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你也可以用聽的😆
今年我們深入資源端看到了不少目的地資源項目以及鮮活存在的旅行創業公司,包括一些籌備和正在進行的旅行創業項目,分享幾個發現。
大家會有個錯覺,旅遊業的生機和活力在當下已經沒有了,疫情把旅遊業搞的太悲觀了,什麼都做不了,很多旅行社已經關門歇業哀鴻遍野,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樣的。
但旅遊業不止旅行社,旅行社在產業鏈上扮演的是收集流量的角色,這種角色在需求抑制的時候當然首先受到影響。
擴大一點來看,即便疫情嚴重的2021年,整個文旅產業的創業和投融資仍然還是有的,只是很少發生在旅行社這個角色裡,沒有出遊需求的日子裡誰還會去收集流量呢?
再看疫情前的2014-2019就不用說了,想得到想不到的旅行創業方向都會有投融資,看了好幾天,做了個梳理,創業方向真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文旅這個產業還是很有意思。
投資方向從需求到供給,投資邏輯從財務投資到價值投資,投資期待從短期回報到長期持有,是今年看了一些創業項目的幾個發現。
現階段好的項目會投資並付出一部分精力參與,去年年底,我還和幾位朋友溝通, 新的一年會專門抽出一部分時間精力來發現和扶持旅行業的早期項目。
這些朋友大多是旅行業的已經財富自由的前輩,有一些是今天旅行公司的創始人,我們能夠提供的支援不止是錢,還有除金錢以外的產業經驗、經營參與、商業判斷和資源鏈結。
我考慮來做這件事,是現階段我們這些人加起來確實能提供創業者需要的能量和支援,將優秀的人有價值的項目通過我們來放大。
另外有個小小的想法是希望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來推動新旅遊的商業落地,無論是現有的工業效率還是旅行者的旅行體驗。
現階段疫情目前,一些目的地資源類的、效率提升類的創新項目,可能會比對適合,目前的投資人團隊中有自帶流量的旅行公司創始人,我們也有B端的流量資源和TO C的獲客能力。
一些C端創新的產品項目會比對適合,目前的投資人中有技術和產品背景,運營sense和手感也還不錯,可能會在這些方面提供一些具體的支援。以前有出境的時候,我還會接觸到不少的出境創業項目,每次和這些充滿希望的創業者溝通都很有收穫,這個過程也讓我積累了全產業的視野和看項目的手感。
總之圍繞旅行衍生開來的願意創新創業的人還是很多,無論是基於情懷還是商業,圍繞旅行的創業在疫情稍微放開后的階段裡,還會長期存在。
但是目前和接下來的階段,對比之前的文旅創業投融資邏輯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
01投資方向:從需求到供給
去看前幾年的文旅投資記錄,會發現以前旅行To C類創業項目很好融資,有時候會覺得那個時候的VC和投資人水平不高,甚至缺少基本的投資邏輯。
比如投資一個以“吃”為主題的旅行。這個項目有什么被投的價值?
做的最好就是一個垂直細分的主題遊,獲客難,無復購,易複製,難規模,做的好的結果就是一年收客1000人,盈利百來萬的小而美,不好就是個充滿調性但無商業價值的logo。
過去大量這種To C 類講故事的項目種子輪就是百萬,然后,止於種子輪。
還有一些用補貼換交易的故事讓項目跑到了VC階段,然后止於VC。一類公司創業失敗的故事我們看的太多太多了。
現在來看之前的投資邏輯覺得很奇怪,但當時的階段,似乎大家都穿上了皇帝的新裝,在一片詩與遠方的美好憧憬裡,這些旅行項目什么都好,就是不掙錢。
種子和風險投資的邏輯是講究結束回報的,比如VC募集和管理一筆基金,用1-3年投項目,4-7年結束項目做收益回報。
上面說的To C類的旅行項目,大部分7年時間,可能早沒影了,少部分做得好的一年總收入百萬,這點VC 看不上也不夠分,投1000萬是想你回報2000萬、3000萬甚至更多的,VC可以把錢花在更有效率的地方,即便虧了也不會投沒有想像力的項目。
下個結論,99.99%的這一類公司都不值的VC投,或者以VC的邏輯來投,旅行社就是個旅行社,幹得好就是個小富即安,何況這裡面的大部分公司還干不好。
旅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服務講究需求理解和交付,品牌再有調性故事再有溫度,最后都要扎扎實實地死摳交付。
那接下來的投資邏輯有什麼變化?
VC已經看明白了,這一類的不投,甚至一些VC傳遞給我的資訊,旅遊類的都不投。
流量端傳遞價值角色的不值得投,投什么?投資源供給或數字化。
投資還是有的,只是不在旅行社,創業也有機會,但是要真正創造價值。看不清這個邏輯的VC已經不多了。
當然今年也有一些旅行社項目拿到了融資,這些當中可能一部分項目只是VC好久沒投文旅了,為了買個心安。
02投資邏輯:從財務投資到價值投資
過去的投資更偏向於財務邏輯,這裡只是相對來說,投資人除了給錢其他的可能給不了,期待你快速做用戶規模做交易額,然后長大,然后下一輪。
但是,今天投錢和拿錢的邏輯都開始看向價值。
一個創業項目成敗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錢只占一部分,只是投錢,對旅行類的項目不一定真的有用。
怎麼理解價值?
就是你帶給利益相關者的收穫是什么,提高了效率還是降低了成本,是提升了體驗還是節省了時間。
當圍繞價值的時候,就發現,注意力要看供給或者供給生產的方式。所以疫情以后的文旅投融資多發生在酒店、目的地資源、數字化能力等等。
價值投資的另一個理解是投資人除了投錢對項目的價值還有哪些。
過去項目大量需要錢是因為要做補貼營銷要做基建投入,今天除了平台類別的項目創業啟動階段都不太需要大額的錢。
有些旅行公司就告訴我,現階段要么缺人才、要么缺高效的思路方法、要么缺資源,總之給錢意義不大。
一個新疆的旅行公司,離目的地很近,資源很好,他們缺什么呢?缺表達、缺渠道以及表達+渠道以后的高效承接方式。這樣的公司,給錢不如給能力。
03投資回報:從短期變現到長期持有
VC的邏輯是5-7年資金結束,套現離場。
這種投資邏輯在旅遊工業很難成立,或者要伴隨更長的時間周期才會看到一兩個成功案例。
今天一些有一定影響力的被VC投資過的旅行公司,也陷入VC着急創始人焦慮的尷尬,就是大也大不了,小也小不下來。
VC已經進入了,已經到這個規模了,當然要增長要把企業推向下一個階段。
但是正兒八經做服務做用戶的旅行企業的增長速度是有上限的,旅行服務類是個慢工業,想大但大不了,面多了要加水,水多了需要面,每一次交易增長要符合邊際成本的增加。
今天這一類的旅行項目,VC不想投了,沒關係。
一些不錯的旅行項目能過獲得穩定現金流的,願意好好做生意,投資人作為股東長期持有也是不錯的。
不抱有50倍以上的回報期待,享受每年固定分紅的長期持有,好好做生意、服務定位好的一部分用戶抓取確定收益,這個邏輯也很好。
總結
投資方向從需求到供給,投資邏輯從財務投資到價值投資,投資期待從短期回報到長期持有,是今年看了一些創業項目的幾個發現。
現階段好的項目會投資並付出一部分精力參與,去年年底,我還和幾位朋友溝通, 新的一年會專門抽出一部分時間精力來發現和扶持旅行業的早期項目。
這些朋友大多是旅行業的已經財富自由的前輩,有一些是今天旅行公司的創始人,我們能夠提供的支援不止是錢,還有除金錢以外的產業經驗、經營參與、商業判斷和資源鏈結。
我考慮來做這件事,是現階段我們這些人加起來確實能提供創業者需要的能量和支援,將優秀的人有價值的項目通過我們來放大。
另外有個小小的想法是希望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來推動新旅遊的商業落地,無論是現有的工業效率還是旅行者的旅行體驗。
現階段疫情目前,一些目的地資源類的、效率提升類的創新項目,可能會比對適合,目前的投資人團隊中有自帶流量的旅行公司創始人,我們也有B端的流量資源和TO C的獲客能力。
一些C端創新的產品項目會比對適合,目前的投資人中有技術和產品背景,運營sense和手感也還不錯,可能會在這些方面提供一些具體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