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特輯】──臺灣顏色三百年!以前人認為臺灣是什麼顏色?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新的一年開始,不少社群媒體都發布了「2022流行色」、「代表色」的預測,也回顧了這幾年來的流行色系。
過去三百年來,臺灣歷經了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的統治。每個年代來臺灣的人,都有對這塊土地的想像;再加上繪製器材與原有的美術風氣不同,大家在繪製臺灣的樣貌時,也留下了不同的色彩。
在臺灣每個年代,喜歡用什麼「流行色」呢?每個年代的臺灣又有什麼樣的色系呢?

[荷西時期]──銅版印刷,手工油墨上色

1624年-1662年,荷蘭與西班牙在臺灣的統治時期。
十七世紀時,荷蘭與西班牙從歐洲來到遙遠的「東印度」擴張殖民地,臺灣也是其中之一。除了帶來耳熟能詳的「番薯」、「番麥」以外,同行的人們繪製臺灣的圖像,也呈現了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塊東方的島嶼。
當時人們繪製福爾摩沙的圖像,除了紙本畫作以外,為了更好的印刷傳播回本國,也會使用銅版版畫。十七世紀的彩色圖像不同於如今的多版印刷,需要事先用手工局部上色後,再進行印製。
椰子綠:#42422C
君袍藍:#59717D
媽祖紅:#BC4E33
十七世紀在描繪東印度時,時常會繪製有亞熱帶、熱帶風情的「椰子」;軍袍與神像也會加上西方對於宗教的理解,將神像畫的過份巨大,後方還有金光閃閃的天使與神獸;君主或領導者的部分則常使用藍綠色的衣袍。
參考圖片:Islands around China where the famous pirates Yquen and Koxinga once stood, according to the memoirs of a loyal traveler 'by Van Der Aa, Pieter.;彌樂佛與媽祖;François Valentijn, Oud en Nieuw Oost- Indiën (Dordrecht: Joannes van Braam), 1726, Vol. 4, Part II, Book 3, p. 45.

[明鄭時期]──寫意彩墨,內斂的人物容像

1662年~1683年間,由延平王鄭成功於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
在明朝被清朝推翻取代,只剩下「南明」努力地進行「反清復明」。鄭成功與剩餘的南明皇室則來到臺灣作為基據地,同時也將當時中國的水墨畫系統帶來臺灣。
郡王綠:#4B5F3C
仕人藍:#02449A
道袍藍:#091F5B
中國傳統畫大多注重無形的意涵,與西方細細描摩的風格不一樣。除了注重氣氛的山水畫以外,對於人物容像(肖像)的描繪也是寶貴的資料,其中最多的描繪也是當時統領臺灣的鄭家。為了呈現文人風範的儒雅,會選擇比較淡而內斂的色彩,也代表了當時鄭氏家族帶來的中國仕人、文人的美學。⠀
參考圖片:鄭成功畫像;臺灣行樂圖;鄭經像

[清領前期]──工筆設色,畫工的鮮豔色彩

清領前、中期為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明鄭王朝,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前。
「清領前期」,在課本裡也會被定義為消極治理時期。對於清朝政權而言,臺灣是一塊屬於邊疆的土地,因此留下的圖像大多是他們眼中的「少數民族」的特色風采,也就是如今的原住民族群的生活圖像。
采風橘:#DA6731
官帽紅:#D63C32
職貢紫:#B47BA4
采風圖與職貢圖大多由清廷派遣的畫工所繪製,像是「番社采風圖」為了強調不同於漢人族群的特殊風情,常會使用艷麗的色彩;抑或是像「皇親職貢圖」為了呈現給清廷皇室,而刻意以漢人的眼光進行美化與想像。這兩系列的圖都與史實有些落差,作為研究時需要特別注意,但其中的色彩使用,確實代表了當年的漢人如何看待這塊島嶼。
參考圖片:番社采風圖;皇親職貢圖;岸裡社總土官潘敦仔像

[清領後期]──緹花緄邊,亮麗的配色工藝

清領後期為清廷1874年到1895年割讓給日本為末的積極治理。
這時留下的圖畫大多是家族內部祖先的肖像,較少能在網路上搜尋到。但由於年代較近,留下的衣服、織品也很多,讓我們能看見清朝時期臺灣人對於服裝配色的想法。
湖水綠:#A2AD9D
虎旗黃:#F5C74D
絲羅橘:#E8A97E
清領時期的臺灣人喜愛艷麗的服裝,特別是禮服。也因此可以在許多留傳下的織品看出喜愛運用飽和、對比的配色;除了禮服以外,「臺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也有這樣的特徵。
參考圖片:藍地黃虎旗;橘紅絲質緹花大襟女衫;湖水綠提花羅大襟女衫

[日治時期]──近現代的繪葉書,三色版印刷術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後,日本統治台灣時期(1895年-1945年)。
隨著日本統治帶來現代化建設,「三色版印刷術」也被帶來到臺灣。三色板印刷術利用三原色進行套印,這樣便可以大量印製,適合用於廣告印刷,或是繪葉書(明信片)的使用。
看版紅:#B86C5C
芭蕉綠:#314744
壁磚黃:#EEBD78
臺灣是個位於亞熱帶地區的島嶼,與溫帶的日本截然不同,因此日本人在描繪臺灣的風情實,會在畫作裡大量能凸顯「南方」的色彩。像是「芭蕉」就是個常出現在廣告或是繪葉書裡的形象。背景的顏色也時常會使用紅色、黃色的暖色調,表現出繽紛且熱情的殖民地形象。
參考圖片:高砂啤酒、福爾摩沙烏龍茶 廣告

臺灣色票合輯

雖然「臺灣色」可能會因摹本與照片可能會有些許色差,但排列開來的臺灣古早色票還是透漏著與現代截然不同的風情,突顯了當時的年代特色。
在進行創作發想時,不妨參考看看喔!
以上的圖片皆使用網路進行蒐集與分析,服飾誌無其所有權;更多圖片可至臺灣各大博物館圖庫搜尋發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77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服飾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個女孩對化妝都有一套自己的心法,當然,這樣愛美的心情,一百年前的台灣女子們也是相同的。 到底一百年前的台灣女子怎麼化妝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七娘媽生這一天,女孩們會在中庭備好瓜果、鮮花、化妝品祭拜織女,祈求自己的手藝和容貌跟織女一樣好。在盛行繍補工藝的早期台灣,七娘媽可以說是所有繡娘們的寄託。 在這個逐漸被「情人節」取代的節日,臺灣服飾誌希望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替一直守護台灣的七娘媽慶生。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精挑細選了一件很喜歡的服裝,卻被別人批評「很奇怪」」,甚至引來不友善的注目禮?在1920年代中期,臺灣女性大多還在流行傳統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這時的廖貴就已經穿起全套的洋裝──她又會引起怎麼樣的風波呢?
    如果你也曾想過: 「有沒有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漫畫呢 ?」⠀ 那麼下面提到的這些作品是不能錯過的了!⠀⠀⠀ 雖然如今CCC編輯部已經解散,但這些作品與創作者,仍然值得一看。
      這次的雜談不是小知識,是小編將這兩年查詢的資料進行整理,本篇資訊以一些書籍和網路可查到的論文資料為主,如果有需要查詢服飾發展、圖像、畫法,卻無從下手的可以參考看看。
    「藍衫」,是客家人的傳統服飾,相較於閩南衫的豐富顏色,客家藍衫大多使用黑、藍等樸素耐洗的顏色,因此被叫做藍衫。
    每個女孩對化妝都有一套自己的心法,當然,這樣愛美的心情,一百年前的台灣女子們也是相同的。 到底一百年前的台灣女子怎麼化妝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七娘媽生這一天,女孩們會在中庭備好瓜果、鮮花、化妝品祭拜織女,祈求自己的手藝和容貌跟織女一樣好。在盛行繍補工藝的早期台灣,七娘媽可以說是所有繡娘們的寄託。 在這個逐漸被「情人節」取代的節日,臺灣服飾誌希望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替一直守護台灣的七娘媽慶生。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精挑細選了一件很喜歡的服裝,卻被別人批評「很奇怪」」,甚至引來不友善的注目禮?在1920年代中期,臺灣女性大多還在流行傳統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這時的廖貴就已經穿起全套的洋裝──她又會引起怎麼樣的風波呢?
    如果你也曾想過: 「有沒有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漫畫呢 ?」⠀ 那麼下面提到的這些作品是不能錯過的了!⠀⠀⠀ 雖然如今CCC編輯部已經解散,但這些作品與創作者,仍然值得一看。
      這次的雜談不是小知識,是小編將這兩年查詢的資料進行整理,本篇資訊以一些書籍和網路可查到的論文資料為主,如果有需要查詢服飾發展、圖像、畫法,卻無從下手的可以參考看看。
    「藍衫」,是客家人的傳統服飾,相較於閩南衫的豐富顏色,客家藍衫大多使用黑、藍等樸素耐洗的顏色,因此被叫做藍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1624年,距今400年,荷蘭人踏上台灣土地,帶來了一些文化影響,也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台南燈會以此為主題,推出了許多節目,包括耗費鉅資,請唐美雲歌仔戲團,推出新戲【1624】,唐美雲扮演荷蘭長官,扮相說有「寶塚」的感覺。 於此同時,西班牙新上任的文化部長,不認同西班牙五百年前在世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1624年,距今400年,荷蘭人踏上台灣土地,帶來了一些文化影響,也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台南燈會以此為主題,推出了許多節目,包括耗費鉅資,請唐美雲歌仔戲團,推出新戲【1624】,唐美雲扮演荷蘭長官,扮相說有「寶塚」的感覺。 於此同時,西班牙新上任的文化部長,不認同西班牙五百年前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