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被濺滴的茶金歲月/大溪老茶廠

最近在看「茶金」一劇,從劇中可以看到臺灣在1949年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劇碼。透過「茶金」可以看到整個大時代的變遷,也可以說它是部女性勵志劇,這些都跟這篇文章無關,只是在看到「茶」的時候,不免想起跟茶有關的記憶。
「茶金」一劇裡,講的是北埔茶廠的故事,而大溪茶廠在台茶興盛的時候,也功不可沒。在將茶奉為「黑金」的年代,老茶廠不停的運作,跟「茶金」一劇裡一樣,在1956年,一場大火讓大溪老茶廠幾乎付之一炬,後來老蔣總統在前往角板山行館途中,發現這件事,下令工兵協助重建。後人知道這件事,只是個故事,對當時的老茶廠的員工,還有茶農來講,是很大的震撼吧?
「茶」在東方的飲食文化,佔了要角,不管是在中藥,還是食療上,都有它的功能,而製作茶的過程更是繁瑣,從摘茶就是個功夫,中間還要經過許多道手續,像採收後的茶葉要經過萎凋、發酵等,才能讓茶葉的清香散發出來。這不免讓我想起很小的時候,奶奶帶著我去摘茶。
記得奶奶帶著我們進入茶園,她戴上帽子、穿上袖套,進入茶園當中,而我們那時年紀很小,才不管陽光有多毒辣,看著大人在摘茶,也學著他們摘茶葉,那麼小的年紀,摘茶是摘好玩的,後來才約略掌握到摘茶芯的技巧。不過,那個技巧現在都已經忘光囉!現在看到茶園,有時候還會想起奶奶一吆喝,就跟著她去當童工的印象呢!
而在大溪老茶廠裡,看到讓茶葉萎凋的區域,而在二樓不時可以看到天井,這是為了讓乾燥機在運轉時,所產生的熱能可以散發,順便讓茶葉萎凋,一舉兩得。而攪拌機、揉捻機、蒸菁機,都是為了保留茶葉的菁華。
這些秤重的器具在現代來看,有些沉重,上頭有鏽蝕或斑駁,更具歷史感。不知道有多少斤,甚至多少噸的茶葉在上面秤過,並遠渡重洋?
發酵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滋味,每一片茶葉,在這層層的「存菁」當中,保留了它的美好。就算對茶不是很懂的我,有幾回,懂茶的朋友送了他覺得味道相當好的茶給我,喝了之後,便明白以前以為的綠茶,跟用心製作過後的綠茶還是有所差異。以前的人在招待好友時,不是喝酒,就是喝茶,那對於像我這種不喜歡酒味的人來說,喝茶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看了「茶金」,想起舊名 「角板山工場」的大溪老茶廠,腦袋中浮現老宅當中的藍色窗檻,去大溪老茶廠的當天,天氣雖然炎熱,但在屋內卻不覺悶熱,看著外面的青山,有種悠遠、寧靜的氛圍。看著青山、聞著茶香,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會這麼做吧?當時茶廠的員工就不知道有沒有這般從容了?
茶葉不會說話,然而,喝茶的時候,齒有餘香,最近「茶金」上映,回想起之前探訪過的大溪老茶廠,又不免將記憶拉回到跟奶奶穿梭茶園當中的記憶,原來,我也在茶的歷史當中,被濺了幾滴茶金歲月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說走就走的小旅行,有時候,只是欠缺抬起腳的動力,站起來,跨出去,多走一步、多跨一個地方,都是記憶中美麗的小旅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