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緣起
無論你是設計師、藝術產業工作者,或者準備申請國內外學校推甄的朋友,「作品集(portfolio)」是宣傳自己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求職時的第一印象。講明白一點,作品集即是「個人作為品牌的延伸」。
本次在桃園設計庫舉辦的作品集排版與交流小聚,邀請有豐富品牌設計與人才面試經驗的Studio Pros優仕創意創辦人與創意總監李宜軒前來分享作品集排版的重要原則,並於課堂選出學員案例分析,直接實戰書審第一線。
李宜軒從銘傳畢業之後,到了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後在甲蟲創意做創意腳本,接著到了 IBM 做介面設計,接著自己創業。他的學習歷程與工作性質之間,有一定程度的落差,這個轉換當中,「作品集」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何透過整理作品,讓業主知道,即使沒有同產業相關能力,依然可以用舊作說服對方「我做得到」。
所有的經營,都需要歷程
李宜軒一開始把作品集放上 issue 數位發佈平台, 碩一開始轉到 Behance 並有了經營的概念。當時花了半年的時間整理,將脈絡放入作品集上傳到 Behance。持續修正以及刻意經營的兩大方針之下,現在 Behance 的作品集已有超過一百萬次的閱覽,在台灣排行到前三名的閱讀量,事實上,這些成果都是有跡可循的。
作品集=第一印象與工作方法的展項
對團隊來說,作品集如果可以整理的很好,進而陸續帶來客戶,才是有效益的整理結果。「非常認真」是整理作品集的必要態度,優仕創意甚至會有一至兩位同仁專門花一半的工作時間優化作品集。
遞出作品集的場合,通常都是尋求機會,於是對方(通常是面試官)開啟作品集的第一印象極為重要,會讓面試官直覺式的透過作品集編排方式,初步接觸投件者的個性與做事流程。另一方面,面試官有非常大的可能同時瀏覽多份作品集,自己的作品如何在「列入比較」的狀況下脫穎而出,就要看「編輯」的功力了。
李宜軒也舉了最不適合的呈現形式做為負面教材:給出一個雲端連結,放了不同的資料夾分類作品。相較之下,這種投件形式讓面試官開啟作品集時面對各種痛點,你就會落入評選的劣勢。
分類與收斂的重要性
現場聽眾提出問題:「作品集裡面的作品數量,是求『精』比較好,還是求『量多』比較好?」李宜軒表示,「聚焦」是他與團隊最在意的事情,也體現在公司的作品集上;不用求對方全部開啟你的作品集,而是要自己先收斂好內容與排序,讓對方即使在忙碌或快速閱讀的狀態下,依然可以輕易掌握你的風格與強項。
幫對方分類與收斂,是首要考量重點。不可能每一位收件者,都有耐心滑完五十頁 PDF,並且看完裡面密密麻麻的註解。他提出四個重點作為參考:
這份作品集,要給誰看?
他並建議大家,開始做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誰會打開這份作品集?」、「對方為什麼要打開我的作品集?」受眾不同,就要遞出不同內容的作品集。
我們希望面試官看到我們的能力、技巧、豐富的作品。舉例來說,若對方是廣告公司,那你就要讓他看見自己多元的技能,若遇上品牌設計公司,就必須在作品集凸顯品牌的案例。當場景轉到設計師之間彼此的交流、尋找合作夥伴時,作品集就必須完整的交代設計流程,讓對方看到自己最厲害的優勢。
至於面對客戶,就不能單單展現豐富的作品,可能在對方眼裡,都長得差不多。證明實力的方法,可透過「清晰講解設計脈絡」來達成,例如實際分享與前客戶的溝通流程與展出結果,讓對方對於流程有清晰的頭緒。
個人品牌的包裝.com
李宜軒建議作品集之外,大家可以準備好個人網站,投件時附上網址以及製作成 PDF 的作品集,且必須是可開啟直接瀏覽的檔案尺寸。個人作品網站不僅可以面對更大的群眾,更是專業的體現,於是「命名」、「網域」,以及「入口網站」的選擇,在塑造個人品牌上必須嚴謹對待。
李宜軒之前使用自己全名的羅馬拼音作為網域名稱,但他發現這不是個好記的字母組合,於是換成相對好記的公司名稱作為網域。入口網站方面,他介紹了風格性強的 Cargo 以及商業性高的 Squarespace,也叮嚀大家一定要花錢買網域,去掉入口網站的名稱更體現了專業度與設計師的 sense;意思是說,當你秀出的網址是 .com 或 .info 結尾時,會讓對方認為,你有看重自己的個人品牌。
更重要的事情:工作上的禮儀與距離
QA 時間時,聽眾詢問不少信件禮儀的拿捏方法。作品集的製作,即是與目標對象溝通,於是 e-mail 用字遣詞上的禮儀非常重要,必須保持剛好的距離且使用合適的文字,切勿將收件者當作朋友使用平輩的語氣撰寫。這會令對方感到輕浮與對你出現工作態度上的疑慮。
作品沒有美醜,而是你如何凸顯優勢
最後從現場與會者當中挑出幾則案例分享,讓現場的大家一同借鏡與學習,並在最後呼籲,作品集編排與設計的結束,很可能只是繳交期限的來臨,並不代表這份作品集就此完整;持續的調整與優化,才是與眾不同的心態。
未來主辦方將舉行更多設計講座與交流,敬請期待與追蹤桃園設計庫。
設計師/李宜軒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優仕創意創辦人與創意總監。曾任於IBM iX 設計顧問團隊,擅長於品牌識別設計與使用者體驗設計。作品曾獲Adobe卓越設計大獎、金點概念設計獎、亞洲最具影響大獎優選、韓國 K-Design Award 等,作品亦曾收錄於 Computer Arts Magazine、Victionary、亞洲設計年鑑等設計書籍中,並曾於美國、芬蘭、韓國、亞洲等地展覽 。
合作過的客戶包含 Facebook、Shutterstock、Helsinki Design Week(赫爾辛基設計週)、 Golden Melody Award 等。此外,在 2018 年時受 Shutterstock 邀請並獲選為台灣代表設計師,代言年度活動 GetCreative。在 Behance 台灣,為作品閱覽量前三高的設計師,作品閱讀量已超過 100 萬次。
相關作品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編輯:韓筠青
圖片提供:李怡軒
活動攝影:黃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