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臺北那些不被祝福的變電所們|隨筆季節#4

2021年12月12日上午九點四十分左右,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景隆街旁的臺北一次變電所因絕緣油過熱發生爆炸,爆炸的濃煙造成週邊線路無法正常送電,雙北數十萬戶停電,幾小時後才完全恢復正常供電。這起意外事件再度讓台電的供電穩定成為新聞焦點,初步調查發現是因為設備老舊,台電將全面檢查各變電所,避免類似意外重演。
事故後的臺北一次變電所。當天爆炸位置在室外,對這棟建築無直接影響。
事故後的臺北一次變電所。當天爆炸位置在室外,對這棟建築無直接影響。

早就該退休的變電所設施

變電所設施老舊到爆炸當然不正常,但是在台電原本的規畫裡,早在六年前,這次出事的變電設施就該退休、把變電的擔子交付到景隆街一街之隔的台電萬隆聯合辦公大樓地下。然而因為周邊居民抗議的關係,該工程多次延宕,直到今天都還沒辦法啟用。而事情為什麼變成這樣,其實與臺北迅速的都市化脫不了關係。
西元1934年,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完成日月潭的大規模水力發電設施,當時臺北端的一次變電所,就位在這次出事的臺北一次變電所。正因為時間夠早、規模夠大,讓這座當時位於市郊、離傳統聚落非常遙遠的變電所,能夠直接以「臺北」冠名。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之後,這座變電所也一直沿用至今,但變電所周圍本來的田地都已經轉為住宅,直接與變電所設施相鄰。
臺北一次變電所周邊有數座大型集合住宅,歷史相較於變電所都不長。
因為是先有變電所才有住宅,所以一開始居民都是知情的狀況下遷入,本來還相安無事;但台電啟動臺北一次變電所地下化計畫時,考量必須持續運作,因此並非原址地下化,而是在景隆街北側一街之隔的台電用地進行地下化。這樣的概念在所有臺鐵立體化工程也都看的到:為了不中斷鐵路運輸,立體化必須避開原本平面鐵道的位置,或暫時在旁邊建立臨時軌。總之,從景隆街南側遷移到景隆街北側的決策,直接讓景隆街北側相鄰住宅的居民氣炸了,要求台電撤回此方案。
遲遲無法啟用的台電萬隆辦公室及地下一次變電所。
爭議關鍵地點,從地面上看是一座公園,台電萬隆大樓就在右側畫面外。
如果攤開電磁波的檢測數據,會知道變電設施移到地下之後,與地面的距離和中間的混凝土阻隔,已經讓電磁波低到對人體沒有危害的程度。但當地居民並沒有讓步,於是地下化變電所遲遲無法啟用,直到這次的意外事件發生。事故後,台電也再次呼籲將變電所地下化會比維持現狀更安全。

其實臺北市裡還有數座大型變電所

因為電線都有電阻、只要通電流都會產熱損失電能,所以輸配電的過程是讓電壓越高、電流越小越好,但到了終端用戶還是需要降到電器使用的電壓範圍,於是台電輸配電系統設計了四個階層的變壓裝置,輸配電的起點是發電廠,大型火力發電廠及核能發電廠會以345kV的電壓送電到「超高壓變電所」降壓至161kV,再送到「一次變電所」降為69kV,接著在「二次變電所」降到22或11kV,最後在終端用戶附近的「變壓器」降到220或110V。如果拿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來類比,有點像是從心臟到大動脈、到小動脈、最後到微血管一樣,越上面的階層設施數量越少,但每座設施處理的流量越大,設施規模也越大,以最高等級的「超高壓變電所」為例,全臺北市只有一座「仙渡超高壓變電所」(主變可靠容量 1000MVA),位在關渡平原邊緣的大度路三段,2011年6月才啟用,主要負責將來自核一、核二廠的電送入臺北市。這座21世紀的超高壓變電所是採室內型的設計,變電設施比較不受天候影響,也比較能防止電磁波影響鄰近設施。你一定發現不對勁了:那在2011年6月以前,臺北市的電是怎麼來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位在新北市(以前的臺北縣)境內的超高壓變電所。像這種用地需求大的鄰設施,如果不是歷史因素搶先卡位,就只能設立在相當偏遠的地方。
比超高壓變電所低一階的「一次變電所」,在臺北市境內則有4處。除了這次出事的臺北一次變電所(主變可靠容量 400MVA),還有大同、松山、城中。大同一次變電所(主變可靠容量 200MVA)位在國道一號堤頂交流道,利用高速公路幸運草交流道中間的空間,成功與周圍隔開,堪稱位置最巧妙的一次變電所。松山一次變電所(主變可靠容量 200MVA)位在健康路、塔悠路口的麥帥二橋下,靠近基隆河,如今也被市區包圍,但之所以能設立在此,是因為這裡在1930~1970年間是松山火力發電廠,直到發電廠除役,才將一部份用地改建為變電所,繼續承擔為臺北市供電的使命。城中一次變電所(主變可靠容量 120MVA)最為傳奇,就位在桃源街‧長沙街口的博愛大樓旁,與總統府的距離不到100公尺。這裡是日本時代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大廈,可以想成是日本時代版的台電大樓,當時就有設立二次變電所,但在二戰末期遭遇空襲摧毀,戰後重建博愛大樓供國防部進駐,但還是保留了台電設施,也就是城中一次變電所。至於再下一階層的二次變電所負責大約100MVA上下的容量,全臺北市有將近30處、深入各區域。這是因為二次變電所輸出的電壓相對低,輸送到用戶的距離盡量短才會有效益。而些設施一但「身分曝光」,很無奈的都會變成週邊居民抗議的對象。變電所實在是很典型的「對啊我就是要用電,但變電所不准蓋在我家旁邊。」的鄰避設施。

變電所的未來

查詢台電位在臺北都會區的超高壓變電所和一次變電所,會發現只要是位在市區、鄰近周邊建築物的,都已經陸續進行室內化工程。當中規模最為驚人的,是位在土城區金城路上的板橋超高壓變電所,面積大約是臺北一次變電所的兩倍,主變可靠容量更是五倍的2000MVA,是仙渡超高壓變電所的兩倍之多,但室內化工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阻力,或許是因為沒有太明顯的位置遷移,且基地四邊還是有預留足夠的緩衝區。這個成功的經驗應該能當作台電後續工程的範本。
臺灣缺電與否的議題除了要關心發電廠以外,輸配電絕對也是不能疏漏的一環。這次臺北一次變電所的爆炸事故,凸顯出輸配電設施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台電如何讓必要的工程順利完成,將直接影響到臺灣未來的整體競爭力、不可不慎。
(本文完)
本篇為《雙北偶爾桃開箱指南》出版專題內.公開文章
感謝閱讀,希望你喜歡、甚至有所收穫。 歡迎追蹤帳號、以及訂閱我們的專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