足以見到水餃在冬至所占的地位。
    據說吃水餃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返鄉,當時正值冬天,他看到許多鄉親饑寒交迫,連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讓隨從們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中藥材一起放在鍋裡熬煮。他將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了像耳朵一樣的“嬌耳"。
    張仲景將這些藥材和食材煮熟之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個“嬌耳”,和一大碗肉湯。許多人在吃了喝了這碗"嬌耳湯"後感到全身溫暖,耳朵發熱,原本凍爛的耳朵都好了起來。後人也學著“嬌耳”的樣子用麵皮將食物包在其中,就成了今天的“餃子"。
    由於當時正好時逢冬至,所以冬至吃餃子也沿續至今,為的是紀念“醫聖”的恩情,也是中國人重情重義的表現。
    至於喝肉湯則是源於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冬季喝肉湯驅寒,尤其是陝西等西北地方。中原喝湯的習慣則是源於唐朝,東都洛陽城的習俗傳到了長安一代。
    到了明清,皇帝在冬至時會例行舉行祭天大典,也就是“冬至郊天”,儀式非常隆重。在民間,人們則為了養生和驅寒,無論貧富都會吃肉、喝肉湯,甚至以肉饋贈親友。由於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得特別豐盛,也形成了大人小孩都期盼冬至的到來。
    由於羊肉是溫熱的補品,特別適合冬天食用,還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鈣、鐵等營養,具有祛寒保暖、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也就自然選擇更好的食補。至於羊肉湯要怎麼吃?中醫師建議,不妨和當歸、紅棗一起燉煮,簡單又補氣。
    冬至,仿佛讓人看見黎明前的黑暗,雖然漫長的等待卻終有光明的到來。最黑暗的時刻,也是最光明的時刻,路再長也會有終點,夜再長也會有盡頭。我喜歡“否極泰來"這個詞,每每在低谷時為自己帶來盼望,冬至就給人這樣美好的期待。今天,讓我們不但好好補補自己的身體,也讓心靈預備好迎接幸福的到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蕭 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