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對合成器稍有涉略的人,一定都知道Moog這個經典的品牌。如果你是個效果器宅,那可能會知道Moog的創辦人Robert Moog在七零年代曾是Gibson母公司Norlin集團的設計師,當時曾為Norlin的效果器品牌Maestro推出一系列效果器,還有裝在Gibson琴上的preamp也是出自Moog之手。
而作為類比合成器的龍頭,Moog在數年前曾推出過兩個效果器系列:大顆功能複雜的Moogerfooger和小顆簡單的Minifooger。這兩個系列的效果器因為功能跟控制的思維跟一般吉他手習慣的效果器差太多所以也不算是很普及。但也因為它們獨特的設計而有著獨一無二的音色,加上數量不多,所以在雙雙停產的之後,在國外的二手市場上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而我剛好最近意外有機會入手了Minifooger系列V1版的MF-Drive和MF-Delay,就來先幫MF-Drive寫點簡單的評測。
先從功能開始吧
MF-Drive是顆類比破音,當然也就有著基本的Gain鈕和Output鈕,用來調整破音程度跟輸出音量。而位於兩顆旋鈕中間的Drive開關則是在往上撥之後能夠給予更多的gain讓聲音更破,到這裡都很基本。
但接下來有趣的來了。
Tone
左下角的Tone鈕跟一般吉他或是效果器上的tone鈕完全不同,它不是一般的高頻衰減,而是個複雜多變的濾波結構。
MF-Drive的Tone是個連續性變化的Lowpass/Mid-Scoop/Highpass濾波器。在大約七點到十點鐘方向時,它是lowpass filter,高頻會越關越少並且低頻會變多。
過了十點鐘之後到大約兩點鐘方向時,Tone鈕會變成砍中頻。在十二點鐘前會砍中高頻,形成濃厚的鼻音,過了中間之後則會砍略低位置的中頻變成中高頻比較出來一點。
而過了兩點鐘之後,低頻就會開始明顯地越來越少,高頻也隨之而來地變得更鮮明。
所以對於Tone鈕比較簡單的理解方式是它的作用是砍掉某段頻率,而旋鈕轉越大,被砍掉的頻率也就越低。不過實際聽感上它並不像是一般notch filter那樣一直針對相同的頻寬做衰減,而是在兩端的時候影響的頻率範圍比較大,轉到中間時衰減的頻寬較小。加上它衰減的曲現很聽起來蠻平滑,所以使用上聽起來很自然不會覺得整體頻率很奇怪,習慣了之後反而會覺得很好用。
Filter
會買Moog的人,想必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它的filter吧。
MF-Drive的Filter鈕就是很基本的lowpass filter的cutoff frequency,也就是控制要從哪個頻率開始衰減以上的高頻。放在破音這種會產生很多泛音(=高頻)的效果器上可以有效的削去過多的高頻毛躁、刺耳感。
使用起來相當簡單......當我這麼想的時候就發現我錯了。
在Filter鈕旁邊有個Peak開關,往上撥之後會在Filter開始衰減的頻率(cutoff)上給予一個15dB的boost,也就是一般合成器上的resonance鈕但boost量是固定的。而這個boost的頻率也會隨著Filter鈕變動,尤其是轉到中頻位置的時候效果特別明顯。
而前面說過Tone鈕本身也是會對整體頻率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加上Filter鈕和Peak開關三者交互作用下就能做出非常多變的音色,變化性遠比一般的3段EQ來的大。
同時,MF-Drive還可以外接表情踏板來控制Filter的頻率點。搭配Moog自家的EP-3踏板會相當好用,因為踏板全關的音色可以用旋鈕控制,而全開時的音色則可以透過EP-3側面的maxmium旋鈕來控制要開到多少,所以可以輕鬆調整整個踏板的控制範圍在哪裡。
接著,重點的音色
破音本質
先講MF-Drive破音部分的體質吧。
MF-Drive的破音其實範圍挺廣的,gain在九到十點鐘方向前都還是clean tone,所以要當clean boost或是單純用Tone跟Filter修飾音色也沒問題。轉大之後會慢慢開始出現破音,但開到底最多也就是毛邊比較密的crunch,無法做出太兇的破音。另外動態部分算靈敏,右手彈奏力道的差異能夠做出明顯的音色變化。
音色上,MF-Drive的破音跟一般常聽到的吉他破音完全不同。它有個奇妙的粗糙質感,不是麻,而是好像破音的毛邊會呈現不規則的形狀。尤其是在Gain全開的情況下刷和弦會有種像是合成器的鋸齒波那樣嘶吼般的音色,很兇但不是金屬樂趁趁叫的兇。
Tone & Filter
接著就是這兩個為MF-Drive帶來極大特色的音色控制鈕了。
Tone跟Filter鈕,還有Peak開關,這三者都會對頻率影響很大,並且有點重疊,所以也特別好玩。可以用Peak去推被Tone砍掉的頻率,或是單純用filter去修飾過多的高頻,有太多組合可以玩了。
Tone鈕用起來的感覺很自然,調整的時候有點像是在玩音色不同的音箱,尤其是在中間位置會有點類似Fender音箱那樣肥肥亮亮的聲音。我會把它當作是個音色基底,用它來找到大致的聲音。
用Tone調出理想的中低頻位置之後,接著再用Filter來調整高頻的量感。或許是吉他破音本身的泛音含量和合成器比起來相對沒有那麼多,MF-Drive的Filter轉起來的變化感覺不像合成器上的那麼劇烈,尤其是在接近全開的部分聽起來是沒有大太作用的,要過大約一點鐘方向以前才會有明顯變化。不過在一半以下的時候Filter效果還是很明顯,可以濾掉很多高頻,位置抓好的話能夠做出很肥厚的聲音,關到底則是會只剩下超小聲的超低頻部分。
這時候如果搭配大範圍的踏板變化會變成大幅度的推拉中高頻,加上音量忽大忽小,會有點類似tremolo的效果但更有侵略性。而如果踏板小範圍的在操控則可以做出和緩且輕微的高頻變化,會讓整個樂句聽起來音色更鮮活不呆板。
而Peak往上撥所帶來的音色變化也相當大,尤其在中頻的時候會有一點像哇哇的聲音,這時候如果配上表情踏板就變成音色清淡的wah了。就算不拿來做wah的效果,Tone鈕的位置配合的好的話也是可以做出非常濃的鼻音,搭配破音本身的延音,要把strat後段做的像是les paul前段那樣肥肥黏黏中頻突出的音色也不是問題。
另外,個人覺得因為MF-Drive本身破音的體質泛音多中頻多,Filter鈕又是拿來砍高頻用,所以整體用起來更適合做中低頻較多的肥厚音色。
要做高頻透亮的清脆音色的話高頻的狀態會比較難控制一點。
四個鈕的交互作用
MF-Drive好玩但也麻煩的一點是,每個功能都會影響音色跟音量。
Gain跟Drive會影響破音的程度,越破泛音越多,高頻也就越多音量也越大
Tone鈕則是中低頻越多的時候聽感上音量會比較大,也因為Tone對整體的頻率響應影響非常大,所以也會連帶影響Filter調起來的變化程度,例如Tone鈕關小高頻變少了Filter在接近全開時也就沒有什麼差異因為沒有高頻可以砍。
Filter則是砍掉越多高頻音量越小,Peak在boost的情況下會讓整體音量變小一點因為泛音的能量被移去做boost。
所以整體來說當你調了一個地方,可能就要去調整其它功能跟Output鈕來補償音色跟音量。
這聽起來頗麻煩,但好玩的地方也就在於當你調整了什麼之後音色就變的面目全非,所以每次都會出現不同的音色,然後也會讓你想著可以再調整那個東西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結論,兩個字:ㄏ勝!
(我吉他彈的爛就不錄demo傷耳朵了,交給專業的ProGuitarShop)
如果喜歡Blend Knob的文章,請幫我們在最底下按五下拍手,不用付費即可讓我們獲得實質收益,或是在右邊點個愛心給我們一點鼓勵!
如果有任何關於器材的問題,也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們的粉專喔!
撰文: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