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台灣東岸海底地形

(臉書粉絲專頁原文發表於 2022 / 01 / 13 )
附圖是由國家海洋研究院所公布的台灣周遭海域海底地形圖【註 1】,從中可以看出,東岸在離岸不遠處,海水深度已達數千公尺(圖中深色的部分),對發展黑潮發電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條件。
但幸好,還是有好消息:仍然有幾處水深較淺,「看起來」較可能成功錨固洋流發電機。例如,在東南方「南縱海槽」與「台東峽谷」一帶、以及東北方的「琉球島弧」西端延伸到「宜蘭陸棚」這兩處,我在附圖中用紅色標明的區域。
在先前的貼文中曾提及,想要從黑潮擷取龐大能量的前提,是要能成功錨固住與期望數字相應的洋流發電機。考量到台灣對電力的需求動輒以「億度」為單位,很顯然不可能僅憑「島嶼錨固」方案就滿足上述需求(受限於島嶼數量及地質等條件),因此,還是得朝「海床錨固」方向長期努力【註 2】。
未來,若真要邁入「大規模投放洋流發電機」的階段,無疑需要優先對上述兩區域的海底地形作更深入的研究,描繪出細緻的海底地形圖,才能為「海床錨固」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來不斷研發更理想的錨固工法,取得成功後,剛好可一南一北將電力輸往本島使用。屆時,眼前的許多能源爭議,也許就會有新的思維、視角、甚至解方了。
【註 1】
【註 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