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0|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魏晉風雲-覺醒青年夏侯玄】

三國論夏侯,往往我們只會知道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
然而,就算小學生也會讀到,三國以魏為正統,續於晉,中國本土的學術思想,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轉變。

也就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人物的「清談玄學」。
現在老師不知道有沒有教,我那時候是沒有老師會提及,竹林七賢的政治立場,跟晉之司馬氏是相當衝突的。

而玄學的源起,就跟魏朝本身有非常,非常密切的關係。

首先,曹丕是一個重視黃老之術的皇帝。
這套原本在西漢初年盛行的學說,隨著儒家地位的提高,逐漸在政治圈中沒落。

但東漢末年,儒家偏道的分支,又再度覺醒了。

連帶著知識份子們精研的領域,再次囊括了道家學術思想。
這中間有許多文化與歷史的演變,最簡單說就是「太平道」的登場。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不但帶來政治上的群雄割據,也點燃了學術革命的火苗。
曹丕有志於此,著《典論》為述。
繼任的魏明帝曹叡,更將《典論》刻為石經。

可就像前面所提到,太平道本身不是老莊思想,而是儒家的陰陽術分支。
儒家不能救東漢之頹亡,返歸道家就可以嗎?

我們表示存疑,魏朝的知識份子,同樣要表示存疑。

以支持著曹魏的宗室為主幹,過去被我稱為陰陽儒的學派,終於正式在中國學術界上有了名稱。
「魏晉玄學」。

玄學的領頭羊,其名為「玄」,是夏侯淵一支的血脈。
人稱夏侯玄,字太初。

這名跟字一定是他自己取的,不過《三國志》也未記他是否有原名就是了。

事實上,就既有史料判斷,夏侯惇跟曹操的血緣,是比較親近,同出一脈的。
夏侯惇的家世相當尊貴,屬於在地方上可以殺人無罪的類型。

同樣是少年時代,曹操犯法,還得找人來頂罪。

那隻替罪羔羊就是夏侯淵了。
也正因如此,家系相對偏旁窮困的夏侯淵,得以搭上這艘新時代的曹操大船。

嗯,相信很多人也知道,張飛的妻子是夏侯淵的姪女。
夏侯淵為了扶養這個姪女,還拋棄了一個自己的親生兒子。

這些資訊都側面說明,夏侯淵這支在東漢末年,原本是不像曹操夏侯惇那樣風生水起的。

得以親近曹操的夏侯淵,又帶來了一個更遠親的孩子,名叫夏侯尚。
夏侯尚算是聰明伶俐,跟曹丕年紀相當,交情甚好。

曹丕稱帝之後,夏侯尚亦頗有戰功。
更娶了曹家的女兒為妻。

不過,後來夏侯尚寵幸小妾,有廢正室之心,曹丕就有點生氣了。
雖然私事上有點摩擦,但曹丕並沒有什麼真正對夏侯尚施展政治制裁。

看上去頗有漢武帝「私怨歸私怨,律法歸律法」的風範。
其實說真的,曹丕也沒有以法治于禁。

對付曹洪,他同樣沒有逾越了「法」的規範。

曹丕心眼確實是小,但在身為一個皇帝的部分上,這個小心眼到底應該扣多少分,還有很多值得思量的空間。
但不論如何,人再怎麼公私分明,一顆心也不能剖成兩半。

被曹丕搞過的夏侯尚,後來就生了重病,比曹丕還早過世。
夏侯玄,就是夏侯尚的嫡長子。

上面說了,玄母姓曹。
這位曹夫人,不是曹操的女兒,是曹真的姊妹。《三國志》的說法。
所以《三國志》也沒有收錄,曹真本姓秦的資料。

總之,按照這個認知,夏侯玄跟曹爽,也算是表兄弟的關係。

夏侯玄有父風,聰明而博學,但曾經因為恥於和曹叡的毛皇后弟弟同席,而引發曹叡不滿,未得重用。
另方面,夏侯玄本身也是長相俊美的類型。
兼之能言善道,善於品評人物,活脫脫就是另一個何晏了。

據說,夏侯玄跟何晏,就是煉丹服藥的祖師爺。

夏侯玄的出身背景才幹,其實就跟曹爽五大寇差不多。
但就《三國志》的敘述來看,曹爽是沒有把這個表兄弟當下屬的。

一開始,曹爽是重新把夏侯玄放回小皇帝曹芳身邊尊重的。
不過,許是五大寇中年紀最大,算得上是長輩的畢軌,擔當中護軍並不稱職,於是曹爽就把這兩人調了一調。

以品評人物在京城出名的夏侯玄,來到進用武官的中護軍一職上,那就是曹爽改革最成功的部分了。
世語曰: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為後式。

同時,夏侯玄也不像同期的覺醒青年們,只敢利用政治手段來架空司馬懿。
他可是唯一留下與司馬老懿暢談時政記錄的青年。

原文多又長,我們大概翻譯一下。

夏侯玄認為,分權機制是很重要的。
現在的九品中正制,只是考核品行。
但小地方做得好的人,不表示他就能管理大事務。

這邊說明一下,當過兵出過社會的人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夏侯玄要表達的事情。
一個勇猛善戰的士兵,在中國傳統的考核認定下,必然能升上管理職,例如伍長。
但其實管理職所需要的專長,並不是勇猛善戰。

即使同樣是面對戰爭,將軍如果只知道以一擋百,那就夏侯淵了有什麼好說。
哪天碰到比你更勇猛更善戰的黃忠,還不是人頭落地。
這樣算是稱職的將軍嗎?

在這樣的考核制度下,就算你跟中正官員說,舉薦上來的人不好用你就要受罰,也是不會有用的。
中正官完全應該去評定等級,在鄉里優秀的人才,就管理鄉里。
在州郡優秀的人才,就管理州郡。
不要自己越級推薦……評定一個人能不能做更大的事,應該讓尚書台來做整體的評估,出了問題,我們再追究責任,才能真正的適材適用。

大體來說,不能說夏侯玄的想法是錯的。
甚至我們必須了解一下,原本兩漢的中央任官制度。

如果你不熟兩漢,從諸葛亮的用人方式也可以讀到的。

兩漢會把地方舉薦上來,經過考試的人材,先放在朝廷裡面打雜當郎官。
打雜自然是很小的事,但能做大事的人,就會表現出他能做到更多。

而在朝廷裡,向上表現的機會,幾乎可以說是無上限的。

九品中正制出現之前,州郡自己任命的公務員,也只要通過地方考試就可以了。
可九品中正制,則是直接就要評定品級。
有點類似你一通過考試,就決定了你是鄉長品級,縣長品級,還是二千石品級。

這就像是今天,只要你進了明星學校,人生前途就穩了。
所以明星學校會有更多原本在社會上就是優勢等級的族群子弟。
即使你再怎麼嚴格管制這個明星學校,也避免不了。

現代的做法,其實就是古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混合:層層考試。
你上建中就無敵啦?不行,你還得上台大。
上台大就保證你當大官啊?不行,公務員還是要考,當大官還是要審核。

這樣應該夠簡單了吧?
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真,一試定終生」。

這個時候,夏侯玄認為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不佳,應該要調整吸收兩漢制度的優點來並行。
雖然是一個很小的點,但我想也足以表現出,在這個「曹爽主導的青年革命」中,並不是只有貪慕浮華、權力的烏龜王八蛋在假裝自己是覺醒青年。

順便提一下,那陳群是頭去撞到,還是被人收買,所以建立九品中正制嗎?
其實要考慮到,曹操跟漢獻帝時代,並不是承平時期。

地方的教育跟農作,與治安是相輔相成的,當人們沒辦法安居,教育也無法推行。
通過地方教育舉薦出來的人材,不管是品質還是數量,都完全無法期待。

這也不是獻帝建安短短二十年的問題,大約從魏朝建立前一百年,東漢就進入了這樣的狀況。
國家變更很多即時手法來想辦法在官學制度失靈的情況下,舉用更多更有用的人材。

曹操的唯才是用也是一招,但更重要的其實是他不斷征戰各地,直接起用地方名士入丞相府。

發現了嗎?從中央直派高級官員,為地方人才評等,其實就是曹操開始做的事情。
浩浩蕩蕩先秦兩漢千百年,哪裡會有三公這樣九州亂跑取才的。

陳群所建之「九品中正制」,就是把曹操的行為制度化。

《三國志‧夏侯玄傳》沒有寫,但其他的史料確實指出,司馬懿廢除了九品,改行「州郡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們這邊就單純了解一下夏侯玄跟司馬懿進行的「中正考核」部分。

這也僅僅是夏侯玄提出的一部分建言。
其他還有地方監察管理制度與禮法上的改良。

這兩件事是相關的,記得秦朝的郡縣制跟漢初的郡國制嗎?
郡國本身是一個過渡用體制,既能滿足當時有功諸侯與六國遺民的「國家感」,也能遂行中央集權統治。

隨著兩漢發展下來,一國最大不過四縣,根本不與郡齊,卻仍有獨立自治體系……

夏侯玄認為,郡國制本身其實是「一朝兩制」,也是亂源之本。
為了除此亂源,最好「以州治縣」。

說白了,郡跟國一起廢掉。
這邊會比較難懂的地方在於,他的建議是廢掉郡國這樣的行政體。
但萬戶縣主管,仍名郡守。五千戶縣主管,名都尉。千戶縣令,不足者縣長如舊。

做到這個程度,就要承認先秦五等「公侯伯子男」的禮法,已經不符合魏朝統治了。
必須要建立新的禮法,而且要革除儒家那種「貴族華麗」的尊榮感。

就像前面提到,司馬懿確實廢除了九品,對於夏侯玄的諸番提議,老仲達都表示很有參考價值。
夏侯玄也回信:「一旦您推動改革,我們就會跟隨你。」

如果覺得這一段太枯燥,剛好回到故事線上來。

曹爽發起的青年改革,以青年為主訴求。
但夏侯玄才不管,他的主訴求就是「改革」。

夏侯玄願意跟老臣派合作,來進行改革。
精彩了,這個戲看得夠多的人就知道,事情要精彩了。

就在這個時候,曹爽派由李勝提議,發起了征蜀之役。
明面上仍是覺青領袖的夏侯玄,也參與了這場戰役。

但最漂亮的是,夏侯玄卸下了中護軍之職,改任征西將軍參戰。
而他推薦了司馬師擔任護軍。

中護軍一職,從曹叡時代的蔣濟到夏侯玄,都有靠賄賂買官的問題存在。
司馬懿也知道這件事,不過大家都當成必要之惡,也不甚在意。

然而,就在司馬師上任後,武將買官的風氣,遭到了禁絕。
司馬懿的兒子,正在展開一場只屬於他自己的「青年革命」。

這是很容易忽略掉的地方,司馬師雖然是司馬懿的兒子,但他同時也是覺青一員大將。

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時,司馬景王亦預焉。
晏嘗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司馬景王就是司馬師了。
文王則是司馬昭。

然而,曹爽的征蜀之戰,終於是無功而還。
雖說以官職而言,曹爽為尊。

但社會上的名聲,以夏侯玄為貴。

平常說得一嘴好球,上場也打不出個鳥蛋來。
讓夏侯玄的名氣受到了重大的打擊。

老臣派跟青年派的衝突,也越發激烈了起來。
理論上是這樣啦,不過實際上真的沒有什麼記錄。

征蜀之戰隔年,正始六年,曹爽越來越爽,更要求合併禁軍。
司馬懿提出強烈反對。

八月,劉放轉任驃騎將軍,孫資則任衛將軍。
更領中書令監之責。
十二月,詔曰:「明日大會羣臣,其令太傅乘輿上殿。」

兩隻老狐狸坐上了軍權大位,司馬懿突然得到坐轎子上殿面聖的特權。

看曹爽不爽的人,很顯然在皇宮裡面。
不是曹芳,就是郭太后。

七年八月,曹芳下詔說,最近市集發現很多七十歲以上又老又殘又病的奴婢,應該即刻幫他們贖身為良民,郡縣甚至應該資助他們生活費。
裴松之註:曹芳即位時已經下詔,六十歲就應該讓奴隸回復自由身,不過七八年時間,怎麼會大家這樣公然犯法?
更何況又老又殘又病的奴婢,根本就沒有人會買,怎麼會拿出來賣呢?

三國志第一名偵探表示,「此皆事之難解」

但對於從「青年覺醒對抗老賊」切入這個時代的我們,恐怕沒那麼難解。

即使又老又病的臣子,仍然是有用的。
國家依然應該照顧他們。

這不是社會福利的覺醒,而是少年皇帝對青年政治家們下的通牒。

九年,五大寇之一的李勝被派任為荊州刺史,臨行前拜訪了司馬懿。
司馬懿裝得一副又老又病,神智不清的模樣。
讓曹爽派相信,時間是站在青年們這邊的。

老賊,終將凋零。

然而,正始十年,變天了。

曹爽跟五大寇的故事,其實非常多而零散在魏書各處,只能從這麼簡單的角度來走向高平陵之變,是我的能力不足。
憾甚。

司馬家反戈一擊,留待下篇「司馬懿之三」再說。

回到本篇的主角夏侯玄,他勾結老臣派,但仍得不到改革機會。
曹爽被誅,夏侯玄雖然逃得一死,但也無法得上大位。

陳壽說,「玄以爽抑絀,內不得意」,但事實上,夏侯玄也是官拜九卿。
司馬懿是敬重仰賴這個青年改革派領袖的,問題是司馬懿也沒比曹爽多活幾年。

高平陵之變後兩年六個月,司馬懿即過世。
最終,青年還是革命成功,只是那個領袖的名字,叫作司馬師。

又三年,夏侯玄涉入了中書令李豐的叛亂誅司馬之舉,事發被捕,臨斬東巿。
行刑前「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時年四十六。

說來可笑,夏侯玄被處死七個月後,曹芳被司馬師逼迫退位。
三個月後,司馬師征討汝南,被文鴦嚇死了。

笑點在於,他的弟弟司馬昭漂亮的抓緊權柄,繼續掌握魏朝,並且平反了夏侯玄的功臣身分。

政治,不外如是。

司馬懿會打仗,司馬師擅權謀,司馬昭最會做人。
一門三父子,累積出了司馬王朝。

夏侯玄,看上去只是政治的犧牲者,跟曹魏王朝一起成為歷史上的輸家。
但曹丕開啟的道家之路,夏侯玄承繼廣布的儒道論壇,卻在政治的底下,改變了社會。

所以我們說「魏晉」。
不是因為曹魏跟西晉都是短命王朝。

而是在政治權謀的另一面……
魏晉,是同一個社會。

三國或許盡歸司馬。
但開創這個時代的人,姓曹。

是曹家,也是夏侯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