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年,拉斐爾到梵蒂岡去創作一幅濕壁畫,名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畫《雅典學院》並不輕鬆,因為沒有人見過這個學院,也沒有人知道那裡當年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畫面和氛圍,更不用說還要在一幅畫裡同時裝下錯落有序的五十多個人,畫這幅畫絕非易事。拉斐爾延續了他在聖母像中注重平衡的構圖方式,在階梯的最上方讓人們一字排開,接著又在下方階梯的左邊集中了一圈人,而且高度是從中間向兩邊越來越高,右邊亦同。這樣五十幾個人連起來就是一個大三角形,讓畫面擺脫了呆板,顯得更為井井有條。
這些人舉止優雅,神態各異。為了表現學術討論的氛圍,拉斐爾把不同時空的偉人放進了同一個畫面:蘇格拉底(Socrates)、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托勒密(Ptolemy)、索多瑪(Il Sodoma)⋯⋯其中有兩個人最為特別,他們站在階梯上正專注地討論問題,是整幅畫面的中心 ─柏拉圖(Plato)和他最得意的弟子亞里士多德(Aristotle)。