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看了期待已久的《梅艷芳》期待是因為終於有一部關於香港巨星的傳記電影誕生,這證明香港文化沉澱的程度,足以釀造出一個人物,一個矚目而傳奇的故事。
可是看戲前,有兩個朋友說「as a movie,它不合格」
我盡量壓抑期望,推想了很多不好看的成因;但還存有一種想法,覺得梅艷芳的一生精彩又跌宕,怎會處理得不好?看來朋友們要求太高吧。
怎想到問題出在最基本的電影法則
戲一開頭,由梅與姐姐自小賣唱說起。到長大後,二人已經略有名氣,音樂人黎小田更親自邀請她們參加新秀歌唱比賽。這段成名前的戲,很平穩地過渡,我也漸漸投入王丹妮所飾演的梅艷芳,有種年輕的傲氣,做得不錯。
梅憑實力,順利入圍決賽,並演唱徐小鳳《風的季節》。我當然預料到王丹妮唱歌時,會沿用梅艷芳的真聲,因為女中低音真的很難找嘛。可是,萬萬想不到,導演居然插入4:3的電視畫面,播出真實的梅艷芳在新秀比賽的片段!然後intercut王丹妮飾演的梅艷芳!
我作為觀眾,覺得很出戲
之後我再投入不到,因為我在本能地比較:「梅艷芳果然別有風韻,王丹妮根本不到她一半。」同時我又覺得對王丹妮很不公平。王差不多用演技說服我,她就是梅艷芳之時,你就用真的梅艷芳來提醒我,王只是個演員。後來,這手法用了差不多六七次,我就在真與假、紀錄片與劇情片、驚嘆與比較之間不停徘徊,每次王快要說服我,導演就來提醒我。很累。
這種手法令我很不舒服
製片方好像真的當王丹妮是一個回憶的載體、一個沒有主體性,只是用來串連劇情的工具人,而不是尊重她作為演員的努力。製作方宣傳時說,她是經千挑萬選下,神韻最像梅艷芳。既然那麼珍貴,那為何不好好讓她以演技說服觀眾,製作方做法很虛偽,也很侮辱新進演員,如果梅姐在生,應該不會認同。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他角色的選角與真實人物氣質相距甚遠。
例如古天樂飾演的時裝設計師劉培基,雖然他刻意做出女性化的蘭花指和擺出一絲不苟的模樣,暗示出劉是同性戀者,但下一刻就變回直男的語氣舉止。加上片頭就看到古生的天下一電影公司是投資方,更加令我聯想這是種圍內人選角的味道。「老細,落唔落場做返個角色呀?」(老闆,不如你親自做一個角色吧?)如果廖啟智(智叔)仍在生,他做劉培基的角色應該更適合了。
另一個位,基本上全戲院的人都笑了。
就是楊千嬅飾演金牌經理人陳淑芬。我第一個反應是「你老幾呀(你哪根蔥呀),楊千嬅根本沒有演技和份量去扮演另一個大人物。之後有一場楊千嬅向梅艷芳曉以大義,天呀,在我看來,竟像一個後輩鼓勵前輩,非常奇怪。如果是由實力派演員羅冠蘭做的話,效果會好百倍。只有林家棟飾演的唱片公司高層蘇生,是真的演到那一種持重和輩份。廖子妤演的梅愛芳也是恰到好處。
以上種種,令我覺得這套戲除了不尊重王丹妮之外,其實是不尊重梅艷芳本人
她的一生被做成一套既不像紀錄片,又不像劇情片的「戲」,選角又奇怪,敘事手法又將立體變平面,更將梅人生中最重情重義的幾件大事提也不提。(很多影評也提到了,我就不詳述,就是梅媽媽、梅大哥、支援學運、辦演藝人協會、替劉家玲出聲、培養徒弟何韻詩等)
我批評了那麼多,其實有義務建議一套合格的傳記式電影來證明我的善意。梅艷芳演的《川島芳子》就是好例子,敍事與選角是中上。關於選角,查考起來,原來川島與梅的身世,竟有不少吻合之處,這也許是監製與導演找梅艷芳來演的原因。這些細心,才是對演員、對電影的尊重!
這篇太長了,下篇再談《川島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