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魏晉風雲-曹丕代漢】


西元220年,東漢非正式滅亡。 那一年,是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三月,曹操過世。 魏王國繼承人起用了新年號「延康」。 陳壽三國志寫得非常曖昧不明。 《三國志》是一本神奇史書。 同時描寫了兩個王朝的正統立場--漢與魏。 漢包括了劉備的季漢,而東吳對於《三國志》而言,並沒有那麼持正。 事實上,東吳的史料在當代非常多,這點從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表現了什麼呢?表現出孫權早有稱天子的野心。 即使在《三國志》中,以漢正朔來描寫的陳壽,也偷偷放上了赤壁戰後,東吳將領對孫權的敬稱:「至尊」。 荀子《正論》:「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 你如果抱著大中華唯一正統論來看,那是不會懂的。 可喜可賀,台灣人要懂這個太容易了。 有獨立國之實,但又得在宗主國面前裝孫子。 明明有土地人民元首律法,但是你不敢跟大中國說我才是中國。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不過《魏晉風雲》的主體,暫時還是擺在曹魏上。 而陳壽這裡弄得很曖昧就是,「延康」並不是一個國際間共同承認的年號。 比較普遍的解讀在於,曹丕於延康元年代漢。 在不承認曹丕合法性的情況下,其他兩國就會改採建安繼續記年。 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李傕挾漢獻帝時,改年號「興平」。 而當時有稱天子之意的益州劉焉劉璋政權就表示,我們不承認,我們繼續用初平。 也跟台灣還在用民國記年有87%像。 那麼,曹丕是如何取漢代之的呢? 我們今天要用比較不一樣的角度來看。 普遍都知道,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 但前置如何進行? 「漢帝以衆望在魏,乃召羣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 煽動輿論嗎? 很可能不僅是如此。 《魏晉風雲》打開的,是魏王國之論。 是曹操以戰國七雄王之姿為布局。 周如何代商興?秦如何代周霸? 簡單說,用打的。 曹丕代漢,其實也是用打的。 「(延康元年)六月辛亥,治兵于東郊,庚午,遂南征。」 七月甲午,軍次于譙。 曹丕要南征什麼?打孫權嗎? 孫權自建安二十二年起,就是魏下諸侯,雖然我們都知道他有異心,但檯面上即使關羽北伐,他還是支持著魏國作戰。 更別提延康元年七月「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衆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譙縣,不只是曹操父子的故鄉。 更位於許都正東方。 曹丕的「軍次于譙」,真正的意思,是否為「武王伐紂,會師孟津」的漢朝版本? 也就在抵達譙縣之前,曹丕發出了詔令:「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縉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這段文字不難。 白話就是黃帝跟堯帝,都有廣納百姓意見的機制。 官員要盡自己的職責(行政官,將軍,朝廷士大夫,地方州牧太守……)。 而我曹丕,將要總管這一切。 這不是一個大漢丞相該說的話。 然後,十一月丙午,大軍推進至曲蠡。 曲蠡,是許昌南面。 以今天的行政區規劃,已經在許昌市區內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漢獻帝宣布「禪位于魏王」。 曹丕以「武王伐紂」的格局逼進漢獻帝。 但不以武力攻打許都。 而是接受了漢獻帝的遜位。 在這個過程中,東漢初年最流行的天命祥瑞符讖自然也沒少了。 而最後曹丕告訴大家:「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句話,讓後世人有了許多猜測。 甚至在《竹書紀年》出土後,更多人肯定曹丕是以武力奪權。 不過官方文書上是這樣的意思:「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于魏。」 首先,舜跟禹都是「有大功於天下」,故得帝位。 漢承堯運,自然應該繼承這個優良傳統。 而漢獻帝也跟堯帝一樣,嫁了兩個女兒給曹丕(舜)。 所以其實曹丕的「字面上」意思只是說,舜跟禹對天下有大功,得到禪讓,原來是這樣的……我懂了。 這個融合了周武秦皇,王莽禹舜,自古以來朝代更迭的手法集大成之黯然銷魂掌,就是曹丕打出的最後一式。 也是我們在《新漢演義》最後提及的,曹操所要演繹出的「千年傳統,全新風采」。 去掉華而不實的囉嗦部分,我們可以提純出「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概念。 這就是先秦兩漢在民主政治上最重要的進展。 同時也是亂世的再次開端。 外國人說:「Ô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 梁啟超給翻譯做:「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對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而言,把「自由」換成「民意」,恐怕更要貼切些。 人們追求的究竟是自由?還是群居的安穩? 這問題留給哲學家。 不論以自由為名號,還是以民意為武器,說到底都是野心家「們」的過錯。 不是歷史上一個一個的野心家。 而是每次都是一群「人」操作的結果。 我們喜歡把砲口指向某個人,方臘,朱溫,曹操,張角,劉邦,秦始皇…… 相信這個「英雄」有絕大的魅力,煽動社會。 有個經典笑話,現在已經沒人在說了:「如果希特勒在現代復活,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是:「多了一個人。」 比起千百年前不可知其真相的歷史,我們認識更多以某人為招牌,眾多智囊在背後運作的組織。 為什麼曹操死了,「戰國之魏」代漢的計劃仍不會停止? 曹丕也有此心,自然是重要的一環。 《大秦王朝》告訴我:春秋公,戰國王,80%都是卿大夫操縱的傀儡。 若現明君,必有名臣相輔。 《大漢天威》跟《新漢演義》,更是繼承優良傳統。 沒有衛青霍去病,漢武一直換公孫家那些個廢物,還真能四夷鎮服啊? 沒有麒麟閣十一功臣,沒有雲台二十八將,宣帝光武拿什麼來中興? 歷史從來沒有掩蓋這些事,而是我們自己掩蓋了。 因為貧乏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想像不到每個經歷過國破家亡、朝堂鬥爭的史書作者,是在什麼樣的理解下完成這些「不完全真實」記錄。 如何改朝換代,對平民百姓如我們,是小道。 但對於當朝官員來說,可是大事中的大事。 魏國的官員士人留了大筆的記錄,陳壽只取了一篇官方公告,加個簡述:「乃為壇於繁陽。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其他那些落落長繞文的東西,要看進去真的很難。 我們就看個有趣的點。 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 司馬懿當時率領一票「侍御史」,追加了符讖宣言,應和陳群等文官集團,恭請曹丕上位。 以文官來說,陳群當時的位置不高。 怕有人不清楚,補述一下:司馬懿跟陳群是著名的曹丕四友其中兩大。 在東漢,監察官跟軍武官基本是同類型職務,這是古代軍警不分的特色。 司馬懿的位置,可以看做直屬曹丕的軍隊高級監察官。 簡單說,在曹丕代漢的大戲中,司馬懿扮演了安定軍心,讓軍方支持曹丕稱帝的角色。 這是很踏實,比什麼都重要的位置。 根據唐代《晉書》的說法,司馬懿一開始出仕曹魏,就是給曹丕當下官。 後來轉調丞相府,建安十六年加入張魯討伐戰(鍾繇軍)。 十七年又從伐孫權,十八年魏國建立後回到曹丕身邊,又任軍司馬。 不知道是哪一軍,最可能當然是鎮守鄴城的部隊啦。 其實可以看出《晉書》得到的資料,司馬懿是久經戰陣的武官。 而《晉書》作者房玄齡更認為,當曹丕為魏王之時,司馬懿跟陳群一樣是尚書。 轉調督軍御史中丞,就是收到漢帝禪讓時發生的事。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畫面呢? 司馬懿一開始就是曹丕的親信,但曹操一度很用力的拔除曹丕羽翼。 概略就是與曹植爭儲之時。 但在這個時間段中,司馬懿建立起了在曹操軍中的個人威望。 回到曹丕身邊後,成為曹丕能夠掌握軍派的一個重要關鍵。 要說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意在代魏,我真的覺得想太多。 但他跟曹丕的感情,看起來確實是真金不換。 建立軍中威望,當時頂多是協助曹丕成為太子。 但後來在曹丕代漢,曹丕當政時也發揮了絕大的效果。 進而在曹叡時期擔任頭號大將,更有力與曹爽一鬥。 整個脈絡就是這樣的。 曹丕的軍政雙霸天,乃是司馬懿與陳群,這沒有太多問題。 甚至三國遊戲有在玩的,都會覺得曹丕真是一手好牌。 比起關羽張飛都死掉的劉備,和有陸遜也不會使的孫權來說,曹丕的王朝顯然應該游刃有餘得多? 問題是,這兩個人在曹操時代都不是重臣。 曹丕代了漢,拉拔起自己的班底,勢必要跟父親原有的世族勢力版圖衝突。 司馬懿也許沒有篡魏之心,但從他的崛起開始,就注定了這個全新的王朝,將會不得安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