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了浮世繪是如何從江戶開始擴散至全日本,又是在甚麼機緣之下一路紅到國外去的,這次,我們就來看看浮世繪是怎麼出現在江戶的?它跟我們現在看到的蔦屋書店有甚麼關係呢?
浮世繪的出版:合作無間的三師
之前我們曾稍微提到過,浮世繪是一種具有廣告效應、可以大量印製的版畫作品,因此,在浮世繪印製的過程中,即使繪師的名氣再高,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已。一張浮世繪的誕生,必須靠著至少三個「師」才能完成,包括1)創作原畫的繪師、2)將畫作雕刻出來的雕師、3)將浮世繪手工拓印出來的摺師。因此,即使是繪師本身的作品很優秀、畫工很細、用色很特別,但在沒有其他兩師的合作之下,一張完美的浮世繪是無法完成的。
舉例來說,當時的美人畫中常會有描繪女生髮絲的部分,又或是我們在上一篇看到梵谷曾經臨摹的「大はしあたけの夕立(大橋安宅夕立)」(歌川廣重)中曾出現象徵大雨的線條,這些都非常考驗雕師的功力。真的厲害的雕師,就連工具都必須親自打造,才能做出順手的各種雕刻刀,以便應付這種超高難度的細緻畫作。
歌川廣重的「大はしあたけの夕立」VS梵谷的「雨中的大橋/Bridge in the Rain」/資料來源:網頁資訊
後面接手的摺師也不能馬虎,一張浮世繪通常不只一種顏色,所以必須換5-6次的板子,才能印出不同區塊的各種顏色。因此,每次在換板時如果沒對準、拓印時的力道如果沒拿捏好,印出來的浮世繪就會歪掉或深淺不一,此時如果繪師要求某個部分要漸層變色的話,難度又更高了(例如「大はしあたけの夕立(大橋安宅夕立)」中,下半部漸層的藍色變化)。由此可知,摺師的細心程度與浮世繪的成品品質也有關係,所以,之後如果大家有機會在日本看到浮世繪的美術展時,可以看看作品說明處是否有標明這張是「初摺」還是「後摺」?「初摺」代表這張是當初首批印出的版本,通常能比較完整地呈現繪師原本的作品樣貌;而「後摺」則有可能是在該作品出版且熱銷之後,摺師為了在短時間之內應付大量的需求,因而簡化了畫中比較複雜的色彩變化,所以其拓印出來的品質相較之下可能就沒這麼好嘍。
浮世繪的出版:關鍵人物-版元
在上述的三師合作之下,浮世繪終於被印製出來了,但它是否能站上熱銷排行榜,就得看在整個出版業中的關鍵人物「版元」了。所謂的版元,其實就是「出版商」,如過以唱片業來說,也就是相當於「製作人」的角色。早在浮世繪還沒出現之前,版元們本來就是從事書籍出版的工作,他們會依照客戶的需求,找作家來寫書、找雕師來將書的內容雕刻出來、找摺師來將其印製後販賣。由於是書籍,所以最早的出版品裡重點都是文字,輔以少數的插畫,而這也是早期繪師們的主要工作,此時的畫面都還是以簡單的黑色線條為主。後來,隨著新的顏料開發,圖面越來越豐富,畫家的畫風也越來越精緻。當時有一個繪師叫做「菱川師宣」,他就建議版元可以試著將圖面再放大一些、文字再減少一些,如此圖多字少的頁面呈現,大概就跟我們現在看到的漫畫一樣。於是,人性本懶,你想看看,如果你眼前有兩本書,講述的故事內容都一樣,只是一本都是文字,另一本則是以漫畫的方式呈現,你會選擇拿起哪一本呢?果不其然,推出圖多字少的新版本之後,許多書籍因此大受好評,銷量暴增。
<浮世繪的出版>左圖:當時的出版商們,其中1號就是蔦屋的商標,通常商標繪被標記在浮世繪繪師的名字旁邊;右圖:版元與三師/資料來源:NANA濕婦繪製
接著,菱川師宣又提出了另一個對出版業來說,可說是劃時代的創新商業模式,他跟版元建議,乾脆把畫單獨拉出來賣,這樣除了書本身之外,還可以再多賺一筆喔。這道理其實就像以前我們買CD一樣,即使我只喜歡聽主打的那一首歌曲,但總是得買一整張專輯才行;直到後來才開始慢慢出現「單曲CD」這種商品;然後到了蘋果電腦推出了iTunes、大家開始瘋狂下載MP3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只買那首我們愛聽的歌就行了。由於這概念實在是太過超前了,所以原本版元們都覺得他瘋了,我們賣的是書啊!怎麼到最後變成賣畫呢?但也有少數觀念比較創新的版元採取了他的建議,沒想到不只書籍熱賣,單獨拉出來的這些畫也開始人氣大爆發,而這些熱銷的畫正是這世界上第一批的浮世繪。自此之後,浮世繪除了單純作為故事書的插畫之外,也開始結合了當時庶民所關心的娛樂主題,例如去看電影(歌舞伎)、喝咖啡聊是非(茶屋)、泡夜店(吉原遊郭)、旅遊(去伊勢神宮參拜)...等等,各家版元也爭相開始賣了起浮世繪。
蔦屋重三郎
然而,在眾多的浮世繪中,出版商到底能不能賺到錢,那就得看版元的眼光是否精準了,他得判斷出哪些繪師的畫作能大賣、哪個雕師與摺師的功力比較強,就像現在的演藝圈開發新的藝人、寫詞與作曲人一樣。當時,有一個出版品最多、也是眼光最精準的版元叫做「蔦屋重三郎」(以下簡稱 蔦屋)。當時最吸引世人眼光的演藝圈不外乎就是吉原遊郭(男人的尋歡樂園,以下我們就簡稱為夜店一條街吧)與歌舞伎(電影)這兩個圈子了,而蔦屋從小就在夜店一條街裡混大的,因此對最新的潮流有著敏銳的雷達。他憑藉著在夜店一條街的人脈,說服了各大夜店們,一同出版了一本夜店花名冊(「吉原細見」,參見下圖),裏頭詳細列出每個店家的位置,裏頭的遊女與花魁名字(就是夜店QUEEN 的LIST啦),簡直就是一本夜店一條街導覽指南,推出之後廣受好評,而他也很有生意頭腦地在書的最後一頁,打上自己所經營的書店(耕書堂)廣告。隨著書店的生意越來越好,除了賣書之外,當然也賣起浮世繪來,蔦屋不僅開始物色有才能的繪師,同時也培養有潛力的新生代繪師,例如當時著名的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與東洲齋寫樂等等,都曾是蔦屋旗下的簽約繪師(這幾位繪師的作品,我們後面會做介紹)。
NANA第一次看到「蔦屋」這個名字的時候,不自覺地就聯想到日本的「蔦屋書店」,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始查起「蔦屋重三郎」這個人與「蔦屋書店」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沒想到還真的有一點點很勉強的淵源(笑)。據說在1999年之前,蔦屋書店曾在自家公司內部的員工訓練教科書上寫著,「蔦屋書店的名稱,來自於創辦人増田宗昭的阿公,過去曾經經營過一間名為『蔦屋』的置屋(舞妓與藝妓的培訓機構)」。然而,他們也知道江戶時期曾經有過一間出版商的版元叫做蔦屋重三郎,於是,増田宗昭在友人的建議之下認為,以品牌形象來說,取名自「蔦屋重三郎」的說法,會比原本取名自「阿公的置屋」的說法來得更好,畢竟現在開的是書店,品牌形象比較搭,所以後來就借用了「蔦屋重三郎」的新解釋。
喜多川歌麿:整天泡夜店的浮世繪繪師
在蔦屋旗下的簽約繪師之中,最早聲名大噪的應該就是以畫美人畫出名的「喜多川歌麿」了。據說喜多川歌麿沒事就愛泡在夜店裡玩女人(?),甚至還曾經尾隨美女回家,只為了想幫她畫一張(?)。如果他活在現代的話,應該早就被當成變態抓進牢裡關了吧XD。但也就是因為如此對女人的執著,他所畫出來的「美人繪」特別有韻味,所以蔦屋也就這樣無限供應他夜夜笙歌所需的銀兩,以確保他的美人繪的產量與品質,你知道的...藝術家靈感的來源不能斷嘛!此外,喜多川歌麿取景的畫面與以往會畫出全身、有各式各樣背景的浮世繪不同,他只特寫女生的上半身,而且背景刻意留白,並在白底的顏料中添加了貝殼粉末與雲母的成分,讓整張浮世繪的畫面更顯華麗。下面這幅「寛政三美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圖中的三個美女都是真有其人,正中間後方的美女是夜店裡的QUEEN(花魁),前面兩位則是泡沫紅茶店(茶屋)的美女服務生,據說不少男人看了這幅浮世繪之後,便湧入了該間夜店與泡沫紅茶店;女人們也爭相模仿起他們的妝髮與打扮,也捧紅了寬政時期的這三位美女。
東洲齋寫樂:似顏繪快手
東洲齋寫樂原本是一位默默無名的繪師,是蔦屋重三郎在朋友的介紹之下看見他畫的「大首繪」之後,才將他納入自己旗下的繪師之一。然而,東洲齋寫樂在歷史上僅出現了短短地十個月之後,就莫名地消失了。在這十個月之間,他以平均每個月十幾幅的速度,總共累積了約145幅浮世繪作品,由於這速度快得非常不合理,所以有很多人都懷疑這個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繪師,會不會其實根本只是個繪師集團的總稱?這個謎到現在大家都還沒能解開,我們姑且就先相信他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天才繪師吧。
「三代目大谷鬼次の江戸兵衛」東洲齋寫樂,其中的「三代目大谷鬼次」為演員本名、「江戸兵衛」則為歌舞伎劇中的角色名/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東洲齋寫樂的作品特色在於以深色的黑雲母為背景,然後用「誇飾」的畫法畫出一系列的歌舞伎演員(電影明星)。在他出現之前的所有繪師,都是以最美、最帥、最優雅的角度來詮釋畫中的主角,換句話說就是有開美肌、修過圖的明星照片。但東洲齋寫樂這位年輕的繪師卻一反傳統,故意將歌舞伎演員的頭畫得超大,明顯地與身體和手不成比例,且透過臉部表情的強調,藉以傳達歌舞伎的劇情張力。例如下圖的「三代目大谷鬼次の江戸兵衛」就是他最著名的一張作品,若以現代的角度來看,我想這種畫法根本就是「似顏繪」的始祖吧?但江戶時代的人顯然沒有太欣賞這樣的畫風,因為東洲齋寫樂的作品開始被人注意且加以重視的原因,居然是在1910年時,有一位德國的畫作研究學者實在是太欣賞這樣的畫風了,因而出了一本叫做「寫樂」的書,自此之後,日本人才開始回頭重視起這個繪師的作品。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