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時事議題,開始有很多作文教學的文章。由於我自己本身沒有作文教學的經驗,比較難在這方面參與分享。不過今天早上有朋友傳給我一篇訊息,談論到「其實這些寫作都很有投稿期刊的風格」,這部分我就很有興趣了。本來我是想回給他,沒想到越打越多,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說明一下,如果你是正在念研究所的學生,寫論文還是要以指導教授的意見為主。我這邊僅就自己對於科學寫作的分享,會盡量用淺白的方式解釋,讓沒寫過論文的朋友也能稍微窺探一二。
—
一般我們在談寫作,比較常聽到的大概有兩種,一是三段論法(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另一個是四段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起承轉合。
而科學寫作比較複雜一點,一般來說整個架構會是五個段落,我就先暫稱它為「科學寫作的五段論」。當然,隨著不同的學科和論述方法,有的會將五段拆成六段,又或是省略某些段落。不過大致上是這樣:
1. 介紹 (Introduction)
2. 文獻 (Related Work)
3. 方法 (Method)
4. 結果與討論 (Discussion)
5. 結論及未來 (Conclusion/Future Work)
其實這樣的寫作方式,並不是研究所學生才要接觸的事情。事實上,我自己從小學參加科展,大致上就是要以這種格式繳報告。差別是那個年代「指導小學生如何做科展的老師」可能也不太了解格式設計的目的。但大學教授通常在念博班的時候反覆訓練,因此很快地能夠了解這個結構的訣竅。也因此,這樣的寫作方式,即便從小就在接觸,但還是當了研究生之後才開始大量練習。
聽說現在小學科展作品都相當有水準,可見現在的小學老師及家長的科學寫作能力應該與當時是差距很大的。
接下來我想依照這樣的五段論述來聊聊,至於這樣的論述方式是否符合最近網路上的「高水準作文」,大家可以自有評斷。
0. 摘要 (Summary)
「摘要」嚴格來說不是文章的一部分,通常會在寫作完成後才撰寫,但它的重要性遠超過其他的段落。尤其你如果要投稿期刊,好的摘要往往能決定這篇文章有沒有人要看。與其說是摘要,倒不如說是一段「行銷文字」,通常會把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結果放上去,言簡意賅。
1. 介紹 (Introduction)
小學科展所說的「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通常會寫在這裡。也就是所謂的意圖。在法律上,「意圖」這個詞通常比較負面一點。我這邊講的「意圖」,並沒有什麼負面的意思。簡單說,就是「你想幹嘛」,「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這個研究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學術的成果往往都是堆疊上去的。所以很多的研究動機,都是「從別的文章而來」。比方說,之前一篇發表說「愛情萬歲」,但我覺得有問題,愛情沒有那麼偉大,應該只有「愛情千歲」才對。也有另一個情況是,你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證明愛情不是萬歲,而是「愛情萬萬歲」。
通常沒有憑空出世的文章,多以他人的相關成果為基礎,繼續研究。往往會藉由不同的方法來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觀點,又或是讓某個觀點更加成立。
第一章其實不太好寫。因為有時候「你一開始想要寫作的原因」,隨著寫作的過程,會慢慢地轉變。甚至在爬梳的過程中,不斷加深了寫作這篇文章的動機。早期我在寫論文的時候,會把第一章留在最後寫。不過隨著越寫越順手,會盡量還是先寫,把它留在研究紀錄中,以免忘了初衷。到了寫作的最後,再回頭來好好地審視這一段落。
2. 文獻 (Related Work)
講完為什麼要做研究後,就會進入到討論文獻的階段。英文我們常用「相關研究」一詞,我覺得比「文獻探討」這四個字好理解。文獻的討論方法五花八門,不同學科對於第二章的要求也是天壤之別。不同研究的類別,討論的方式也不太一樣。
有些文獻是用來補充基本知識,在碩士論文寫作中,這一個段落特別重要。因為碩士論文是一本獨立的作品,不是期刊或研討會裡面的一篇文章。
比方說你投稿一個關於女性主義的期刊,通常不需要在文獻裡聊太多大家都懂的女性主義史,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因為會讀那份期刊的人,有一些共通的理解和闡釋。但如果是一篇「單獨的作品」,很多對你來說的「基礎知識」,你的讀者不見得擁有。要多花一點時間描述出來,稍微多解釋清楚一點,別讓讀者要一直翻引用文獻。
另外關於過去有什麼其他相關的討論,也會在這一個段落講出來。視情況,看是要用引用的,還是用附註的,又或著是直接寫出來。如果你接下來要談論的方法比較新,又或是對於過去的其他文章有什麼意見,也可以拿出來探討。
文獻的討論,隨著不同的領域差距真的相當大。其中的重點是,進入正題前先讓讀者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在文獻的討論中,通常會伴隨一些價值觀的判斷和選擇。這麼說吧,你選擇了討論什麼文獻,通常就表示你相信那件事情。當然你也可以把「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拿來這邊討論半天。純看篇幅和實際上的必要性吧。
3. 方法 (Method)
第三章講方法,是我認為科學寫作裡面最重要的一章。我剛開始學習科學寫作的時候,通常會先從第三章開始寫。當我在讀別人的期刊文章時,往往我也會先翻到這一章看一下,再回頭從第一章讀起。
方法通常是很重要的靈魂,決定了框架。最近大家常說「所謂人生,10%是發生了什麼事,90%是你用什麼態度面對」,我分享一下我對於論文的看法「所謂文章,10%是發生了什麼問題,90%是你用什麼方法解決」。
一般來說我會認為「問題」和「解決方法」同等重要。因為不重要的問題不值得解決,不好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但在科學寫作裡面,題目已經定義了問題,剩下的就是你解決的方法了。
理論上,同一個問題,給十個不同人處理,他們會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案。大方向的話,可以做文獻分析,質化量化,實驗法,演算法等等。方法種類太多,不同學科又有領域差異,可以講到很細很細,這邊就不深入討論。
但實務上,「方法」本身也是靠人類的智慧和經驗累積出來的。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所能提出的解決方法,通常不會差異太大。但科學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可以試試看用不同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如果邏輯說得通,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通常會盡量的把方法講清楚,告訴大家說:「我們接下來的結果,都是在這邊的方法所界定的喔。」
一個剛開始做研究的學生,和一個研究做很久的教授。對於方法的理解,甚至是所認識的方法多寡,差異很大。看得多,就能夠把問題界定的更清楚,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
通常我會建議學生,會什麼方法,就做什麼題目。別太天馬行空,以免畢不了業。不過這是在「可以自己挑選題目的前提下」。有些題目丟過來了,你就得做。方法不會就去學,不要偷懶。不然你的論文就卡在這裡了。
4. 結果與討論 (Discussion)
依照文獻所定義出來的方法,然後把這個方法執行下去,就會有結果。比方說,如果我們依照文獻定義『在一個月內,連續跟妻子之外的女子出去吃飯超過兩次就是「出軌」』,實際上我們做了一個實驗,發現過去一個月中,小華曾經跟一位陌生女子出去吃了三次飯,所以我們可以說「小華出軌」。(不好意思舉例有點歪掉)
有了結果我們就可以來討論「第一章所提的問題」。像是出軌的小華,每天都在說「愛情萬歲」,這樣可以嗎?
有很多剛開始寫論文的碩士班學生,會在這一個章節鬼打牆。因為他忘了要去討論「這篇研究的問題」,而花太多時間去「解釋結果」。一定要記得,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才去讀文獻,然後才提出方法,最後得到結果。這個結果是要去服務問題的。
另外有些論文的寫法,會在 第三章 和 第四章 交錯循環,也有在二到四章之間循環。結構如果比較複雜,談的事情又多,可能會讀起來有點亂。但如果論點多但是短,一條一條說清楚,只要讀期來舒服,都是可以接受的。
5. 結論與未來 (Future Work)
最後一章,不見得會寫結論。尤其如果討論的好,作者想要討論的事情,都會在第四章就講完了。
但是「未來工作」一定要。
在最後一個段落,我們通常會討論「研究限制」與「未來工作」。因為我們不可能整篇文章包山包海都談,一定是針對一個問題,提出一個解決方式(也可能兩個或三個,但不會是二十個或一百個)。我們在科學寫作的過程當中,不斷地省思自己的研究,然後發現很多的不完美。又或著是說,我們缺乏某些證據,所以有些事情無法說得太滿太完整。
沒有人會去要求一篇研究要完美,但我們會期待他把限制寫出來,然後告訴我們,接下來他還會做什麼,或是接下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很多剛開始寫論文的碩士班學生,會漏掉這一塊。可能他覺得,文章交出去,拍拍屁股就畢業了,不關自己的事情。
不管怎樣,「未來工作」這一章節,非常重要。發表了一篇文章,哪怕只是碩士論文,也是公開給讀者看的一篇文章。我們不過是在人類經驗貢獻中的一小環節而已,講清楚「限制」可以讓其他人全面的了解你的論述,討論好「未來工作」可以讓引用你文章的人能夠有機會做出下一個正確的判斷。
—
其實我身邊有很多受過科學寫作訓練的朋友,在寫文章論述的時候,都會運用這五段論述的方法。不過畢竟是臉書貼文,可能動機簡單寫寫,或是方法簡單帶過。不會很明確地寫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僅用分段的方式來結構化自己的論述。
我沒有要對號入座任何文章,僅提供一個不同的寫作結構,讓大家在練習作文的時候,除了三段論和四段論外,可以多一種結構參考。至於最近廣為討論的「高水準作文」,是不是用一個科學寫作的五段論式撰寫,大家可以自有評斷。
《科學寫作的五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